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之六-西山

 hsgzlgg 2021-10-24

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从北向南由华亭、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等山峰组成,峰峦连绵40多公里。相传古时有凤凰来此,人们称之为碧鸡,故称碧鸡山。远眺西山,又因形似卧佛,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也叫卧佛山或睡美人山。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很好奇这里的龙门石窟和远隔千里外的石窟景色有多么大的区别。

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是国家重点风景区。

翠波楼。

  

导游图。

百度的地图,我加了几个景点。

  路的尽头是一座牌坊。

牌坊上书四个大字“苍崖万丈”,这写的是罗汉崖的景色。 

牌坊的背面镌刻“绿水千寻”。这八个字取自明代诗人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楹联:“龙门一啸惊沧海;竹阁三呼应碧天”。

走到牌坊下,抬头可见道教的太极图,表明从这里进入道家之地。售票处就设在这里,门票30元。

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台阶。

登上石阶后回望。

  



登上这段石阶就是罗汉崖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

三清阁和龙门是一组构建在西山主峰罗汉山悬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有九层十一阁。

山门正面的牌匾是“罗汉崖”,两边的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是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越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反面的牌匾是“三清境”,两边的对联是“置身需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副对联鼓励游客奋力登山,也是人生的哲理。

山门旁有土地神牌位和财神塑像。

三清境看远处。

山门所对是灵宫殿。匾额:“飞阁流丹”。飞阁”指灵宫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字;“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字的红柱在阳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色,说明滇池是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

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三日,赤面,披甲执鞭,左右有灵童捧卷执印,勇猛威武,气势逼人。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寺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龙门传奇”展室。


罗汉崖山门与灵宫殿之间有一个朝天桥。为明正德嘉靖年间所建。

  



从灵官殿到三清阁有三十六级台阶,山门外七十二级。七十二级石阶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们正在登的这三十六级台阶则代表三十六天罡,这是道观中常见的建筑数目。

殿。

供奉的是斗姆元君,简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道观中供奉的斗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斗姥元君的圣诞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名紫光夫人。她共生了九个儿子(即九皇),分别是: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此外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

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匾额:“北极玄天”。楹联:“脏化龟蛇术造灵山添胜境,心存黎庶仙居极地镇妖气”

现殿前遗存龟蛇石雕,叫“青蛇缠龟”,龟蛇表示长寿,据说用手摸一模就能延年益寿,你看整个石雕己被模得光亮如漆了。平台上建有真武传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从出家到得道的配图故事。

再往上走就可看见一个石牌坊,匾额为“凌霄宝阁”,其上布满青苔,诉说岁月流逝。

背面匾额:“妙有真境”。

三清阁。

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门前对联:“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联语逸兴横飞,状物写景,气势宏大。有人说它以太华山喻梁王权势,支撑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征宽阔胸怀,任凭风云激荡。

三清阁后面这眼泉叫“孝牛泉”。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一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犊卧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洞口有头石牛。

里面真的有一头小石牛!

洞口有石刻“孝牛泉”、“孝”、“渊停岳峙”、“孝为先”。

左侧有石阶,继续上石阶。

有一石洞,洞口写有“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红尘不到”。

进去看到。在岩石中凿出这样的石阶。

玉皇阁。

玉皇阁。楹联:“千寻危磴盘苍霭 丰壁飞楼瞰积波”。

玉皇大帝。楹联:“海为澜翻松为舞,石作莲衣云作台”。

 


飞云阁。

中有对联写道:“半壁起危楼,岭恕工,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唯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飞云阁建于万丈峭壁之上。上联第一句登阁眺望,突出景点之高。危楼,高楼。登高俯视,山水、游船、城郭、村落历历在目,犹如一幅水墨风景画。海.指滇池。状物绘景时连用四个比喻句,一句一景,使整幅画面栩栩如生。下联先写秋天飞云阁之景。九秋,深秋。洞云、岩泉、松涛、花鸟、林壑,无物不美,作者不禁对自己多年奔走四方,无暇回乡欣赏,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写出豪放爽朗的性格。

圣父母殿。楹联:“七曲玄初儲真衍慶 九天慈懿昭德流芳

供奉玄武(真武)的父母。楹联:“太极判以成乾坤,乾为父,坤为母,肇造乾坤祖杰;两仪分而为阴阳,阳属天,阴属地,胚胎天地元神。”。  

下石阶是凤凰岩。

凤凰岩石碑。

这里是龙门石窟的北端起点。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

凤凰岩前面有一个大平台,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

洞侧建有“老君殿”。 

洞口旁有老子石刻像。

下洞较大,石窟凿成十平方米左右方形石室,中间置一圆形石桌,南北两侧各有一长石凳。

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风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

