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坛趣闻之七十八 说说太平歌词

 三自之我 2021-10-22
●笑坛趣闻之七十八

说说太平歌词

孙福海

  太平歌词伴随相声而生,而又有多少人知其辉煌?为什么辉煌?今日又为什么落伍了呢?

  首先要知道太平歌词是怎么辉煌起来的。我以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其唱词、形式,总是在紧随时代,反映人民心声,针砭时弊。相声界的祖师爷朱绍文首先将太平歌词融入相声,那时,相声艺人必须会唱太平歌词,一是用太平歌词聚拢观众(行内称“圆黏”),因为观众爱听,觉得有趣儿有味儿,二是诸多相声演员自编唱词,抒发、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在20世纪20年代,相声开始走进杂耍场馆、剧场,太平歌词失去“撂地”聚拢观众的作用,由于观众爱听,艺人便将其作为单独曲种演唱。代表人物有郭瑞林(郭荣启之父)、吉坪三、王兆麟等。

  20世纪30年代,太平歌词进入鼎盛时期,在天津还出现了专演太平歌词的书场。组织者为我的恩师杨少奎,演员有张福祥、刘广文(刘文亨之父)、马寿岩、刘奎珍及女艺人耿四福等。30年代中期,杨少奎、张佩茹(艺名小可怜)等人每日还在中华、仁昌、东方等广播电台演太平歌词。纵观其兴衰,要看到,兴盛离不开创新和改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太平歌词基本上是半说半唱,通常由二、二、三格式的七字句组成。唱腔为上下两句,反复演唱。每句的前两个字或前四个字是说,后半句是唱。一板一眼,曲调简单。20年代中期,由郭瑞林、吉坪三、王兆麟做了大胆创新。其中郭瑞林丰富了曲调、韵味、打板和气口。王兆麟改变了半说半唱,全曲上韵。唱句之前的虚字,以半拍起唱,唱腔中加进了下滑装饰音,婉转活泼。30年代,杨少奎丰富了太平歌词的曲牌、韵调,融入了诸多鼓曲曲调。40年代,吉坪三之女、艺名荷花女的吉文贞与其师兄秦佩贤首演对口太平歌词,红极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老艺术家们努力地丰富自己。新中国第一段新太平歌词在天津诞生,即是由师世元(师胜杰之父)创作、杨少奎演唱的《刘胡兰》。那时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观众中争相传唱。

  今天,太平歌词为什么落伍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和改革,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了。所以我们期待有识之士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这朵艺术奇葩不凋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