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坤土精粹 补五劳七伤:黄精的来源 炮制 性味 归经 功效 应用

 明醫 2021-10-24
《中国药典》(2015)中明确规定了黄精正品来源于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和滇黄精Polygonatumkigianum Coll. et Hemsl. 这3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但市场上黄精药用来源仍较混乱,据《中华本草》记载,在各地也有把黄精属植物如互卷黄精热河黄精长梗黄精对叶黄精作为黄精用药[1]
清以前本草所载“黄精”主要指黄精P. sibiricum 等轮叶类群,《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道地产区: “黄精…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明代时“茅山”除江苏茅山外,河北省遵化县哈嘴头口还有一处茅山,且现在河北遵化是黄精主要产地,故《本草图经》记载的茅山可能是“河北省遵化县哈嘴头口”。位于嵩山西南部的伏牛山脉腹地可能为河南省“黄精”的主要产区。滇黄精P. kingianum 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根与湖南产同,而大重数斤……,茎肥色紫,六七叶攒作层,初生皆上抱。花生叶际,四面下垂如璎珞,色青白,老则赫黄。”与《中国植物志》记载云南大理、禄丰一带一类型“花被白色”,四川和湖北西部另有一类型“花为淡黄色或绿白色”类似。但《中国植物志》记载滇黄精主要类型花被粉红色,浆果为红色。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越南、缅甸。生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坡,有时生岩石上,海拔700-3600m。多花黄精在民国时期已成为“黄精”的主流基原物种。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陕南(秦岭) 、四川、浙江。生群山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海拔200~2100m。药材习称“姜形黄精”,主产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福建,销全国。“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本草图经》首次记载了“黄精”的生境: “入地八九寸为上。”《本草纲目》“黄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长二寸,稀种之,一年后极稠,子亦可种。”《本草乘雅半偈》描述了“黄精”一年生长一节的生长习性: “一年一节,节大不平,大者如拳。”《本草易读》: “二八月采根。亦可劈根稀种之,一年后极稠,子亦可种。以所来多伪,近世稀用矣。”说明从唐代开始,“黄精”就有人工栽培[2]

图片

图片来源:秦宇雯,张丽萍,赵祺,鲍康德,姜程曦.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21):5631-5637.

关于黄精的炮制,唐《食疗本草》有“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的记载。明《本草原始》延用了这种说法,在《医林篡要药性》中论述得较为详细,“生黄精,实有辛莶之味,戟人喉吻,惟蒸晒久,庶几补养滋肾耳;然纯阳能动命火,使血妄行,山中人饮汁杯许则衄,可知其性大热”。至于九蒸九晒的原因、具体炮制方法,唐《食疗本草》、明《救荒本草》、明《本草原始》等阐述较具体,表明九蒸九晒可以避免生黄精刺人喉咽,其标准多数以“反复蒸至滋润黑色”为经验指标。黄精炮制与其功效的关系,古代医家认为“入药生用”;而为服食之上品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发白变黑,则须九蒸九晒,以改善口感。现代对黄精用辅料炮制的目的多采用《本草蒙筌》上的理论来解释,如“酒制升提,乌豆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3]

南北朝《名医别录》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黄精性味的典籍,曰:“味甘,平,无毒”。后世本草文献也多论述黄精的性味为甘平,然明代《本草正》说其“味甘微辛,性温”。明清时期出现黄精的归经论述。明《雷公炮制药性解》最早记载黄精“入脾肺二经”,清本草大多记载黄精“入足太阴经”、“入足太阴脾、足阳明经”,但《本草求真》记载黄精归三经“专入脾,兼入肺肾”,《本草再新》记载黄精“入心、脾、肺、肾四经”。黄精性味归经论述数量以清代本草为最,按照经络或脏腑定位黄精归经;现代中药工具书按照脏腑定位黄精归经,古今表述黄精归经的定位理论有差异。黄精的性味归经在《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记载为“甘,平。归脾、肺、肾经”。

