分享

陈仓:莫比乌斯带上的芸芸众生(序)

 老鄧子 2021-10-22

Image

Image

莫比乌斯带上的芸芸众生
——长篇小说《止痛药》序
陈仓
十八年前的春天,我独自到上海旅游,从地铁站走出来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华灯璀璨之中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我靠近一看,原来是静安寺。我住的酒店就在附近,推开房间窗户都能看到它的尖顶,像如今的信号天线,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人间的消息。
于是,我改变了行程,首先去了静安寺。静安寺的香火很旺,也非常气派精美,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静安寺出来,我遇到一个报刊亭,买了一张报纸,看了看印在下边的报社地址,竟然非常巧,就在酒店隔壁。我立即无知无畏地打电话过去,要找他们的社长聊聊。这位社长见到我,直接就问我对他们的报纸评价怎么样?我便如实相告,很臭,让人看着不舒服。
怎么才能让读者感到舒服?我向这位社长建议,要利用报纸这座平台,向公众传播一些善意的消息,比如设置“解忧台”,解决市民关于柴米油盐的烦恼,设置“情感热线”,解决市民情感方面的困惑,设置“爱心捐助”,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建立互动……谈了两个小时,临别之时,社长问我,你愿不愿意来工作?此后很多年,我坐在办公室里,收集着五花八门的新闻线索,判断其新闻价值,再安排记者采写一条条新闻的时候,我都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要善待每一条生命,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Image


上边只是我写《止痛药》的背景。我写了很多进城故事,似乎打动了许多人,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小说中人与人之间是割裂的,彼此之间是不认可的。这次动笔之前,我登上了静安寺的塔顶。我的心头灵光一闪,那么多香客,他们之间如果有血缘关系的话,共同的血液应该是光,共同的基因应该是善。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少妇身上,她们合起双手虔诚地祈祷着,我无法判断她们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更不明白她们是受难者还是赎罪者,她们的形象是清晰的,身份是模糊的,这才是大移民时代应有的特性。
在自我闭关的这个春天,儿子和他妈妈玩了一个游戏,叫作莫比乌斯带。一张白纸条,明明有两个面,如果把两头衔接起来,它立即变成了一个面,永远没有正反,永远不会结束。如果城市文明是一个面,乡土文明是另一个面,《止痛药》的意图是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把芸芸众生放在同一个维度里,看上去是你拯救了别人,其实别人也正拯救着你。

Image


陈仓,陕西商洛丹凤县人,曾用名陈元喜,上世纪七十年代生,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花城》《诗刊》《星星》诗刊、《诗神》《诗潮》《诗歌报月刊》《延河》《短篇小说》《鸭绿江》《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精选》《江南》《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文学界》《广州文艺》《创作与评论》《南方周末》《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出版《地下三尺》《止痛药》等十余部文学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