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来自北京》系列“领跑”现实题材,以积极力量照见时代变迁

 网视互联 2021-10-22

近两年,不管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主旋律和现实主义题材都已经站上了风口,越来越多的主旋律题材被观众所喜爱。进入2021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10月12日,聚焦“援藏扶贫干部”的扶贫题材影片《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以下简称“《玛尼堆的秋天》”)在爱奇艺独家上线。该片上线首日就登上了抖音、快手、好看视频等平台热搜,获得了百度、猫眼、豆瓣PC端等网站的首页热门推荐,商场硬广、7000+电子屏实现有效下沉的同时,“关于梦想”线下公益放映活动、公益捐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站内评分7.9,引发了观众的自发扩散和积极讨论。


事实上,《玛尼堆的秋天》已经是《我来自北京》系列的收官之作。在此之前,《我来自北京》系列已经有5部作品上映,分别是《扶兄弟一把》《过年好》《铁锅炖大鹅》《福从天降》《按下葫芦起来梨》。

跟前五部作品一样,《玛尼堆的秋天》依然将镜头对准了精准扶贫工作, 以青年援藏干部和志愿者为第一视角,弘扬康巴文化,展现藏地风情,绘就脱贫画卷,记录时代变迁。

《玛尼堆的秋天》:传奇风土碰撞世俗人情,让改变被真正看见

《玛尼堆的秋天》将扶贫的第一现场,设置在了素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很多人对甘孜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帅出圈的康巴汉子丁真,而电影《玛尼堆的秋天》则从现实层面以扶贫为题,翻开了甘孜的另一面,呈现出了那些值得被看见的人间真实和山乡巨变。

《玛尼堆的秋天》以援藏干部肖宁月和支教志愿者林楚尧两条主线展开叙述。女学生白玛央宗体能测试不合格,是因为一个人收了十几亩青稞,体力还没恢复,肖宁月说明原因帮忙求情重新测试;部分群众嫌收土豆太累,甚至出现了“还不如受灾拿补偿款”的错误思想,肖宁月亲自下地干活,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勤劳致富;林楚尧费尽心思想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结果被学生桑杰气得高原反应卧病在床,却依然不愿放弃;桑杰不愿意继续读书整天挖虫草打游戏,肖宁月循循诱导,让桑杰了解了知识的“魔力”,明白了“最好的虫草在课堂里、在书本上”。


“太真实了”“感动哭了”,这是《玛尼堆的秋天》影片屏幕上,出现频次最多的两条弹幕。很多观众都有同一个感受,那就是片中发生的事情既亲切而又熟悉,因为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土地自己人民身上的扶贫故事,是当下无数个山村正在经历的故事,正在发生的变革。

沧海桑田,见证奇迹,那些扶贫过程中的温暖力量和感人瞬间,我们未必都能够亲自见证,但却以《玛尼堆的秋天》的方式被记录着,让每一个观众都感觉自己参与其中。

虽是扶贫片,但就风光、民俗、文化来说,西藏一点都不“贫”。在《玛尼堆的秋天》里,神秘的藏地文化,壮丽的雪域风情,呈现得一览无余,美到令人窒息。

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唯美壮丽的川西高原如诗画般呈现在观众眼前。随处可见的玛尼堆、转经筒,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风格独具的藏式民居,宛若九天瑶池的“玉隆拉措湖”,悠扬磅礴的格萨尔王传说唱,康巴“耍坝子节”,唐卡的制作过程……德格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藏文化在这里渊源流长,而这样的源远流长,在《玛尼堆的秋天》随处可见。

“西藏风景太美了”“每一帧都是一幅画”,看完《玛尼堆的秋天》,网友们纷纷表达着自己对西藏的向往。

《玛尼堆的秋天》由岳丽娜执导,岳丽娜、朱铁领衔主演。作为岳丽娜的首部导演作品,影片虽立足于扶贫,但创作者始终将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理念根植于心,用共情的方式呼吁更多人关注扶贫,树立观众对扶贫作品的参与感和亲切感,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艺术表现的功力,更见其关照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格局与态度。

而且在《玛尼堆的秋天》中,我们看到扶贫工作改变的,不仅仅是贫穷,更是人心 。

当白玛央宗主动要求喊肖宁月为“肖妈妈”,当弃学的桑杰重新坐回到教室并跟“老狼”成为朋友,当唐卡绘画大师泽仁将工作室搬回到自己的故乡,当藏纸制作大师被林楚尧的真诚所打动愿意向孩子们教授藏纸制作技艺,当村民们用最好看的格桑花来代替牺牲在扶贫战线上的小黄书记……这些鲜活的人物和细节,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每每想起,都让人热泪盈眶。

