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会常常因为一些事很受感动,这真是一种莫名其妙,不可名状的感觉。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 昨天在图书馆听本土作家张红军老师的讲学,听到他讲到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讲述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砍柴挖煤,差一点煤洞坍塌,就在离开煤洞的一瞬间,整个洞就垮了,仿佛回到了十二三岁和张老师一同在经历那个过程,那个瘦弱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单薄的身影,晕倒到煤洞口,再醒来已是很晚,循着路,摸索着回到家,接受的是母亲的耳光,没有恨,没有怨,有的是对那个年代父母不易,生活艰难的理解。 再讲到张老师在一中校园栽树,多少年后,回到校园,找到自己当年栽下的书,已经很粗很粗,双手不能环抱,那是怎么样的感受,泪一直流,那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就这么长大了。 我看到张老师在他的散文集里写过因为同宿舍的人蛮横不理,自己一气之下抱着行李去了地下室,心里也一阵揪心,天哪,遇到同样的事,恐怕我也是这样处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自己也道不清讲不明的那份感受吧,置气也罢,挑战也罢,总之,就那么过去了,成长的一段段经历里,很多事情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这是性格里每个人存在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剖析的很清楚。 只有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张老师说,我总在想,得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吧。这话听着很空,但是也得做。这句话,非常的质朴,因为前半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后半句很少有人会讲出来,后半句决定了真正的行动,很空也得做。 说实话,虽然每天都在努力写文字,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功底真的很烂,说不出来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文化内涵,更没有高的修为,但是,我很想这么努力通过简单的文字书写,内心深处最真挚的那些情感。 课程结束的时候,有个同样在大讲堂讲过学的年轻的大学老师,询问张老师,他如何在他的文学修为更进一步,他说他的前辈说他的史学积累是够的,但是还是缺乏一些东西,张老师说,让他一定要去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成为朋友,才可能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东西。 那个年轻老师的课我们听过,说实话,很多东西,都可以讲出来,却总感觉缺点味道,昨天感受了一下张老师的课,我感觉那个年轻的老师,他的课程里缺了一些更深情感的流动,所以,史学就没有那么生动。为什么大家都很爱听余秋雨老师的课,喜欢看他书,因为他的文字都是饱含深情的,生动鲜活的,每一部书里的文化,都是饱满的人物穿插起来的。 说到底,人活在这世上,终究要从各种历史,人文中看到人,看不到人,就谈不上讲什么内容,做什么事情了。 今天被一个曾经给我们讲学的老师,深深打动,她的爱人因为身体不适,需要动手术,她的文章里讲到了她对生命的理解,她因这个叫“爱人”的生命而了解了生命,那份对怕失去爱的恐慌袭扰着她,让她才真正去正视这份爱,我不知道自己这么表达是否完整,但是完全被震撼到,生活就是这样,她总是以不同方式来唤醒人,有时候近乎残忍的方式来告诉你,生命你不可以疏忽,不可以麻痹。你要善待,善待你身边的人,善待你自己。 生活总是像一本永远也没法看完和搞明白的书,或许,耐下心来看书,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无论怎样,要感激生活,不论何种方式,我们都是在用我们的生命来感应和回应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论怎样,接着这份礼物,好好去面对。 感激生活,感恩生命中那么多人留下的感动,生活无论多么艰难,总可以感受到温暖和爱。 |
|
来自: 新用户0005wgf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