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也需要被权力定义?

 抽屉电影 2021-10-23

什么是艺术,单纯的去谈论这个词语,很多人估计都不会清楚,欣赏某一幅名画,观看某一个雕塑等等,这些都是艺术行为,相应的,这幅画或者这座雕塑就会被称之为艺术。这是非抽象范围内的艺术,即使大众不是很理解,但是对于这些艺术形式还都能接纳,那么抽象艺术呢?比如说一盘打翻了的颜料,一个被定义了的物体等等,当这些都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的还是艺术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无解的问题,问题的本源并不是艺术的范畴,而仅仅是定义这个领域的话语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定义的权力,这不仅仅是在艺术范围内通行。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件事情,一个掌握了话语权的“艺术家”如何定义他的“作品”。《贩肤走卒》说的是叙利亚的难民萨姆被一个颇具权威性的艺术家所发掘,艺术家发掘萨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着自己的艺术。萨姆的后背被纹上了可以通行欧洲的签证,于是,萨姆觉得自己的后背上的皮肤成为了一件艺术品,然而事实却没这么简单,在艺术家的眼里,萨姆本人就是一个艺术品。

一个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通过在身上纹上通行欧洲的签证,最终成为了一个身价倍增的艺术品,萨姆起初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当他逐渐的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某种艺术象征之后,萨姆便想极力的摆脱这种艺术行为带给自己的某种“代价”,与此同时,自己最初的恋人也走进了他的生活,一切都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着,萨姆可以掌握主动权吗?

《贩肤走卒》反复提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话语权和定义的权力,在艺术领域而言,如何对于一件作品进行品鉴,那就是邀请权威的专家进行背书,一个平平无奇的作品如何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折服了很多观众,而是需要权威人士认同,才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权威人士真的是权威人士吗?

如果大家打开思想好好想一想其中的逻辑,如果权威人士与艺术家勾连在一起,那么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东西就会瞬间价值连城,那么这个东西本身的价值是权威人士还是这个东西的专业领域呢?

一句话能让一件作品价值连城,一句话同样能毁掉一件作品,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很熟悉,当然,这句话是建立在某些话语权之上的。本片中的被纹上签证的后背转眼之间就能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普通人看来,这不就是一个纹身吗?这有什么艺术的,然而这样的纹身在普通人身上并没有什么用,然而在一个叙利亚难民身上,尤其是被一个颇具权威的艺术家进行了背书之后,这样的纹身就会在上流社会身价倍增。这个过程就叫做话语权的使用。

扩展一下来看,美元作为全球流通的货币,曾经是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自从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退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就已经变成了普通的货币,然而却依旧是全球通用,这样的现状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为什么不与贵金属挂钩之后的美元没有大幅贬值呢?为什么这张花花绿绿的纸张依旧能在全球获得一定的购买权,且成为硬通货呢?答案就在于一个非常强大的美国在后面为它背书。

美国需要的是自身的军事强权,政治强权,文化强权,制度强权的地位,这四个地位共同维护了美元在全球的货币地位。如果没有没有这几个强权作为依托,那么美元就如同一个普通国家的货币一样,并不会具备全球范围内的购买能力,当然,也没有这么多的国家去维护这个秩序。想想看,这一点是不是跟《贩肤走卒》这部影片中的那张价值连城的纹身相呼应。

美国具有定义权,具有话语权,即使是一张成本只有几分钱的纸,它都能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赋予它价值,这就如同一个权威艺术家赋予一件物品超出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一样。同样是纹身,《贩肤走卒》中的纹身被艺术家鉴定了,被艺术家定义了,被艺术家创作发掘了,然而现实中的普通人即使是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依旧是不具备艺术性,原因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定义这件事情的人。

所以说,艺术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是需要建立一个鉴赏的门槛的,然而确定这个门槛的人却并非普通大众,因为制造了门槛,才能挡住一部分人不让进入,才能迫使一部分人对于门槛内的东西产生认同,艺术也因此才能继续朝着某一个方向前行,这正是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是艺术家强调自己权威性的核心。相反,普罗大众的艺术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某些权威的承认,原因也很简单,大众艺术因为决定权在大众,这就使得艺术家本身存在的价值被拉低,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现状,因此,“艺术”只能越来越小众。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