《玛尼堆的秋天》很好地发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共情点,并串联起青年人追寻理想价值、西藏乡村经济的振兴、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精神面貌的改变等多个当下热门的社会议题,而且并不回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阻碍,将西藏山村正在发生的变化细腻动人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很多人的命运正在因为扶贫而改变,《我来自北京》系列影片一直做的就是,把那些扶贫工作中的闪光点,那些因扶贫而带来的巨大改变,通过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荧屏上,被更多人看见并且铭记。

《我来自北京》系列收官,但现实题材已星火燎原

不得不承认,《我来自北京》系列或许不完美,但作为系列扶贫主题片在“以小见大”“深入群众”“题材多样化”等方面作出的进步有目共睹,而且正在带动一股现实题材的创作风潮。

如果说2020年初上线的《扶兄弟一把》《过年好》《铁锅炖大鹅》是“星星之火”的话,那到2021年的《福从天降》《按下葫芦起来梨》,以及现在的《玛尼堆的秋天》,网络电影里的现实主义题材俨然已经“星火燎原”。

这两年,政策在号召、平台在引导,不管是主管部门还是主流审视体系,网络电影的现实题材创作都被寄予厚望。

《我来自北京》系列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长信传媒制作出品。《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还是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呈现出了网络电影少有的审美水平和价值标准。这似乎也寄托着主管部门对于网络电影的期许和认可。

更重要的是,《我来自北京》系列不是一部,而是一批现实主义扶贫主题作品。

《我来自北京》系列一共6部,从上映时间线来看历时近两年,6部作品同唱扶贫大戏,地域不同,角色不同,扶贫的方式各异,虽然互相独立,各有各的特点,但其实“好戏连台”,主题上一脉相承,影响力持续发酵,合力唱响着脱贫“最强音”。


行业总是在尝试和创新中前进。对于网络电影来说,现实主义题材相对贫瘠,而《我来自北京》系列聚焦于扶贫主题,对于网络电影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现实题材下的“扶贫试验”。

如果说过去几年大家对网络电影的关注还停留在概念探讨、类型关注的话,那随着《我来自北京》系列等优秀作品的播出,这两年网络电影已经进入现实表达的探讨、价值的发掘以及良好行业秩序的构建等更深层次的追求。

网络电影的活力和命脉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紧跟时代精神。《我来自北京》系列已经播到了第6部,呈现出了横跨近两年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引领了网络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潮。

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带动下,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实主义题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片方所尝试,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可。

长信传媒:行业迷局中的“破局力量”

究竟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电影,网络电影需要什么样的创新,这是近年来从主管部门到视频平台再到片方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来自北京》系列用6部影片的持续实践,给出了一种答案。这或许不是标准答案,但却让人们看到了行业迷局中的破局力量,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作为《我来自北京》系列影片的出品方,这几年长信传媒在电视剧、网络剧、海外剧等全产业链都有着不俗的成绩,而且一直都是行业浮躁中的“清醒者”。

近年来,长信传媒出品了不少现实题材作品,比如《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最美逆行者》等,这些剧集全部都很主旋律,“商业化气息”并不那么浓重,但取得的市场影响力却令人艳羡。

不仅如此,长信传媒在“文化出海”方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其推出的首部海外剧集《灵魂摆渡·南洋传说》并没有停留于售卖原有剧集版权,而是专门针对海外市场进行了本土化创作,让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并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

此外,为了谋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全球化的市场格局,长信传媒还成立了海外公司,并于2020年12月18日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很显然,长信传媒并不只是着眼于网络电影这一个市场,网络电影甚至都不是长信传媒的主营业务,但长信传媒却成为了网生内容“引领者”。

《我来自北京》系列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推动网络电影行业建立一套符合网络创作规律和主流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一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行业自律时代正在来临。

《我来自北京》系列让我们看到,网络电影不是快消品,不是低端产物,也可以发出文艺作品应有的声量。这让网络电影不仅赢得了市场,同样赢得了尊重。

《玛尼堆的秋天》正在爱奇艺热播,这也意味着《我来自北京》系列迎来了收官的时刻。但是,行业要想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我来自北京”。这就需要更多像长信传媒这样的公司,能够不急不躁,勇于尝试新形式,敢于尝试新题材,用专业讲好故事,用“诚意”打动观众。

·END·

近期热文

正版IP成主力军,网络电影“备战”春节档

网络电影有了自己的“试映会”

从《迪迦奥特曼》下架看国内影视内容的审查困境

明星网红正在“补税”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