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射干丨本草考证丨性味功效丨临床应用

 明醫 2021-10-24
读音
在《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对射干中的“射”字做了标注,读夜音。宋《证类本草》和明《本草纲目》中都提到射干读“”音。射干一词,除了作为药材出现在本草著作外,更早的是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楚辞补注》、《广雅疏证》、《辞源》、《古代汉语词典》都将射干标注为[yè]音。
药材来源
射干于1990年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入,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 DC. 的干燥根茎。鸢尾科植物射干,多年生草本。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斜伸,黄色或黄褐色;须根多数。茎高1~1.5m,实心。叶互生,嵌迭状排列,剑形,基部鞘状抱茎,顶端渐尖,无中脉。花序顶生,叉状分枝,每分枝的顶端聚生有数朵花;花橙红色,散生紫褐色的斑点;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端无喙,中央有直立的果轴;种子圆球形,黑紫色,有光泽,着生在果轴上。花期6~8月,果期7~9月。
《神农本草经》记载:“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五代韩保昇在《蜀本草》中对射干的株高、花、肉等不同部位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高二三尺,花黄实黑,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今所在皆有”。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详尽记载和论述了射干的草本特征:“人家庭院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故一名乌,谓其叶耳;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本草衍义》中亦有“大小似高良姜,赤黄色”的论述。至明代李中梓在《本草乘雅半偈》一书中对射干的植物形态则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射干冬至后宿根生芽,至二三月始抽苗,近根之茎,有节若竹,离根三四寸,横铺翠叶,狭长疏整,宛如翅羽,故名乌,又名凤翼。六七月叶中抽茎似萱而强硬,出淡红萼,开红赭花,亦有蜜色者,瓣有细纹,间黄紫黑斑点。次蚤互相交纽如结,结落作房,中子黑褐”。另有一种,“名鸢尾者,叶阔而短,根密而稠。花小者,即蝴蝶草;花大色紫者,即紫罗兰”。
古代对射干原植物的描述与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射干同科植物在形态上多有相似。因此,在部分本草典籍中的描述中还是常将射干与鸢尾、野鸢尾(白射干)相混淆。历代各家在射干的植物形态描述上基本相同,但关于花的颜色描述上有所差异,反映出所述植物品种上略有不同,因此,可以花的颜色以区分不同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法定品种射干应为橙红色花,而蓝紫色花为同属植物鸢尾,白色花为同属植物野鸢尾

图片

图片

鸢尾( Iris tectorum Mazim. )

 图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版)


川射干是 200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新增药材之一,是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 的干燥根茎,在民间常被当作射干应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经研究,鸢尾和射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相似,且在我省作为射干使用的历史较长,故收入本标准,以'川射干’为正名,鸢尾为副名。”2005版国家药典将射干与鸢尾进行彻底区分,名称划分也更加统一清晰,即射干与川射干。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而川射干则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干燥根茎
川射干和射干同属鸢尾科不同属植物,均可苦寒清热,都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而射干更为治疗喉痹咽痛要药。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较,两药的有效成分都为异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基本未见显著差异。这为川射干可以作为射干的地区代用品提供了依据。川射干被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更说明了其药理作用已得到认可。
图片