洞口有诸多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鲜明。还有辛亥元老李根源游西山刻记。

石壁北侧有“览海处” 

西壁嵌“题滇池饯别图”及1925年袁嘉谷题诗等石碑六方。楹联:“乾坤浮一镜,日月跳双丸”


南壁。楹联:“只合任他顽,谁又来凿开混沌;既然如此怪,我亦欲粉碎虚空。”。此联乃清 宋湘为大理石洞题,后被舒香谷移于此处。有大字:“云海”。上面是“重修三清阁石洞序”

北壁。有大字:“石林”。上面是咸丰三年为云华洞、达天阁捐款功德碑。

窟顶有陈荣昌之摩崖题刻“倡提祀孔”四个大字。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当时从三清阁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铺架的木栈道。人们登临过往,木栈道闪动,令人心惊胆颤。到了清乾隆年间。一个贫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钻凿出现在的石道,这道士名叫吴来清,是滇池边下渔村人。他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根据人们的建议,吴道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继而又从旧石室向前,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开慈云洞。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钻凿成。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从道光至咸丰年间,共历十三个春秋。参与施工的石匠,有山下龙王庙村的七十多户石工,还有安宁清水沟的石匠。工匠们冒生命危险,在千仞绝壁上,用铁链悬吊在空中开凿,历尽艰难险阻。

向北到“普陀胜境”坊,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

匾额:“普陀胜境”,楹联:“摘片金莲,南海渡来宏利济;凿开石室,西山趺坐放光明”

龙门石窟的说明石碑。

普陀胜境坊背面。匾额:“佛谷云深”。楹联:“海立云垂,到此间殊非凡境; 岩高径曲,至其上亦是洞天”。

过普陀胜境坊,有一柱,吕洞宾书:“普陀南海”,清代道光23年重刊。

接着开始走石隧道,有石碑《游西山石室放歌用吴梅村观王石谷山水图歌原韻》。

隧道石壁上的五个蓝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故事。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从石窗中还可俯瞰草海与滇池的分界处。

向下看虽有心悸,但脚踏实地,安全感是明显的。现在这个石窟称慈云洞。先下后上。

隧道顶上的石刻:“谁敢不低头”!

出口处。

走出隧道后的上行石阶。

石刻“龙腾玉京”。

出洞口,有一平台。

平台有石刻:“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和云华洞”。

平台右侧是慈云洞。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艰辛。

匾额:“福海无量”、“是亦普陀”。

内联:“槛外开明镜坐定时如临弱水,崖半起祥云到此者宛游蓬莱”,外联:“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

洞内供奉观音。上有匾额,自左至右:“云霞护卫”、“慈云洞”、“广嗣人间”。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左右有骑马跨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楹联:“慈悲中降一点甘露结成聪明子,感应处洒三千净水生就智慧花”。“洞外云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 ”。

对侧。

洞顶是双龙戏珠。

在洞前石香炉上,刻有嘉庆辛酉年(1801)彝族解元那文凤赠吴道人的诗首一:“万钻千锥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同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开凿。紫云荫书心里出,慈云霭露掌中来。昆池恰似观南海,不负当年梦几回“。首二:“凿石还超炼石才,竟追盘古辟天台。烟霞一破乾坤别,日月新分混沌开。世界壶中装得去,山河镜里照将来。休疑此地人间有,只许刘郎到这回”。

平台前方是云华洞,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隧道,是杨氏父子所修。

云华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工程的艰难程度,难以想象!龙门就在远处!

石刻:“山高水长”。

洞内石壁有摩崖石刻《凿云华洞达天阁记》,为清道光年间南陔杨汝兰识、钱匡之书。碑文记载:“自道光庚子年(1840年),由前朱家阁,凿石穿云,另辟斯洞,共历九载,始克告成。。。。兹洞之成有谓全凭人力者,有谓神功默助者。。。

出洞口,进栈道云华洞到《龙门》牌坊约有30多米,这是在绝壁上凿出的下临滇池的栈道,栈道凿在山壁之上,仅容两人交肩而过。

这里更险,只敢紧贴右侧石壁龟行!

