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经 | 这两个要穴,秋冬最适合,通肠排毒,防治感冒!

 新顺其自然 2021-10-22

#上期回顾

手太阴肺经,寅时(3:00-5:00)当令

肺主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肝脏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朝百脉”送往全身。因此,寅时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而这个转化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对于正常人而言,要确保寅时的深度睡眠,以确保肺经肃降之气的运行。睡眠充足,清晨起床面色红润、精神充沛;若在这个时间段熬夜,则对人体的伤害最大。

疏通肺经重在揉散肺经上的痛点。可「从上到下」沿手臂内侧肺经循行路线按揉或推抹,也可通过敲打、刮痧等方法来疏通肺经,每天1次,直到痛点消失为止。

《黄帝内经》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主要是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进一步吸收水分,最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如果大肠传导功能异常,就会造成腹泻或便秘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保养大肠经——

卯时(5:00-7:00)手阳明大肠经

身体的气血,每天凌晨3点到5点流注肺经之后,5点到7点流注大肠经

大肠经从食指末梢商阳穴起,沿着手臂外侧向上臂、肩膀运行,在肩峰分为两路,一路从体表向头、锁骨上窝,再到脸部、鼻子旁边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交。另一路进入体内经过肺到达大肠

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出现问题时,有的人会出现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泻、腹胀、便秘、肠胃功能弱

所以清晨大肠经气最为旺盛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起床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

此外,我们应养成晨起喝一杯温水的习惯,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的身体通过呼吸、排汗、泌尿消耗了大量的水分,此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改善口渴、口腔干涩、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排便

人体的毒邪都是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的,大肠本身就是“传导之官”,它会将身体的垃圾源源不断地输出体外。因而保持大肠经通畅,对身体的好处太多了。

如果肠道不清,排便不及时、不规律,或有长期便秘则容易出现腹胀腹痛、肥胖、口臭、失眠、上火、痤疮等问题,甚至引发消化道疾病、肛肠疾病,脏腑功能也会下降。

但,千万不要为了大便通畅去喝寒凉的“通便减肥茶”,或各类泻药,那只会泄掉大肠气,消耗人体元气。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却让大肠越来越弱,越来越无能为力的蠕动。

暂时没有在卯时排便习惯的朋友,可以每天固定在这个时间段坐一坐、等一等,通常在经过14天左右,我们就会慢慢找到感觉。

此外,我们可以坚持晨起揉腹,激发大肠经经气,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的排泄功能。

若有习惯性便秘可顺时针揉;而肠胃感冒、容易腹泻的人要逆时针揉;20-30圈为一组,每次揉2-3组即可。

图片

敲打大肠经,通便排毒一身轻

中医认为,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通过排便清除体内的毒素。

秋冬天干气躁,人们比平时更容易上火、皮肤干裂、便秘,此时敲打大肠经可以疏通这条经络,消除肠火,促进排泄,减少体内垃圾堆积,舒活手臂气血,预防手臂酸胀疼痛。而且大肠经多气多血,经常按摩还可以美容养颜。

清晨5-7点正是大肠经当值,大肠经气最旺盛,此时敲打此经,更有助于大肠经的蠕动,特别是,平时容易饿、胃肠功能弱、食欲异常(过剩或食欲不振)、口干、容易便秘的人,说明大肠经有堵塞,最好每天按摩或敲打大肠经。

操作手法

①手握拳,从食指尖外侧沿着手臂外侧一直敲,敲到肩膀的位置,或只敲打【手五里→手三里】这一段。

②也可顺着大肠经按揉,若发现有疼痛点,要着重敲打,把疼痛点消灭掉。

③一条手臂敲打10分钟左右,然后换另一条手臂。如果感觉拳头没力,可以用擀面杖代替。

图片

大肠经通畅不只是解决便秘这点儿事,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经气血旺盛,经气通畅,就可以及时将体内毒素排出体外,确保肺功能正常

而秋日正是养肺之时,“肺主皮毛”,肺好了,人体自然面色光泽滋润、肌肤细腻动人。只要坚持一个礼拜你会发现,不光肠胃得到净化而且肤色也有很大的变化。

适合秋冬敲的两个穴位

大肠经上有两个非常适合秋冬使用的穴位,分别是合谷穴、曲池穴。

01

合谷穴:止痛、防治感冒

  • 按揉此穴有很好的止痛功效,如治疗牙疼、头痛、咽痛等,合谷穴都是首选穴位;

  • 经常按摩合谷穴,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感冒,对高血压的治疗和缓解也有一定作用。

  •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经常按揉对促进肠胃蠕动有一定作用。适用于胃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胃胀等。


秋冬气温变化明显,感冒咳嗽多发;加之,贴秋膘不当极易导致肠胃负担加重,此时按揉合谷穴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高血压也是秋天多发病,家中如有老人患高血压也可以经常按揉此穴。(注:如遇危及生命的情况请及时就医,勿耽误治疗。)

方法:用对侧拇指按揉或用三个手指捏住合谷穴处皮肤,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宜。

图片

02

曲池穴:清热、泻火、排毒

  • 曲池对于发热性疾病,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热。

  • 秋燥伤肺,肺燥导致肺火大的同时,又会导致大肠便秘。曲池穴恰恰是专清内火的一个穴位,按摩曲池穴可润燥清热、清肺火

  • 曲池穴为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特别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经过一个夏天的闷热潮湿,身体内积聚了很多湿气、热毒,有些会变作湿疹、口疮、痘痘发出来。顺着入秋后的这股清凉敛降之气,我们正好把身体里多余的湿热、痰浊清理出去,让身体更加轻盈通透。

曲池穴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密切关联,人体日常排泄都是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按压曲池穴,可以泻火排毒,入秋之后我们先要疏通它!

方法:用拇指略微用力按压,以略感疼痛为基准,按住5秒后松开,双手交替互按3-5分钟。

图片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用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如鸡内金、焦山楂、山药、莱菔子等煮粥或煮水代茶饮,特别是山药有滋补脾阴、养肾的功效,是临床常用养胃清肠的要药。

推荐食疗方

鸡内金粥

食材:鸡内金5克(研成细粉)、大米50克。

做法:将大米加水煮沸,再纳入鸡内金粉末,煮至粥成服食,每日1次,可根据个人情况服用5天左右。

功效:本食疗方和中养胃,消食导滞,适用于脾胃功能不好所致的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大便溏泄,或饮食不化积滞于体内引起腹部胀满。

图片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薏米扁豆山楂粥

食材:薏米50克、炒扁豆20克、山楂25克。

做法

1. 将薏米、炒扁豆洗净,提前浸泡约8小时;

2. 将新鲜山楂洗净,对半切开,去核备用;

3. 将薏米、炒扁豆、山楂倒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4.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烂熟;

5. 出锅前,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红糖调味。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止泻,适合容易腹胀、腹泻,或者胃口不好的朋友。

我们还可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腰腹部的拉伸和扭转;也可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徐徐鼓气,呼气时小腹慢慢收回,腹部一起一伏,能够增加肠运动;或是选择仰卧起坐,增加腹肌力量,提高排便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