图片

射干
图片来源:刘振启,刘杰.清热消痰的射干[J].首都医药,2014,21(23):45
性味考证
射干的味多记载为“苦”,少数文献记载为“辛”;历代文献对射干性的记载主要围绕在“微温”与“寒”(微寒),明代及以前其性以“微温”为主,明代以后其性以“寒”(微寒)为主。纵观射干性味的演变过程,推测射干的性味应为“辛,苦,微温。
《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11本典籍文献中均记载射干“主咳逆上气”;李时珍《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汪昂《本草备要》:“能泻实火,火降则血散肿消”;黄元御《长沙药解》:“射干……下冲逆而破壅塞”;严西亭《得配本草》:“泻上焦实热,降厥阴相火,行肝脾之积痰,则结核自消”;《中药大辞典》:“降火,解毒”。据此,可推断射干具有“苦”味的属性。
据古今典籍文献对射干功效的记载推断,射干具有“辛”味的属性。陶弘景《名医别录》说:“射干,一名草姜”,可见射干无论在形态特征还是味觉上均与姜类似。口尝新鲜射干,味辛辣,戟咽喉。由此推测,射干“辛”味的确定与古人尝其真实滋味有关。“辛”味能行、能散。《神农本草经》:“散结气”;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消痈毒,逐瘀血,通月经,行积痰”;黄元御《长沙药解》:“利咽喉而开闭塞”;严西亭《得配本草》:“散心脾之老血,则癥瘕自除”;《中国药典》2015版记载射干具有消痰、利咽之功效。
《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13本均记载射干性微温。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书中亦记载了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黄元御《长沙药解》:“射干降逆开结,善利肺气。麻黄外散其风寒,使经络松畅,则里气不迫。射干内降其冲逆,使咽喉清虚,则表气不壅。表邪外解而里阴下达,停痰宿水,积湿凝寒,皆从水道注泄而下,根株斩灭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射干温能下气行血”。可见射干有温通温降之效,典籍中记载射干性“微温”有一定的临床理论依据。《滇南本草》、《长沙药解》、《得配本草》等5本均记载射干性微寒,《本草纲目》、《本草备要》、《中国药典》等9本均记载射干性寒,具体典籍名录。李时珍《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寒,多服泻人”。兰茂《滇南本草》:“疗咽喉热毒,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中国药典》2015版:“用于热毒痰火郁结”。性寒可降火,可见射干具有泻火解毒之功效,典籍中记载射干性“寒”(微寒)也多数是基于此。