洞口有一石栏围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只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绿树白房,平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

站在此处观看滇池,水天一色达百里之远,风光无限。滇池一片绿色,污染太严重了!

回首走过的云华洞,叹服先人的鬼斧天工。

云华洞和远处的滇池和昆明城区。

滇池呀。惨不忍睹!

顺云华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们此行的顶点龙门。这是龙门石牌楼。龙门之龙是指西山山脉之龙气,观西山悬壁下的滇池之水和西山南北之向,实为潜龙在水。门者,穴也,指昆明的风水宝地。

摸摸龙门下的“元宝”,行大运。如今“元宝”被摸得溜光水滑的。

龙门地势高而险,壮而奇,上接云天,下临绝壁。最高处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牌坊中柱上的题联“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正把这种雄险摹描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

牌坊西侧有一个由整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的石窟,这就是达天阁,也是龙门石窟南端终点

达天阁上方有一花瓣形石龛竟然是南极老翁,两侧各立一童子,洞顶有一“福”字。

达天阁。匾额:“天临海镜”、“达天阁”。左右分别为:“石室”和“名山”。内联:“作孝作忠今古圣神常在,允文允武山川风气全开”,外联:“”。

 “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包括有: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香炉等,其中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那鬼头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后踢的左腿不就是长长的一勾,脚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边的“斗”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笔的墨斗,右足踏鳖头,左足后晓。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传说古代就是由魁星来点状元,考生中文运好的被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被称作“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动跳脱,与两旁座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场,突出主体。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禄位;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  

仔细看可发现,魁星点斗的笔尖是断的,有关于这断笔尖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个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点到西山的峭壁上开凿石道,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于这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顾寒暑和刮风下雨,十年如一日,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后竞把魁星手中的那文笔的笔尖刻断了,石匠伤心到了极点,自己如此寄情的艺术创作竟不能圆满!悲伤致极的李石匠丢下锤钻,从龙门跳了下去。这个悲壮的故事最主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青年工匠艺人对艺术完美追求的那种精神。

导游又说:“从魁星的笔被凿断,云南再没有考过一名状元……”。我心中恍然,这才是匠人之死的真正原因。凿断了魁星主宰文人命运的点斗之笔,在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封建社会,这还了得。文人无行,众口铄金,让这位匠人怎么活得下去?其实从达天阁完工的1849年,到废除科举考试的1904年,短短的51年,偏远的云南考不出状元,不足为奇。这能归罪于这位失误的匠人么?时光逝去158年,至今流传着这种荒谬的说法,当时的匠人怎如何能承担舆论的压力?——百口莫辩,惟有一死。

阁内左侧的碑刻:《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阁内右侧的碑刻:《文昌帝君阴骘文》

整个石窟雕刻精细、生动传神。石室北面刻有水纹和跳跃的鲤鱼。

特写。

南面为云纹和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鬼斧开凿了龙门,令黄河奔腾人海。龙门据考证就是今天的黄河壶口瀑布。有了龙门,河中鲤鱼就无法返回故乡,善良的禹妻奏请玉皇大帝,凡是能够逆流而上跃过龙门的鲤鱼便可化为金龙,不能跃过的就在额头上记一点,叫“点额而归”。黄河大鲤鱼额头上的红点相传就是没有跃过龙门的标记。由于这一传说,后世就把科举考试中举者比喻为跳过龙门的鲤鱼,已经成龙上天;应试落第比喻为“龙门点额”,意思是在龙门把头碰破了,败退而回。这说的是传说,但人们经艰苦的跋涉,登上这悬崖之上的龙门,跃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从龙门向上行是一条从山腹中开凿出来的地道,此地道称“穿云洞”。

摩崖石刻:“引勝”

摩崖石刻:“龙腾大海

穿云洞入口。摩崖石刻:“龙腾大海

从山腹中开凿出能容数人同行的地道实属不易,地道共有73 级石阶。

在洞前面有清代陈绍良撰写的诗:“梁王避暑依险峰,更凿龙门雾霭中,而今已辟穿云洞,蹬道旋上广寒宫”。

在地道转弯处有《幽壑》、《碧海》两匾。

攀上洞顶有“大禹凿龙门,盘古辟天台”。

回望来路。真的艰难,开凿者更难!

