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6 唐诗解读——杜甫之《戏为六绝句》(上)

 耕读人家jkhpb3 2021-10-23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

意纵横:意境纵横开阔。

 嗤:嗤笑、嘲笑。

尔曹:你们这些人。

操翰墨:拿起诗笔。

龙文、虎脊:均为骏马之名,诗中用来比喻四杰的才华。

历块过都:形容马速之迅速,比喻四杰创作才思敏捷。

翡翠兰苕:比喻华美的词采。

鲸鱼碧海:比喻雄壮的笔力。

窃攀:努力高攀。

更勿疑:因轻薄辈往往无自知之明,所以诗人在诗中郑重他们自己未及前贤,应该对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

裁:淘汰、剔除。

轻益多师: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和取法。

解读:

“论诗诗”这一题材是杜甫的独创,是以一种诗歌的形式来讨论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在杜甫之后,金代元好问曾有《论诗绝句》,清代赵翼亦有《论诗绝句》,当代学者钱仲联曾有《论诗绝句万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杜甫除了诗人身份外,他亦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理论家,这组创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31)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论诗绝句,这一开创性的理论表述形态,也是我们来理解诗人创作的态度和宗旨。

组诗共六首,其中前三首是对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以及“初唐四来”等具体作家进行评论,提出了组诗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后,后三首则在前三首的基础上,针对当时文坛一些粗鄙的认识进行了驳斥,也表明了诗人论诗的宗旨。

第一首诗论述了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矫正了时人对于六朝文学的片面认识和态度。六朝文学直到盛唐时期人们认识还停留在“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认识层面上。庾信是杜甫十分推崇的诗人,他曾在《春日忆李白》中有“清新庾开府”,在本诗中,诗人注意到了一个人的经历对于他的作品风格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与他的另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中“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是完吻合的,这是诗人对时人泥古不化、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的批评,其中末两句意含微讽,正如仇兆鳌所说的“后人取其流传之赋嗤笑而指点之,岂知前贤自有品格,未见其当畏后生也!”

第二、三首则是对时人嗤笑初唐四杰作出的批判。的确王杨卢骆四人在初唐时期诗风的转变的过程中,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也提升了诗歌的境界,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还未完全摆脱六朝华藻的余习,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嘲笑其文体轻薄的原因所在。但诗人认为,对于作家的评论,不应该摆脱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应该看他们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杜甫在诗中对那些轻薄四杰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四杰在创作上固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应该值得肯定和尊重的。如果这些“尔曹”一直揪着这点不放,依旧对四杰进行嘲讽,那么最终他们将受到历史的嘲笑。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