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期间的14种著名中型坦克

 塔斯安娱乐 2021-10-24

坦克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坦克首次亮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虽然体型笨重,移动缓慢,但在当年却是敌人步兵的噩梦,是友军步兵的保护神,而且由于坦克在战争中的影响,后期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自己的坦克,到二战期间,坦克被广泛使用,并有着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三种区分,对于重型坦克只有一些西方工业强大的国家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在当时只有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居多。

那么本期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二战期间的那些著名中型坦克。

89式 中战车(日本)

它是二战期间,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中型坦克,但是当时的技术有限,装甲、火炮和机动三个方面都较弱,不过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风冷式柴油发动机的坦克,虽然对比西方同等的中型坦克,89式显得很落后,但当年仍在东南亚战场是巨大的威胁。

89式中战车的战斗全重为12.7吨,成员为4人,分为驾驶员、机枪手、车长和炮长,最大行进速度每小时仅有25公里。车身长度为5.7公里,车身宽度为2.18米,车身高度为2.56米。武器方面,主武器是一门37毫米战车炮,后期被改为90式57毫米短管战车炮,它是根据英国57毫米战舰炮所改进而来。

副武器为两挺91式6.5毫米车载机枪,使用30发可拆卸式弹匣供弹,备弹量为2745发,主武器火炮备弹量为100发。

97式 中战车(日本)

二战日军最成功的中型坦克,曾在太平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大量使用,装甲防护、火力以及机动能力都要比之前的89式中战车更强。在1936年研制,之后在1937年正式列装,从正式装备使用到战争结束,97式中战车仅生产了1500辆。

97式中战车的战斗全重只有15吨,对比西方坦克,97式只能算的是轻型坦克。它的动力方面搭载一台功率为125千瓦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38公里,并采用了全新的承重轮和悬挂系统,车身采用钢制装甲和铆接结构,装甲最大厚度仅有25毫米,车身长度为5.55米,宽度为2.33米,高度为2.24米。

武器部分主武器是一门97式57毫米短管炮,可发射榴弹、穿甲弹,携弹量为120发,可在1200米的距离内击穿50毫米的钢质装甲。副武器为两挺97式7.7毫米车载机枪,一艇布置在副驾驶位置,另一艇部署在炮塔尾部,理论射速为每分钟500发,携弹量为4035发。

后期还根据原版97式中战车研制出了97式改进型,战斗重量增加到15.75吨,主武器换装一门1式47毫米火炮,虽然口径小,但射程更远,发射穿甲弹可在500米的距离内击穿75毫米的钢制装甲。

之后又根据97式原有基础,相继研发出了1、3、4、5式等中型坦克,但并没有实际参与战斗,只计划用于本土最终决战,但最后也没能派上用场。

M3“格兰特/李” 中型坦克(美国/英国)

这个型号的坦克外形非常独特,不仅车身高大,除了主炮塔外,在车身右侧又安装了一门大口径火炮。M3其实是在早期M2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为之前M2中型坦克的37毫米火炮威力较弱,后来进行了改进方案,将两侧的机枪取消,并把原本的中间驾驶控制台,移向了左侧位置,在右侧安装了一门法制75毫米火炮,并由一名炮手在其中装填弹药,简单理解M3坦克就是一个改装过度产品,由美国研制,英军大量使用。

M3“格兰特”中型坦克的全车身长度为5.64米,车身宽度为2.72米,车身高度为3.12米,车身正面装甲厚度为51毫米,侧面和尾部装甲厚度为38毫米,主武器是一门75毫米火炮,备弹量为46发,炮塔主武器为一门M5型37毫米战车炮,备弹量为178发,副武器为2挺M1919型7.62毫米重机枪,备弹量为9200发,其中一挺机枪安装在炮塔的侧面,另外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还有的型号在炮塔上面还制成了一个可旋转式的机枪塔。

动力系统,搭载一台莱特R975 EC2型9缸4冲程循环星型风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40马力,最大行进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越野行进速度为每小时26公里,战斗全重为28吨,在二战期间M3“格兰特”型坦克被英军大量采用,并且还被英军称为“李将军式”M3坦克。

M2 中型坦克(美国)

它是二战前期美国少量生产的中型坦克,一部分部署在海外,还有一部分作为坦克兵的训练工具,但和谢尔曼M4对比,M2的装甲和火力很弱,装甲最厚的地方只有32毫米,主武器为一门37毫米M3战车炮,备弹200发,副武器为7挺勃朗宁M1919重机枪,备弹为12250发,其中有4挺机枪分别安装在车身侧面,一挺安装在炮塔侧面,作为并列机枪,还有两挺安装在车身正面,这样的设计堪比“机枪碉堡”。

但到二战中期,M2中型坦克基本在美军中淘汰,被装甲更厚,火力更强的谢尔曼M4中型坦克所代替。后期的M2中型坦克,还被盟军改成了M3“李将军”式中型坦克,在车身侧面放上了一门大口径火炮,取消了车身不必要的机枪。

