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古知今堪为俊——《素书》悟读之【15】

 新用户97560OBk 2021-10-24

 知今必鉴古,无古不成今。

《正道章第二》悟读【4】

【原典】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恪守大义可以得到大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体察下属,明辨是非,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中之俊。

【悟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典出《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魏徵病故后,唐太宗的感叹之言。

关于“英雄豪杰”,历来有多种划分方法。《白虎通·圣人引辨名记》载,“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其中,茂才,选才,俊才……直至圣人,不是形容人数的,而是强调才德胜过几人。

也有一种划分说十人为杰,百人为豪,千人为俊,万人为英。

《素书》之中将人才划分为三类: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并提出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对“人之俊”的界定,黄石公强调了“德足信足义足才足明足”五大标准。其中,“才足鉴古”主要强调了人的观照力,即人吸取经验的能力以及对于未来的判断能力,他们懂得汲取前人的经验,对未来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及《史记》之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和人类之相互关系,通晓古今之变,探寻兴衰成败之理。

佛教中菩萨有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观照,即以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事理诸法,观照内心,观照世界,照见明了,消除烦恼,得大自在

伟大的投资家查理.芒格有一次被要求用一个词总结其一生成功之秘籍,他说的是“理性”,其理性强调的就是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洞察力。

真正的智者,往往具备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长远的目光。着眼于未来,不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二,博大的格局。以战略目标为主,以战术目标为辅,善于紧抓主要矛盾,适时放弃次要矛盾,抓大放小;

其三,正确的财富观。决策中始终以人为根本,淡泊其他名利;

其四,鉴古知今,洞察未来;

其五,终身学习,永葆活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