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孙权晚年开始,为何吴国政坛乱成一团,原来是有此女存在

 九成书道 2021-10-24

来源 | 头条号常棣tandy

孙权晚年,“嫡庶不分,闱庭错乱”,以致造成“殃流后嗣”的严重后果。

1、孙权的立储遗患

一般来说,统治者立嗣,本是其家事;但在君主专制,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帝王选立世子常会引发激烈的党争,甚至连历史上一些贤君明主都不例外,如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清圣祖等,都曾在立嗣问题上优柔寡断,以致引发严重的朝臣分化和倾轧。孙权也是如此,由于他在立嗣过程中,迟疑不决,嫡庶不分,遂导致了“二宫党争”的局面,朝臣分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两大阵营,纷争不已。

图片

应该指出,孙权早年是很有作为的。在立嗣问题上,起初他还比较清醒。孙权共有七个几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奋,六子休,七子亮。

但孙权长期未立皇后,故诸子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嫡庶之分,而只有长幼之别,黄初二年(221),孙权为吴王时,即立长子登为太子,并很注意对太子的培养,为他精选师傅和宾友,又令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在陆逊及宾友的辅佐和熏陶下,孙登无论从德行修养,从政能力还是其太子身份来说,都无愧于是一个合格的孙吴政权的皇位继承人。

宋人叶适评论孙登云:

“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指孙登临终时上书给孙权),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曹丕)、子建(曹植),何足道哉。“

叶氏此语有据,并非溢美。可惜的是,孙登“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未能登上大位。

图片

孙登既死,次子孙虑又早亡,故三子孙和便在赤乌五年(242)获得太子之位。据《三国志·孙和传》注引《吴书》说,孙和:

“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蔡)颖等每朝见进贺,和常降意,欢以待之。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咨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

看来,他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太子人选。但是,仅仅过了八个月,孙权就无端生事,从而引发了新的继嗣斗争。

赤乌五年(242)八月,孙权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作为皇帝封儿子为王乃是封建王朝的惯例,本不足为奇。但孙权对鲁王的封赐却超出了常规,史书记载孙权对鲁王:

“宠爱崇特,与和无异”。“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于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

众所周知,太子乃国之储君,日后将位登九五,其尊荣非其他人臣可比,孙霸虽封鲁王,但毕竟是藩臣,与太子之位不能以道里计。但孙权给予鲁王与太子完全一样的礼遇,说明他对太子孙和的不满,传位给谁尚未拿定主意,这就犯了封建时代帝王立嗣的大忌,很快引起具有儒家正统思想大臣们的不满。

2、左右东吴的全公主

在“二宫党争”的过程中,孙权之女全公主也在其中推波助澜,起了极坏的作用。全公主乃孙权之妃步夫人之女。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与骠骑将军步骘同族,早年“以美丽得幸于孙权,宠冠后庭”。孙权曾一度欲立步夫人为皇后,然而因朝臣一致反对而未成。后因步氏年老色衰,孙权移情于王夫人。王氏乃琅琊人,“生和,宠次步氏”,特别是孙和立为太子后,“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

图片

全公主剧照

显然王氏与步氏争宠后来居上。

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鲁班,先嫁周瑜子循,后改嫁全琮,故称全公主;次女名鲁育,先嫁刘纂,后改嫁朱据,故称朱公主;孙权对二女十分宠爱,尤其是长女全公主出入宫闱,参与朝政,颇有野心。孙登死后,孙权立三子和为太子。但太子和母王夫人曾与步夫人争宠,引起全公主嫉恨。

于是,全公主一方面陷害太子及其母,一方面则劝孙权提高鲁王孙霸的地位,与孙和争夺继承权,在“二宫党争”中,全公主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全公主的阴谋完全得逞,王夫人不仅失宠,而且“忧死”,王夫人死后,太子和“俱于废黜”,其太子之位已岌岌可危。

在“二宫党争”中,全公主不仅本人全力参与,而且还动用夫族的力量,她唆使丈夫全琮及其子全寄全力支持鲁王霸,卫将军全琮与大将军陆逊本是好友,黄武七年(228)的魏吴石亭之战,两人并肩作战,大败魏大司马曹休。但在“两宫构争”中,他却让儿子全寄党附鲁王霸,陆逊致函劝说,全琮不理不睬,与陆逊反目。全琮立场的转变,显然与其妻全公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如此,全公主还有更深一步的政治安排。她预计鲁王霸与太子和争嗣必然会两败俱伤。孙权在废黜太子和后,也不会轻易任用鲁王,否则东吴政权将难以稳定。基于如此的考虑,全公主将其夫全琮的侄孙女嫁给孙权幼子亮,想借此影响孙权,使父皇立孙亮为太子,以便她从中取利。