M2中型坦克的车身长度为5.38米,车身宽度为2.59米,车身高度为2.82米,车组成员为6人制,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其余为机枪手,动力方面搭载一台莱特R975EC2径向风冷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40马力,最快行驶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战斗全重为18.7吨。

M15/42 中型坦克(意大利)

在二战早期,意大利所研制的中型坦克,基于M13/40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动机中安装了一个空气过滤器,专门应对沙漠作战环境,并配备了电动旋转式炮塔,主炮仰视角为+20度到-10度。

主武器安装一门47毫米L40坦克炮,可发射常规炮弹和穿甲弹,副武器为3挺8毫米布雷达机枪,其中一挺安装在炮管侧面作为同轴机枪,另外两挺并列安装在驾驶室,并副驾驶或驾驶员都可操控。动力方面搭载一台SPA 8T V8柴油发动机,最快行进速度为每小时31.8公里,车内还配备无线电,可与外界通讯,整辆车的战斗全重为14吨。

T34-76 中型坦克(前苏联)

它是二战期间苏联最成功的一款中型坦克,也代表着苏联坦克兵的标志,由苏联哈尔科夫国际工厂生产,在1938年进行研制,1940年正式列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动能力强,火炮威力大,主武器安装一门76.2毫米坦克炮,动力系统为一台12缸V型水冷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快行进速度为每小时45公里。

采用倾斜式装甲,正面厚度为75毫米,早期的T34-76型战斗重量不到30吨,但防护在当年可以数一数二,发射反坦克炮弹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的距离内可穿透75毫米厚的钢制装甲,并且T34-76中型坦克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同时造价低,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自然受到苏军的信赖。

T34-85 中型坦克(前苏联)

T34-85中型坦克是在T34-76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加厚了装甲,更换了一个更大的炮塔,并且内置一门85毫米53倍口径的线膛炮,备弹56发,副武器搭载两挺7.62毫米机枪,其中一挺安装在副驾驶位置,另外一艇在炮塔上面作为并列机枪,备弹数量为2394发。

炮塔在原有手动调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电力转向调节,使炮塔的转向速度更快,并且炮塔正面和车身正面装甲已经达到了90毫米厚,战斗全重也达到了32吨,又安装了一台马力更强劲的柴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55公里。T34-85中型坦克在二战期间是苏军最常用的坦克,在性能方面,除了德军豹式中型坦克外,T34-85在当时比较领先

“豹”式 中型坦克(德国)

在二战中期德军装备的中型坦克之一,也被称作为“5号中型坦克”,它与之前的4号坦克对比,设计方面有所不同,采用新式的倾斜装甲,角度为55度,防护能力更强,并安装一门75毫米L70型坦克炮,炮塔和驾驶位置分别安装一挺MG34机枪。它在二战期间堪比最完美,最强大的中型坦克,各个方面都非常先进,在中型坦克的行列中基本上没有对手。

“豹”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达到了43吨,很接近当时的重型坦克,并安装一台700马力的迈巴赫HL230 P30 V12汽油发动机,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车身长度为8.66米,车身宽度为3.42米,车身高度为2.99米。

车内搭载Fu5发报机和Fu2通讯电台,后期型号还在炮塔上面配备了红外线系统,但是数量非常稀有。它的车身正面装甲为100毫米,侧面为80毫米,尾部为45毫米,在二战期间,豹式中型坦克基本所向披靡,但唯独的弱点就是怕被多辆坦克,在背后偷袭。

克伦威尔 巡洋坦克(英国)

在二战末期,英国所装备的重型巡洋坦克,不过在正常坦克领域中,它所属中型坦克,在1939年到1941年期间进行研制,在1944年开始装备。它早期安装与十字军巡洋坦克同样的57毫米炮,后来被改为75毫米坦克炮,并在前部安装了炮口制动器,可以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副武器为一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在战斗时还能在炮塔顶部架设一挺同样的机枪,作为高射武器。

动力方面搭载一台V12水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41千瓦,传动装置为4个前进档和一1倒退倒,并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它的最大行驶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4公里,车体与炮塔采用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为8~77毫米。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8吨,采用5人制成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手、装填手和机枪手,在1944年一直使用到1955年才被淘汰,并在这期间还进行了多次升级,更换了95毫米主炮,战斗重量增加了31.5吨,还衍生出喷火坦克、救援车、支援车、和医疗车等。

三号 中型坦克(德国)

二战之前德军所装备的中型坦克,在1935年进行研制,1937年5月定型并列装陆军。虽然三号中型坦克并不是特别先进,但却为当时的装甲部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在闪击战时,三号中型坦克也发挥出重要作用。三号坦克早期使用过37毫米短管炮,50毫米长管炮和75毫米短管炮,在副驾驶位置,炮塔内部和炮塔顶部各安装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