图片

图片来源:射干[J].中草药,2019,50(04):797
功效考证
射干功效以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为主,是治疗咽痛喉痹要药;还具有消痈毒、散结、逐瘀血、通经、明目、平喘、消食、化湿、利大小便等功效;也可用于治疗咳逆上气、急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老血在心肝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时气病、鼻塞、阴毒、胸胁胀满、咽闭喉风、乳蛾、二便不利、女子月经不调及疮肿痈毒等。
清热:《神农本草经》载射干治疗“食饮大热”,后世诸多本草都收载此功效。《新修本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散胸中热气”。《滇南本草》载“疗咽喉热毒,一切热毒等症”,提到了清热的功效。
解毒:首次提出是在《证类本草》射干项下。《滇南本草》载“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消痰:《本草纲目》认为“利积痰”。《本草择要纲目》总结射干有“消痰”、“行太阴厥阴之积痰”的作用。
利咽:《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本草衍义》:“治喉痹为佳”。《本草纲目》:“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止咳:诸多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等射干条下均载“主咳逆上气”。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草纲目》咳嗽篇中射干疗“咳唾气臭”。
散结:诸多本草载治“腹中邪逆”,《本草择要纲目》归纳为“散结气”。通经:《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均提到通经功效。明目:《本草择要纲目》中增加“镇肝明目”的功效。
消瘀:《本草纲目》腰痛篇中“射干利积痰瘀血疝毒阴疝痛刺”;瘀血篇中“射干消瘀血老血在心脾间”。《本草易读》中有祛瘀记载。
临床应用
1.喉痈方
组成:天花粉30g,连翘12g,金银花12g,丹参9g,射干9g,玄参9g,制乳香6g,制没药6g,制山甲4.5g,薄荷4.5g。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用,炙山甲研粉,分3次吞服。
主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咽旁脓肿。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王聘贤的经验方。高热恶寒,咽喉部焮红剧痛,局部红肿高突,张口困难,吞咽不便,此因风热毒邪外侵,阳明积热内应,又有七情郁结,故当清热解毒,散血化腐排脓。本方类似仙方活命饮,乳香、没药、穿山甲活血止痛,消肿去腐,生肌排脓,合以天花粉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并非为一般咽喉炎而设。
2.张氏咽炎方
组成:射干10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木蝴蝶5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合欢花10克,法半夏10克,厚朴花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功能:理气化痰,养阴利咽。
主治:慢性咽炎(气滞痰凝型)。
用法:每日1剂,分煎两次,取药液250毫升,分2次口服。
方解: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本草纲目》曰:“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香附、佛手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苏梗、厚朴花宽胸利膈,开郁畅中;郁金、合欢花行气解郁,活血消肿;木蝴蝶、桔梗清肺利咽祛痰,《珍珠囊药性赋》中记载桔梗为:“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法半夏化痰散结,和胃降逆;甘草调和诸药。
3.射干煎(《太平圣惠方》)射干、川升麻、犀角、当归、杏仁、甘草。治咽喉风热不利,疼痛,咽干舌涩。
4.射干汤(《古今医彻》)射干、防风、荆芥、桔梗、薄荷、牛蒡子、陈皮、甘草。治喉痹。
5.射干鼠粘子汤(《片玉痘疹》)射干、牛蒡子、桔梗、甘草。治小儿疹见形,咽喉肿痛者。
6.生地黄七味汤(《外台方》)生地黄、生姜、桑根白皮、射干、干葛、紫苏、竹沥。治热嗽。
7.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
8.射干汤(《外台秘要方》)射干、半夏、杏仁、干姜、甘草、紫菀、肉桂、吴茱萸、当归、橘皮、麻黄、独活。治伤寒咳嗽,喉中闭塞、不利之证。
9.散寒汤(《石室秘录》)甘草、射干、桔梗、半夏。治风寒犯肺,咳嗽不已。
10.丁甘仁治乳蛾(类似况代医学的扁桃脉炎):病因与红喉相同,不过夹有痰滞血瘀互结而成。喉咙之旁,或左或右或两边,结有殭块,肿硬不消,形如乳头或如蛾状,有兼微红,有兼自点,疼痛一般较红喉为轻,或兼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亦有始终没有寒热表现者,苔多薄腻,脉多浮数。治同红喉,但因其挟有痰滞和血瘀,则用药方面不能不随症加入化痰祛瘀之药,庶几药与症合,恰到好处。内服方剂,仍宗清咽利隔汤加减,药如:薄荷叶八分,熟牛蒡钱半,嫩射干八分,轻马勃八分,生甘草一钱,苦桔梗五分,大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京赤芍三钱,白僵蚕三钱,胖大海二枚
参考文献:

[1]陈蕾,卿德刚.射干读音考证[J].中药材,2016,39(09):2161-2162.

[2]温雯,马跃海,朱竟赫,邹桂欣,秦文艳,李国信.射干传统功效考证及其实验药理学验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05):846-850.

[3]李锁,辛旭阳,尤献民,邹桂欣,李国信,单国顺.射干本草考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9):77-79.

[4]李欣妍,尤献民,邹桂欣,李国信.射干古今名称及含义考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9):93-95.

[5]温子帅,范忠星,齐兰婷,孙宝惠,郑玉光,宋军娜.射干性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08):1163-1166.

[6]喉痈方[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09):8.

[7]郭灵龙.张氏咽炎方[N].中国中医药报,2018-04-16(004).

[8]廉伟伟,熊维政,贾玉梅,王浴铭,李磊.射干及其方剂临床应用探讨[J].中医学报,2018,33(11):2184-2190.

[9]刘振启,刘杰.清热消痰的射干[J].首都医药,2014,21(23):45.

[10]射干[J].中草药,2019,50(04):797.
[11]苏桂云,黄硕.消痰、利咽的射干[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7):52.
[12]尹竹君,陈世龙,李莉,方清茂,曾瑾,吴诗惠,黎勇,赵军宁.川射干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0,15(02):200-207.
[13]杨树千.介绍丁甘仁先生治疗喉症经验[J].中医杂志,1961(06):4-8.
[14]王琼,王建,张媛,龚雪.川射干与射干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148-149.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苏桂云,黄硕.消痰、利咽的射干[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7):52.
整理丨菟丝子、李丽、王德福

专注于中西医文献及医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