出洞就到达《天臺》,在洞门上悬有清代陈筑仁撰写的《天臺》匾额,字高约1米,两旁还有楹联曰:“朝雨潜龙轻出海,夕阳蹬道莽盘空”,“峰回路转若登天,洞狭壑深疑入梦”,“龙门闪耀飞阁临空,蹬道迂迥萤阶昏壑”,天台高于龙门而面临绝壁,这些佳联是景色的绝好描写。

天台左侧。最外联:“观天察地江山在峰中,握斗扪星云鹤翔身畔”。诗文:“磴道盘旋,拨开山巅云雾。烟波浩渺,领略湖上风光。”。

天台右侧。

石刻:“”

从天台沿峭壁上之栈道向上攀登到“彩云洞”,洞前有匾《碧波映月》。

彩云洞,洞前有石刻“灵岩叠翠”。

出彩云洞。

洞口旁石刻。“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昆池卧佛山,佳景称人意”。前两句出自唐代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

回峰台。

过“女娲遗石”。

仙人洞。

八角形的浩然亭,有楹联曰:“放目有心邀日月,开怀随意揽乾坤”。

“鹰问”。某鹰要飞越西山,飞得累死,停此处无语问苍天:妈呀,还有多高呀?

此处有海拔标高石碑,标高为2280米。

不久攀登上栈道平台,有亭名“遥骋亭”,有楹联曰:“静听孤钟出晚霞,遥看双塔浮天影”。

凌虚阁。中间楹联:“烟波万顷碧成海,松竹满山青到门”,左右楹联与后面配对。不应该这样挂啊!

近处的滇池与远处的城市建筑历历在目。

下山,返回“遥聘亭”。前行到了迎曦亭,其旁有杨德写的诗曰:“万倾碧波乾坤一流,半篙烟雨物我两忘”。

景区东门。匾额:“龙门飞峙”。楹联:“苍崖万丈云横绝顶, 千寻绿水月印澄波”

西山龙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时72年、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靠的却是一事一物的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锲而不舍,那力量的源泉全在一种执着的的追求中。信仰也好,理想也罢,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念至诚,金石为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管是济世之才,还是芸芸众生,不管是居庙堂之上,还是躬耕草野,有追求才有作为,有理想才有希望,没有理想和追求,眼前只能永远是一片迷茫。

前往索道站,乘索道下山。

身临海天一色的奇境,眼前更豁然开朗。

云卷云舒,万里长空但凭扶摇上下;波生涛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一开头就气势夺人,写得真是好。

然而我俯瞰滇池,却没有喜,只有忧。连日阴雨,滇池水面,仍然漂浮着一片片蓝藻。沉沉烟霭(但愿不是烟尘),笼罩着整个昆明。 

       早在1972年7月,周恩来总理来昆明时就对云南的官员说过:“昆明海拔这么高,滇池是掌上明珠,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工业要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滇池,就会影响昆明市的建设。”这番话不幸而言中,周总理的担心成了现实。

索道下站离旭光亭很近。

景区北门。

  

聂耳在去苏联的途中,在日本溺水而亡。之后,聂耳遗体在日本火化后由旅日同乡张天虚将骨灰护送回国。因为聂耳从小喜欢到西山,面对秀美的滇池,用发自心灵的音乐抒发对家乡上水的热爱,西山寄托着聂耳永远的思乡情结。于是,1937年聂耳被葬于昆明西山。  

墓地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位于琴盘上的发音孔处,墓碑上有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墓道为琴颈,道上有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这座聂耳全身立像是用汉白玉雕成的,高3.28米,他那低头的神态和右手的姿势,好像在聚精会神地构思作曲。

圆形墓地像琴身,墓体用二十四块黑色大理石镶嵌,代表了聂耳的24岁年华;墓体内安放着聂耳的骨灰。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这弧形墓碑好像一张乐谱纸垂放在墓体上。花圈是用汉白玉雕成的山茶花组成。

圆形墓体恰好位于像琴身发音孔的位置,以此为圆心,用采自滇池西岸的灰白、灰、灰青三种石料铺成二十四圈,表示音波在向外传播,也像一张灌制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

紧邻墓园的一侧,还建有一座聂耳纪念馆,供人们瞻仰瑕怀念这位才华出众的人民音乐家。

郭沫若题词。

田汉题词。

聂耳原名聂守信,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生于昆明。

聂耳自小就喜爱音乐,在昆明读书期间就学会了演奏多种乐器,并积极参加各种革命学生活动。

1930年为躲避云南反动政府的搜捕,他来到了上海。在上海聂耳迅速地成长为一名用音乐来打击敌人,团结人民的先锋战士,《大路歌》、《毕业歌》及《义勇军进行曲》等激人奋进的歌曲就是在上海写成的。  

