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昚虚很经典的一首诗《阙题》,短短4句纯是写景,留白技巧成为后世典范

 qiangk4kzk8us4 2021-10-23

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这篇文章要介绍的诗人呢,叫作刘昚虚,昚这个字比较少见,和“慎”字同音同义,所以后世也作刘慎虚。

刘昚虚是盛唐人,现在看他好像是个冷门诗人。但是在唐代那会儿,刘昚虚的名气还是很大的。

他大约出生于开元二年,正是盛唐最好的年华,20岁就中了进士,22岁又考中了吏部宏词科考试,随后接连被任命了几个从九品的小官,一个为皇太子校勘经史,一个为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

然后,好像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看来,少年天才到最后还是听失意的。

不过,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他的诗歌倒是很受时人重视,殷璠编选盛唐诗歌成《河岳英灵集》,一共收录了24位诗人,234首诗歌,其中就有刘昚虚的诗歌11首。

刘昚虚这十几首诗中,有一首因为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在现代是格外有名的。

就是下面这首《阙题》。

阙题,也可以理解成无题,但是李商隐的《无题》是自题,刘昚虚这首《阙题》则是因为诗歌的名字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好以阙题论处。

【诗篇】

阙题

刘昚虚 〔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诵析】

最早读到这首诗,是在当代画家的一幅国画上。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国画比较多,对上面的题诗格外感兴趣。就中有一幅水墨画,题的就是刘昚虚这首诗,第一次见到时并没有读过这首诗,还是后来背《唐诗三百首》才回忆起来。

这首诗讲的是一次旅行,是刘昚虚探访一位幽居山谷的朋友,记录一路所见所闻的诗歌。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略窥刘昚虚的创作风格。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于平淡中留有一丝余韵,令人流连。

刘昚虚是很善于留白的,这大概也是后人喜欢以此诗如画的原因。

怎样留白呢?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首句是诗人路程的起点,站在山脚下眺望山路,曲折不知所终。

这条蜿蜒的山路呀,好像一直通达到白云尽处。古代认为白云起于山中,此处说“道由白云尽”,也就是形容友人山居之深。

“春与青溪长”,山脚下还有一条小溪,也是一路从友人家门口留下来的,时值初春,溪水两旁尽是春日美景,一直绵延消失在山林之中。

后面两句,诗人顺着溪水说下去。

溪水之中,时时看到有落花漂下,远远地就能闻到水中芬芳。说到春日的落花与流水,从来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诗人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写落花随流水下,流水带落花香,两相和谐。

颈联,诗人通过山路,站在了友人的大门前。

“闲门”是一个很好的描绘。因为山居幽静,“门虽设而常关”,故称。朋友家的大门对着山路,这是为了方便进出。但友人常常流连的地方,却是在深柳掩映里的读书堂。这一句用一个对比衬托出友人不与俗世为伍的雅趣。

最后一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给人一种很清冷,但是很美的感觉。

每当阳光穿过重重绿荫,洒在这幽静地方;清幽的光辉便洒满了我的衣裳。这一句主要是对“读书堂”的描写,进一步点明山居环境的安谧舒适。

读完这首诗,会不会觉得有点虎头蛇尾呢?

开篇开开心心去找友人,后面对两人相见的细节却一点不提,全部的笔墨都用在对山中风景的描写上。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留白”。诗人并没有将这趟行程的所有细节和盘托出,他只描绘了一条山路,一条溪水,一座深柳掩映的读书堂,其余则全是空白。

空白越多,留给读者的空间也就越多,留给意境的空间也就越多。

而且这首诗纯然是写景诗,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自己那高洁的情操、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都已经体现在这景色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