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形义溯源(8):电申雷鸣——谈“申”与“雷”

 邈思遐想 2021-10-22

图片

本文约275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8)

电申雷鸣——谈“申”与“雷”

朱英贵

“电申雷鸣”就是今天说的电闪雷鸣,其中的“电”与“申”造字之初都是指天空的闪电。“电”字是个简化字,原本是写作“電”的,上部为“雨”字头,下部其实就是一个“申”字,只是为了跟“申”字相区别,使之一竖拐了个弯。也就是说“申”就是闪电,它是“電”字的初文。

“申”字的造字本义是指天空的闪电,而闪电是打雷的放电过程,由于光速快于声速,故而先见闪电后闻雷声。可见“雷”这个字兼有“打雷”和“雷声”双重含义。

那么,“申”字的构字理据是如何表现闪电形象的呢?“雷”字的构形理据又是如何兼顾表现“打雷”和“雷声”这双重含义的呢?我们就来谈谈“申”与“雷”这两个字的来龙去脉。

图片

一、“申”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我们今天说的“申”,它的意思是表达或者申明、申请的意思。可是“申”字原本的构字理据却是闪电,是天神,这要从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参见下图):

图片

 “申”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由上图可见,甲骨文的“申”是“電”(电)的本字,也是“神”的本字。它的字形就像闪电时云层间出现的曲折的电光,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劈雳朝各个方向开裂,雷雨时天幕上出现的锋利多齿的闪光,这就是闪电;由于闪电的光电效应,突如其来地瞬间闪现,神秘莫测地辐射强光,古人认为这威力无穷的闪电是“神”的显现,故先人视其为神,并常以“申”来称呼“神”。

金文在承继甲骨文字形的构字理据基础上又有变化:上图有的字形(如第二个金文形体)将开裂的闪电形象演变为两只脚,以示意电光方向各异又闪烁迅速。

上图的说文籀文又将开裂的闪电形象演变为两只手,这样既保留了“电”的含义也保留了“神”的含义;及至战国文字(秦国大篆)则将表示闪电形态的弯曲线条拉伸为一条竖直线,以示意有神秘力量(天神)的双手来掌控,这样一来原有的闪电电光的形象符号也就消失不见了。

上图小篆字形承继秦国大篆逐渐趋于线条化,并且进一步加以规范,讲究左右对称,又将两只侧面手形对称地写在竖直线条的两侧。

经过隶变后的隶书基本上承继小篆字形,有的隶书误将竖直线条两侧相对的两只侧面手形连写成“曰”,至此“申”的字形中所隐含的构字理据也就面目全非了。

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于是,小篆则在“申”字上部再加“雨”字,并将“申”字的竖直线条恢复成弯曲形状,这便是另造的“電”(电)字;小篆又在“申”字的左侧再加“示”字,这便是另造的“神”字。这样一来,“申”字的两种初始义分别有了“電”与“神”两个字承当,于是“申”字就专心致志地到它的引申义领域去发挥作用了。

《説文解字》卷十四申部:“申,神也。七月,陰气成,體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段注“臣”作“以” )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从申。

许慎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申”,就是天神的意思。在用十二地支纪月中,“申”代表旧历七月,这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与收束。它的字形用“臼”作为表意的形旁,“臼”实际上是左右两只手的形态,表示一切都可由神来自由掌控(自持也)。官吏们通常是在餔時(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处理政事,以申明白天的政务。大凡跟“申”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申”作为表意偏旁。

可见,许慎《说文》对“申”字字义的解释是侧重于神灵意义与记时功能方面的,而并没有侧重闪电这一构字理据。其实这也不必责怪大约两千年前的古人,时至今日,常用的汉语字典与词典也还是没能够解释“申”字源于闪电这一构字理据。

图片

二、“雷”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要了解“雷”字的构形理据和造字本义,需要从“雷”字的古文字字形入手来解析。(参见下图)

图片

 “雷”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由上图可以看出,“雷”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在闪电符号“申”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空心的“口”形符号或者内含“ ” 的“口”形符号,其实这些“口”形符号本应该是“〇”形符号,由于甲骨文使用刀来契刻坚硬的龟甲兽骨,不便于表现宛转线条,才刻成了“口”形符号的。这些增加的符号象征的是滚动的车轮,表示闪电过后所传来的有这些类似滚动车轮之物发出的巨大雷霆。

“雷”字的金文字形由于熔铸的特点,便于表现宛转线条,则逼真地采用了类似滚动车轮之物的符号,并由两个增加到四个,表示闪电的符号也小有变化,第一个金文字形设法用闪电符号将四个轮形符号隔开,第二个金文字形则让四个轮形符号分别处在闪电符号的转折点上,第三个金文字形又在上部增加了“雨”字,以便使其字义归类。

上图的说文古文“雷”字形体则规范排列四个轮形符号和它们之间的两个闪电符号,而说文籀文则在说文古文字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表意构件“雨”字头。

《说文·雨部》“雷”字的小篆字形则将四个轮形符号减少为三个,并统一规范为从“雨”从“畾”上下结构的会意字。

图片

隶变以后的现代汉字又进一步将“畾”简化,将小篆的三个轮形符号减少至一个,并统一写作“田”,于是“雷”字便成了一个从“雨”从“田”的脱离造字本义的会意字了。

《説文解字》卷十一雨部:“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

许慎的解说大意为:“雷”,就是天空中的阴阳能量相搏动(薄通搏),响雷和下雨都是可以滋生万物的气象。它的字形上部采用“雨字头”,下部字形“畾”,就象雷霆回转的形状。

综上分析,“雷”字的造字本义应为动词义的“雷霆”,古人称闪电在天空引发巨响为“雷”,称响雷在地面震动建筑为“霆”,所谓“雷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打雷”。

图片

三、“申”与“雷”这两个字的构字理据反映了古人对电闪雷鸣的敬畏与崇拜

“申”就是闪电,“雷”就是隆隆滚动的雷声。夏季常常电闪雷鸣,蒙昧的古人在造字时代对于闪电与雷声,应该是既恐惧又崇拜。据王充《论衡·雷虚篇》记载:“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这是关于崇拜雷公的记载。

在我国道教的传说里,雷公电母一直都是强悍的存在。比起对雷公的崇拜,古人对电闪雷鸣颇为恐惧,认为其具有惩恶罚罪的功能;某人被闪电击中,则说明他遭到了天谴,人们相信雷公电母执掌着人间的刑罚,可以替天行道。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王充在《论衡·雷虚篇》还写道:“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于是,若是有人死于雷电交加的日子,便会被认为是此人必犯下了不可饶恕又不为人知的过错,导致天怒之音,来亲自惩罚。

可想而知,因为“申”就是闪电,因此“申”字配合表示神祗的偏旁“示”,就构成了“神”字。人们对“神”的闪电雷鸣的敬畏与崇拜,这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一切的时代,其实就是古人对无法掌控的自然之力的敬畏与崇拜。

相关链接:

汉字形义溯源(7):涕零如雨——谈“雨”与“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