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话“霜降不见霜,来年闹饥荒”,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838528296 2021-10-2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霜降”,便是立冬,进入冬季了。在霜降节气期间,人们能够明显得感受到气候变冷,昼夜温差加大,冷空气南移。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众所周知,古代是农耕社会,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二十四节气很大程度上,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生产的,在农村,有着这样一句老话,叫——“霜降不见霜,来年闹饥荒”,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何道理呢?

紧挨着霜降的前两个节气,分别是“白露”和“寒露”,分别指的是水汽凝结成露和露水变寒,顾名思义,“霜降”主要指的是霜,从白露到霜降,指的是水汽越来越寒,气候循序渐进变冷的过程。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秋季最早出现的“霜”,被称为初霜或者早霜,而在春冬交际最后出现的霜,被称为终霜或者晚霜。初霜到终霜的这段时间,则被称为“霜期”,除此之外,则被称为“无霜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古人眼中,万物皆有灵气,而植物对于气候的感应也是极其敏感,因此,霜期的出现时间,对于作物的生长,是有很大的影响。

这句俗话的前半句“霜降不见霜”,指的是气候还是比较暖,冷气不足,水汽以形成霜,也代表冷空气的南移推迟,初霜出现的晚,自然而然,而晚霜也会推迟。

初霜出现在秋季,主要影响的是秋作物,例如小麦,除此之外,都说“瑞雪兆丰年”,如果冬天不够冷,因为冷空气不足,出现了暖冬的现象,则不足以冻死田间的害虫,来年可能会出现虫害,而雪水的融化,还能够为来年的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出现暖冬的现象,来年也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倒春寒”在古人眼中,则属于气候灾害了。

除此之外,“霜降不见霜”,则代表着晚霜也可能会推迟,而恰巧当时正处于春作物播种,迅速萌芽的阶段,晚霜推迟,与春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重叠,这会影响作物的存活率,甚至严重的情况之下,还会冻死作物。而春季是古代农民种植的主要阶段,为此,才会有“霜降不见霜,来年闹饥荒”的说法。

总结:

在古人眼中,认为植物已经适应了规律性的气候,如果气候出现变化,自然对收成是有影响的,如果一年四季分明,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则被认为是好现象,不是还有一句俗话,叫“不冷不热,不成年景”嘛。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事的研究深入,农业科技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气候的依赖性,并不再那么苛刻,因此,“霜降不见霜,来年闹饥荒”这句俗话,并不是绝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