黄精的功效最初收录于《名医别录》,其色黄味厚气薄,脾色黄属土居中,故补中;脾为生气之源,故益气;脾旺不受邪,脾气健运,天地之风湿不宜伤人,可除风湿;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脏腑经络能得到充分的濡养,故安五脏;久服五脏安则气血精旺盛,达到轻身延年、不饥之奇效。因此黄精的功效主治,起初表述为“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后世文献多沿续此观点。唐代文献基本沿用《名医别录》对黄精功效主治的论述;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新增了黄精“补五劳七伤”“益脾胃”“润心肺”等功效,首提“单服九蒸九暴,食之助颜,入药生用”之说,阐明黄精药用与食用选用的炮制方法不同,食用达到延年不老,黄精需经九蒸九暴;宋金元时期文献强调黄精“久服延年益寿”;古人认为“湿热可生虫”“脾为生痰之源”,黄精甘平有汁液,可补脾阴以生精,明清时期医药学者本草又增加了“填精髓”“助筋骨”“下三虫”“发白再黑、齿落更生”“小儿羸弱多痰”等功效主治;现代中药文献著作也详尽概括了历代本草中黄精的功效主治,主要为“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等功效[4]

现代黄精仅用其根茎作为食用部位,但早在《抱朴子》内篇中就提及“服其花胜其实,服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多得。”《证类本草》中也提到“《道藏》:花、实、根三等,花为飞英,根为气精。”《本草经集注》更是指出黄精叶也是可食用,“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现代有关黄精花和根茎有效成分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黄精花中多糖、皂苷、酚性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都高于黄精根茎。秦晋时期认为黄精具有替代粮食的功能,葛洪评价黄精“甘美易食,称之为米脯,或生,或熟,皆可单食。”《食疗本草》描述生服黄精刺咽喉,并提及生服黄精的量,“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能长服之,止三尺五寸。”清朝《随息居饮食谱》用黄精充饥作食,造酒济荒。黄精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作为补养用药,食用记录多于药用。如《本草经集注》中注为“世方无用此,而为《仙经》所贵”,《本草纲目》“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补充为“可久服而无偏胜之弊者也。”《本草汇笺》同时指出“黄精,非治病所需,而为服食之上品。”《本草便读》《本草正义》也均言黄精为补养脾阴之正品,可供无病患服食,盖平居服食之品,非去病之药物也。由此可见,古人常用黄精于日常补养食用。黄精多经简单处理后单食,亦有同枸杞、生地黄、天门冬等配伍使用。总之,黄精多为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等补养之效[5]

阳衰阴盛、脾虚有湿、胃逆湿盛、命火过旺、阴盛气滞、痰湿雍盛等体质者应慎用或忌用黄精。清张璐《本经逢原》(1695):黄精为补中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但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不可不知。清缪占魁《本草便读》(1733):然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清黄元御《玉楸药解》(1754):黄精滋润醇浓,善补脾精,不生胃气,未能益燥,但可助湿。上动胃逆,浊气充塞,故多服头痛,湿旺者不宜。清汪绂《医林纂要》(1758):生黄精,实有辛莶之味,戟人喉吻,惟蒸晒久,庶几补养滋肾耳。然纯阳能动命火,使血妄行,山中人饮汁杯许则衄,可知其性大热。清严洁《得配本草》(1761):阴盛者服之,致泄泻痞满。气滞者禁用。黄宫绣《本草求真》(1769):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另,《本草纲目》曰:服食黄精者忌食梅实[6]

图片

图片来源:秦宇雯,张丽萍,赵祺,鲍康德,姜程曦.九蒸九晒黄精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21):5631-5637.

参考文献:

[1]徐惠龙,林青青.黄精的本草整理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1):992-995.

[2]刘京晶,斯金平.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03):631-636.

[3]李晶晶,王洪军,孟德玉,等.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S1):171-173 176. 

[4]程喜乐,曲寿河,纪宏媛,等.黄精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的古今演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5):2704-2708.

[5]徐宇琳,王元忠,杨美权,等.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3[2021-07-22].

[6]张伟娜,李金生,陈井太,等.黄精功效与炮制的古代文献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9,36(04):45-48.

图片

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06/08/5629470_651493290.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