聂耳遗物。

华亭寺原名圆觉寺,是云南最大的寺院。早在900年前的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时,都阐侯高智升在山上建造楼台别墅,作为高氏家族休息的场所。当时山上奇花芬芳,云彩绚烂就像华盖,又有仙鹤鸣叫,高氏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所以把这座山取名华亭山。到元朝仁宗延祐七年,也就是1320年,筇竹寺雄辩法师的高足元峰和尚来此创建了圆觉寺,并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建成一座规模庞大的寺院。明朝天顺六年,英宗皇帝赐名为华亭寺。明清时又几次重修,直到1920年湖南籍高惟虚云和询到这里,又募款大修,工程持续六年之久,使其成为昆明地区佛教的一大丛林,并改名为"靖国云栖禅寺",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华亭寺。

华亭寺前面是放生池。

放生池旁是"雨花台"。据佛经记载:高僧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讲到妙处,感动天神,于是天花乱坠,落花如雨。在此将华亭寺比做南京雨花台,是对该寺的一种赞美。

在雨花台旁有七座石塔,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七位法师的圆寂塔。

游览图。

华亭寺的入口。匾额:“华亭寺”,楹联:“绕山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

我们眼前这座门窗楼空雕花的楼阁是虚云和尚主持建造的三层钟楼,楼上挂有幽钟一口,撞动时钟声悠远。这座钟楼也是寺院的山门,山门又称“三门”。佛家把它看作是佛界与俗界的界限,同时也象征着佛家的解脱之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天王殿。殿前台阶左侧是青狮。

右侧是白象,象征佛教的圣洁和威严。

上面是唐继尧题写的寺名“靖国云栖禅寺”。正中横书“天王宝殿”;右边横书“放大光明”;左边横书“般若法门”。楹联:“尘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何所有,半是青松半白云。”殿外左右塑着二尊金刚,怒目圆睁、神情凶煞,手持降魔杵,跨着金睛避水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哼哈二将"。

主尊是弥勒佛。楹联:“长啸几时休,此圣人眉睫中无一丝挂得上的烦恼;一禅长坐定,这和尚布袋里有什么装不下的东西。”

天王宝殿后门的护法神将韦驮将军。

位于“华亭寺”山门右侧约50米的五百罗汉堂。匾额“海不扬波”。楹联:“南浦绿波西山爽气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匾额:“五百罗汉堂”。楹联:“深入智慧海,普游解脱门”。人的心性,只有达到了海不扬波那样的状态,才能深入智慧海洋,普游解脱法门,而放大光明,进而圆满般若境界。

供奉观音。

内部十字结构,中心是千手观音,两侧为五百罗汉。

前端是三世佛。

院中“八德池”上架有雕栏“涌莲”石桥,池中假山游鱼,点缀得雅致玲珑。这“八德池”还是鸡足山高僧虚云大师所题。上层庭院两边的花台中是名贵花木“朱砂玉兰”,下有一人多高古香古色的石香炉,香烟袅袅,紫烟中,高大雄伟的大雄宝殿华光四溢。

匾额:“瑞云栖止”。

    大殿供奉着的是三世佛,姿态庄严,身着水纹衣,额嵌明珠,胸饰万符,背衬金龙,金光遍体,确有普天之下唯吾独尊的气慨。

大殿的四周是形态各异,神态逼真的五百罗汉。

大雄宝殿背面匾额:“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之后,有近年重建之藏经楼,匾额:“禅林慈海”。

匾额:“不二法门”。楹联:“莲台披地万点雨花来九天,高阁凌空千重贝叶蕴三藏”。剑川著名文人赵藩撰:“谁见碧鸡,玉韫山辉,望祀高文传汉使;曾来白鹤,天澄海净,凌虚清泪拟华亭”。“十里湖山摇水阁,三分明月照禅房”。“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藏经楼一楼佛像。

楼侧有祖堂、经堂、静室、方丈室、云房、僧厨等

方丈室。

楹联:“几双屐入数重山闻僧讲道,尺五天开方丈地待我吟诗”。

石雕牌坊,坊额:“泉石洗心”。

庙门后面的匾额"到此做甚”。“到此做甚”是佛教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你来这里做什么。是要教会我们向佛学习,通过相续不断对正法的闻思,从而得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和受用。

