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新用户9793ddzn 2021-10-24
赫然发现,时隔多日,我居然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
然后,我自然地想起了我的同事光伟,想起他去山区支教的时候,在政和中学的清静时光里,漫步在也许喧闹也许宁静的小巷子,徜徉在自己也许躁动也许平和的书的海洋;我自然地想起了日亮老师,想起他在校车上有时捧着书有时和别人聊着书,想起他为我们推荐书时那种恨不得把书塞进我们肚子里的神采飞扬;还会想起很多爱读书的同事们,想起和他们一同谈天说地的美好时光。可是,我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离书很远了,虽然,家里还是源源不断地增添新书。
这样的光景里,我开始读余杰的《压伤的芦苇》,读到了《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西谚云:好女人,好学校。《圣经·雅歌》中说: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远胜过珍珠。”
余杰生命中的三个女性,都远胜于珍珠!
 
 
奶奶,“一个羸弱又刚强的寡妇”。
文中有这么一段,“父亲曾经说过:有一天晚上他从梦中惊醒,透过窗户看到奶奶推磨的身影,眼泪就刷刷的流了下来。他那时发誓:一定要好好的读书,考上大学!”我不知道,有多少农家子弟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想起我的母亲和父亲,想起他们在凌晨三点赶做包子和馒头,想起他们清晨六点挑着担子逐村叫卖,想起他们把一沓沓十元五元二元一元的皱巴巴的钞票递到我们手里,想起他们坚决不让哥哥和我去卖包子和馒头,母亲和父亲说:“你们是读书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母亲,“最爱干净的,爱看小说爱唱歌的,娇小的女孩;最好的妻子,最好的母亲。” “当我求学北京之后,母亲每天都关注北京的天气。父亲说,看北京的天气预报是母亲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在蜀中的母亲,居然能像把脉一样,把出北京的体温,而母亲,至今没有到过北京。北京一千多万的人口之中母亲只认识他的儿子一个人。”母亲之所以能像把脉一样把出北京的体温,是因为,她是母亲。
今天,同事说了一个故事,很温暖。
视力一直不好的九十多岁的母亲,眼睛要动手术,临进手术室时,她对她的七十多岁的儿子说:“伊弟(福州方言,相当于儿子),我去动手术了,你等着我啊。”那神情那语气就像对着刚上幼儿园的儿子说话。七十多岁的儿子点点头,也没说什么。手术很成功,九十多岁的母亲睁开眼,看见七十多岁的儿子,惊讶地说:“伊弟,你怎么这么老了?”七十多岁的儿子拿过一面镜子递给九十多岁的母亲,母亲说:“伊弟,我也这么老了!”
我跟我八十多岁的母亲打电话,我说:“姆妈,天气凉了,要多穿点衣服,外出的时候,要小心路滑。”母亲说:“崽(江西方言,儿子的意思)啊,你要多吃点饭。我们都好,有你姐姐们照顾,不要担心。你们又要工作又要带小孩,要注意身体!”父亲在一旁嘟囔:“别说了别说了,说这么久,电话费多贵!”母亲又叮嘱一句:“你一个月打一回电话就可以了,不要经常打!”
我的母亲不识字,但是她也会看天气预报。
当年轻的一代们不知道如何写自己母亲的时候,当他们写自己的母亲永远只会记得母亲督责他们读书考试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们那一代人,想起我们的温暖的母亲。
想起不知道在哪里读到的文字: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当你大声喊“妈妈”的时候,母亲能够活着应声“哎”。
十年前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母亲还健在,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三年了,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
2015年至2018年,世界上最疼我的两个人,相继离去。他们用了近半个世纪迎接我抚育我陪伴我,却只用了三年,确切地说,仅用了两天,便永远地离去。
我在45岁时,成为孤儿。
作家张洁说:“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这样说,大概是因为,四岁的孩子,容易遗忘吧。
当我们已过不惑,生离死别的记忆,也许是会永存于心的。
 
 
妻子,“是我的读者。她大学时候学的是金融,毕业后在南方的一家香港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她喜欢文学远远甚于专业” 
她写了一封信,一封深深打动了余杰的信:“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是王晓波的死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因为他就是我曾经想要写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人已渺然不知所向,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的生活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及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止境与绝望的孤独,我想,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同我一起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于是因为王晓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和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严肃而真诚地写信。”(我太喜欢这段文字,所以全部摘录。)
我不知道,读到这样的信件时的余杰,内心会有怎样的悸动!
“她说,她每天都与那些腰缠万贯的商人打交道,但是金山银山也有散尽的时候,而诗人的诗句永远在自己的心中。”也许,现在读到这样的文字,有人会嗤之以鼻,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诗人的诗句早就荡然无存,金山银山满眼都是。然而,倘若,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女子,她便是璀璨的珍珠!
余杰的爱情像个童话,但我们都相信它的真实!
“我曾经认真的问过她:假如有一天我像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那样,被残暴的沙皇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去,你怎么办?她咬了咬小虎牙说:我和你一起去!在那冰天雪地中,我们互相温暖对方。”
就像余杰自己说的:“我与妻子的缘分,比电影《罗马假日》的情节还要富于传奇性。本来我已经不相信20世纪末还有这样的传奇,但它居然真的发生了。”
我只能说,余杰真的是幸运的。
“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所说:爱源于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这份爱,这也是人类痛苦和悲伤的根源。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儿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物质缺乏,甚至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生活快乐。” 
这段话是最好的总结。
 
不由想起了语文学习。
常常在课堂上鼓吹多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而学生们往往困惑地看着我。
有个孩子,很爱读书,常常写四五页的读书笔记,有摘录,有评述。我向学生推广他的读书法,应者寥寥。
常常告诉学生,图书馆里有最丰富的资源,不知道学生们是否经常光顾。
有个孩子很困惑地问我:“老师,我也读了不少书,可是,我好像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帮助……”
我想说:“你读过的书,最终会化为你的骨血,融化在你的身体。”
 
 
备注:文中蓝色字摘自《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2012年初稿
2021年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