图片

孙亮年幼,被立为太子时年仅八岁,这对颇有野心的全公主来说比之年长的鲁王更便于操纵和掌控。

孙权病重时,忽然省悟到孙亮年幼,难以掌控朝政,于是又想恢复孙和的太子之位。

可见,孙权临死前,吴国的皇权已不掌握在孙权手中。而为全公主及其党羽所控制。孙和复辟之事,虽由于全公主等人的极力阻挠而未果,但此事不啻给全公主敲响警钟,即不除去孙和,终究是个祸根。于是她和孙峻决定痛下杀手,“孙亮即位,孙峻辅政。峻素媚事全主,全主与和母有隙,遂劝峻徙和居新都,遣使赐死,嫡妃张氏亦自杀。“

至此,全公主将太子和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图片

毫无疑问,从吴国宫廷党争的角度看,全公主是“二宫党争”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而孙氏宗室的一些野心家如孙峻等人皆聚集在全公主身边,兴风作浪。孙亮即位后,他们一度操纵大权,全公主夫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懌、全端、全祎、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孙权嫡庶不分,宫闱错乱酿成的政治危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3、全、朱二公主之争

需要指出的是,朱公主鲁育在“二宫党争”中支持太子孙和,而与全公主对立。《三国志》卷五十《孙休朱夫人传》载:“孙和为太子时,全主潛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

看来朱公主亦非寻常女流,她积极参与宫廷政治,和其夫朱据的政治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朱据是孙吴政权后期的重要将领之一,赤乌九年,朱据任骠骑将军,在“二宫构争'中,他坚决“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

孙权立嗣,与朱、全二公主本无关系,但二公主为何会如此热衷于这场政治斗争呢?

我以为,这和孙氏的家风颇有关系。

图片

富春孙氏起自下层,出身当属非儒家之寒门,故素来不甚重视诗书礼义之世族倡导的女子当遵闺门之训。孙氏女子干政始于孙策、孙权之母吴太夫人。早在孙策创业时期,因孙策果于杀戮,策母常常加以劝阻。

建安七年(202),曹操欲使孙权质子,张昭、秦松等诸臣犹豫不能决,而周瑜则坚决反对,孙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周瑜诣母前定议”,最终吴太夫人拍板,说“公瑾议是也”,于是孙权决定不遣质子,可见,吴太夫人在孙吴政治上的重大作用。

再如,孙权之妹孙夫人乃妙龄少女,竟然嫁与年届半百的刘备,亦为孙吴政治需要所致,后来,她在孙刘联盟与败盟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见,孙氏与儒学世族崇尚礼法、家教严正不同,公族女子不仅尚武,而且与士大夫一样,积极参与政治,对朝政国事颇为热衷并发挥作用。

全、朱二位公主,虽为一母所生,同胞姐妹,但因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最终也难免反目。

朱公主因坚决反对全公主废太子和的图谋,故而遭到全公主的嫉恨。孙亮即位后,她竟借权臣孙峻之手,杀害亲妹朱公主。“五凤中,孙仪谋杀孙峻,事觉被诛。全主因言朱主与仪同谋,峻枉杀朱主。“

图片

全公主之所以要杀朱公主,不仅是因为在处置太子和的问题上双方意见相左,而且全公主认为,其妹受到父皇的特别宠爱,在诸多事情上可以与自己抗衡,故必欲诛之而后快。

孙吴五凤三年(256),孙峻病死,其堂弟孙綝执掌军政大权,此时吴主孙亮年已十六岁,开始亲政。孙亮“知朱主为全主所害,问朱主死意'。全公主害怕,说:“我实不知,皆朱据二子熊,损所白。“

全公主害死了自己的亲妹妹,却嫁祸于朱据的二子。孙亮也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遂不分青红皂白地诛杀了朱熊、朱损二人。却不料因朱损之妻是孙峻的妹妹,故孙綝与全公主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全公主与吴主孙亮联合起来欲除掉孙綝。孙綝趁机发动兵变,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并“迎琅琊王(孙休)于会稽……徒全尚于零陵寻追杀之,迁全公主于豫章”,全公主及其家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不久,全公主之子全怿在奉命援救魏国大将诸葛诞时,临阵叛变,投奔司马昭,全公主也随其子北奔。

《晋书》卷二《文帝纪》对此事的记载颇为清楚:“全译母、孙权女也,得罪于吴,全端兄子祎及仪奉其母来奔。“随着全氏家族的降魏,不可一世的全公主及其势力退出了吴国的政治舞台。

图片

由于全公主染指孙权立嗣及干预朝政,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孙吴后期的政局变化,故导致“二宫构争”更为错综复杂,其范围已不局限于宫廷之内,而波及吴国整个朝廷,几乎所有的吴国朝臣都被卷入其中,形成阵线分明的两个政治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