华亭寺出口牌坊正面,坊额:“雲棲”。

出了华亭寺,沿太华古道行走。


石牌坊。匾额:“华亭云深”。

太华古道

太华寺,又名佛严寺,建于元朝,创建者是元朝云南有名的僧人玄鉴,又名无照,俗姓高,曲靖人,生于1276年,在长安剃发为僧,6岁出家,16岁受戒,20岁离开云南,曾步行数千到浙江天目山学习禅家佛学源流。公元1303年回滇,1306年在太华峰建佛严寺(后称太华寺),宣讲佛法。当时的王宫贵族都来登门求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名声大振,被称为“云南禅宗第一祖师”,受到梁王重视,成为太华寺“开山第一祖”。公元1313年死于浙江,年仅37岁。

太华寺山门。山门石牌坊上书:佛谷云深,旁边的山石上刻着太华寺三个字。

背面。匾额:“一碧万顷”。

石坊,左“叠翠”,右“凝岚”,中间一个“峻极云霄”。内联:“净扫烟尘,只关心千顷碧中,俨同无照;闲评风月,更放眼万峰青处,永怀岩栖”。外联:“万树合参天,伫看坊表一新,长使名山留胜迹;八方齐向治,际此干戈永靖,愧无善政慰苍生”。

背面。匾额:“西岳揽胜”。内联:“一福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外联:“滇海平波,鬟镜清漪真可鉴;西山雨霁,太华缥缈作者凭登”。

山门楹联:“登阶三拜佛国近,出门一笑滇池宽”。匾额:“南无阿弥陀佛”。

寺门前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要四、五人拉起手才能合抱过来,树干向东微倾,根部的一侧已渐枯蚀,但老而不衰,仍然生机勃勃,相传此树是明朝皇帝朱允炆流亡到云南时所植,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下面一块石碑记载了这件事。

穿过石坊,便来到天王宝殿,迎面便是观音,背面是韦陀,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感觉与面目慈善。相传此殿塑像与筇竹寺五百罗汉同出名师黎广修之手。

  

过天王殿,入天井,迎面大理石栏杆围护的台基上,矗立着元代建筑风格的大雄宝殿。

正殿檐下,悬桂一块“如如不动”的巨匾,意思是指佛教的教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殿内塑有三世佛。(即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两边站立者是迦叶和阿难。

左右两侧有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用铜铸造的菩萨14尊(每边各置一半)。

铜铸造的菩萨。

大雄宝殿前廊左侧碑刻:明徐霞客撰《遊太华山记》

      大雄宝殿后为缥缈楼,楼台高耸,有“千古风涛生下界,一湖烟雨上高台”之势。缥缈楼即大悲阁。

初建于明代,“蕊宫琳宇,辉煌金碧,倚山隆起,拟于紫霄碧云之间”。今新建。

引人注目的是大理石台墀栏杆上攀附着龙、狮、虎、象、孔雀、仙鹿等。它们体态逼真,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这是在康熙年间从昆明城内吴三桂的王府里拆运来的。大理石浮雕栏杆透露出吴三桂曾几何时的豪富、奢华、贪酷和衰败。

《吴三桂新府雕栏》简介。

仰拍吴三桂新府雕栏。

太华寺庭院之南,有新建碧池,二亩池水,池畔叠石为山,池中点缀小屿,有亭阁楼榭,绿树成荫,有曲廊环绕,步换景移,颇见苏州园林风韵。

 映碧榭南面有一石栏围着的泉洞,旁边一碑,刻着元大德太华龙洞。泉眼已枯,闻石窟泉声,心空如洗的景象不见。

大雄宝殿西面,是太华寺的塔林 ,树木丛中,竖立着太华寺历代和尚的圆寂塔,大大小小不等,塔身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布满苔痕。

西山之游结束。这次行程不尽合理。应该乘索道上山,步行下山,节省不少体力。

有比较才能知道彼此的区别。通过参观,知道昆明的龙门石窟小巧玲珑,曲径通幽,与洛阳龙门石窟的气势恢弘历史悠久大不相同。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和隋唐时期,在150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倾皇家和民间之力,持续数百年,如此浩大的工程,,较起来,昆明的龙门石窟简直就是小小的、袖珍的。但是看看昆明的龙门石窟,一点也不会因为它小而影响游览参观的兴趣,一边参观石窟,想想单凭民间的力量就能开凿出如此险峻的工程,加上一边可以观看山下那浩如东海的滇池和不远处的昆明市景,真的是别有洞天,不亦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