装甲厚度为10~47毫米,发动机方面搭载迈巴赫HL120TRM汽油发动机,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5公里,同时在1937年到1942年期间,三号坦克共计衍生出13个不同型号,生产数量近千台,后来到了二战中期,遇到盟军的T34-85和谢尔曼M4等中型坦克,三号的火力和装甲都比较过时,之后被更先进的4号和“豹”式中型坦克所代替,剩下的三号坦克不再适合大规模的坦克战,一部分配合先进型号坦克战斗,一部分作为步兵支援型战车,还有一部分被改为突击炮使用。

“十字军” 巡洋坦克(英国)

英军在二战早期大量使用的巡洋坦克之一,在1937年开始设计,1940年正式定型,它的外观看起来与“盟约者”巡洋坦克十分相似,后期的“十字军”巡洋坦克还在驾驶舱的左侧安装了一个可旋转式机枪小炮塔。

“十字军”巡洋坦克的车身长度为5.97米,车身宽度为2.7米,车身高度为2.24米,成员为三人,包括指挥官,炮手,驾驶员,带有机枪炮塔的型号成员为4人,多出的那个人就是炮塔里面机枪手。

主武器安装一门57毫米火炮,携弹量为65发,副武器为一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动力系统搭载一台纳菲尔特航空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40马力,最大行进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车身战斗全重为20吨,“十字军”巡洋坦克在北非战场成为功臣,以它的数量,战胜了德军装甲部队,后来“十字军”巡洋坦克在1943年被淘汰,在这期间共计生产了5300辆。

四号 中型坦克(德国)

四号中型坦克是基于三号中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发而来,它的车身更大,内部空间更宽敞,在1934年进行研制,1939年正式服役。虽然看起来与三号坦克的外观比较相近,但四号的各方面都要强于三号。车身重量达到了25吨,装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引擎搭载了迈巴赫120TR12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00马力,最快行进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小时45公里,履带增宽至40厘米,有更强的承载力和抓地力。

四号中型坦克的车身长度为6.63米,宽度为2.83米,高度为2.85米。主武器安装一门75毫米kwk37火炮,还分为长管型和短管型,携带量为80发。还在炮管侧面和副驾驶位置各安装1挺MG34型7.92毫米机枪,备弹量为3150发。战斗舱内部还配备Fu5无线电台和其他通讯设备。在二战期间四号中型坦克还衍生出B型、C型、D型、E型、F型、G型、H型、J型,还有神秘的液态动力型9个型号。从生产到1945年,四号中型坦克共计生产了8800辆,在二战期间,四号作为德军使用最多的中型坦克之一,也被称作为“德意志战马”。

谢尔曼M4系列 中型坦克(美国)

在二战期间,美军大量采用的中型坦克,在1940年8月开始研制,1942年批量生产,后期大量装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同时参与了太平洋战争,诺曼底登陆战和欧洲一系列的战事,对比德式坦克,谢尔曼M4的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低,可以大量生产,但是性能却比不上德式坦克或苏式后期的坦克。

谢尔曼M4主武器安装1门75毫米短管炮,后期升级为76毫米长管炮,在二战结束后改为105毫米长管炮,同时根据原有基础,衍生出A1型、A2型、A3型、A4型和A6型,除了美军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援助给同盟阵营。它的战斗全重为33.65吨,车身高度2.97米,车身长度7.54米,车身宽度3米,采用FordGAA汽油引擎,最快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8公里。后期的M4A3E2型,车身正面装甲达到了102毫米,炮塔装甲为152毫米,战斗重量达到了40多吨。到了至今,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仍在一些局部地区使用。

彗星 巡洋坦克(英国)

该型坦克在1944年开始服役于英军,虽然叫做巡洋坦克,但它的车身重量达到了33.2吨,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属于中型坦克。它比之前的型号要先进一些,搭载77毫米HV火炮,这种炮的初速要更快,发射穿甲弹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25毫米厚的钢制装甲,火炮的高低射界为-12度到+20度,携弹量为61发,包括穿甲弹和榴弹。

它的辅助武器为两挺7.92毫米机枪,其中一个是并列机枪,另外一个是车顶的防御机枪,携弹量为5775发。彗星巡洋坦克的车身长度为7.6米,车身宽度为3.64米,车身高度为2.67米,采用5人制,包括车长、炮手、驾驶员、装填手和机枪手。搭载一台V型60度夹角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0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为51公里。车身装甲采用焊接结构,最大厚度为76毫米。在当时它的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由于是二战末期的产物,并没有太多参与战斗就已经结束了战争。彗星巡洋坦克在英国一直服役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还有一部分在其他国家服役到上世纪70年代。


那么本期有关二战中型坦克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对此还认为本文中有哪些错误的地方,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武器装备内容,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你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