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作家黄灯:“转身看见——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

 二少爷收藏馆 2021-10-24

2021年10月21日下午,由非虚构作家黄灯老师主讲的“转身看见——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讲座于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中文系申霞艳教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共有300余名同学参加讲座。

图片

(主讲人简介: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湖南汨罗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代表作有《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曾获“琦君散文奖”、“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等。)

讲座伊始,黄灯老师结合自身观察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时代语境和传播变化。她指出,中国转型期的社会景观是戏剧化的。对于当下热门的非虚构写作,每个人都是媒体语境变化的亲历者。相较于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与日常生活相连结,更聚焦个人视角的真实呈现。在她看来,非虚构写作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价值观选择的呈现。她鼓励同学们积极挖掘生活经验,进行非虚构写作的尝试。

图片

(讲座线上线下联动,累计300余名同学参加)

随后,黄灯老师围绕自身的写作实践,分享了创作心得和思考。她认为直面自己是真实写作的开始,《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大地上的亲人》的创作便来自她和家庭的农村生活经验。她期望通过对亲人生存境遇的描述,与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建构一种文化上的关系,以此观照转型期中国底层农民的整体命运。

《我的二本学生》则来源于她十几年的执教经历,同时也延续着前两本作品的疑问:当农村的年轻人来到城市求学,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又是怎样的?她形象地将此书的写作过程比作放电影,通过解读80后、90后两批学生的成长,捕捉着时代变迁下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

图片

(同学与黄灯老师进行互动)

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问题小说创作对比、青年人的自我认同等问题与黄灯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

最后申霞艳教授在总结中谈到,黄灯老师的写作唤醒了个体感情的温暖和心灵上的悲悯部分,启发我们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感性。她援引黑格尔的名言“一个人走不出他的时代,就像走不出他的皮肤”,寄语每个同学学会调整自己,适度抽离,适度地用写作者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的不同面向。

图片

(申霞艳教授进行总结)

本次讲座现场掌声不断,线上线下参与度高。未来,暨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学科也将继续围绕学界动态和创作前沿,邀请跟更多学者、作家开展专题讲座,为师生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交流和思考平台。

文末彩蛋

10月23日,凭借2020年出版以来引发广泛反响的非虚构力作《我的二本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作家黄灯获得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荣誉。本文特此附上授奖辞和作家答谢辞,与各位读者分享。

图片

授奖辞

黄灯以一个学者的谨严和执着,持续关注乡村的亲人及在校学生,她观察,询问,省思,记录,亲近赤诚的个体,倾听真实的叹息,不止于纸上的旅行,着迷于实践中的真知。她出版于二〇二〇年度的非虚构文本《我的二本学生》,直面当代中国这沉默的大多数,以爱,以温暖,打捞失踪的记忆,积聚前行的动力,让无声者发声,让自卑者自信,被他们所信任,为语言寻找肉身。这种来自民间的精神支援,既饱含对教育变革的热望,也对理想主义发出了急切的召唤。

图片

黄灯答谢辞

对我而言,南方是一代人的精神标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它承载了无数人对一个时代的记忆,昭示着自由、探索、不羁、释放、融合和内在的生命活力,也锚定了无数在场者对转型中国理解的起点。我不否认,这种独特的经验,让我获得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视角,让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不同代际年轻人命运的流转格外敏感,并意识到社会所发生的深刻转变。

回想起来,在广州近二十年的生活,我作为在场者,切身感受到转型期中国的节奏之快和变化之大,它所导致的结果绚烂而丰富,但群体分化之大也超出了我的预期。社会的巨轮裹挟着个体命运的流转,在时代的烟尘中滚滚而来,也终于奔涌到象牙塔中我寻常的课堂,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变迁,感知到时代的钢丝悬在年轻人脚下,对比自己曾经拥有的机遇和缝隙,我无法沉湎在因为代际幸运所获的充盈中,我无法对讲台下的群体视而不见。说到底,本书的写作,不过我职业日常的内在召唤,不过转型期中国,个体微尘对另一群生命的回望和转身。

对我而言,“二本学生”不是一个被标签化的词汇,不是一次简单的归纳和分类,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与我曾经共处同一时空,我们共同分享了很多成长的秘密。我不希望“二本学生”这四个字,在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泡沫中,定格成一个描绘时代症候的热门词汇,我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背后链接着的无数家庭、无数村庄,看到他们背后父亲、母亲的期待,看到他们背后兄弟姐妹依然承受的困境,看到他们的坚韧、付出、耐心和善意。我深刻感知到这些孩子才是中国的真实底色,感知到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才是最大的国情和决定社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他们不仅仅在弹幕上擦肩而过,更是在现实地铁被裹挟着前进的拥挤人群。

我希望自己在触及这个群体后,能够意识到文字的叙述只是第一步,在看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后,作为过来人和获益者,我能够时刻警醒自己,行动远比文字更具直接的力量,他们的困境和挣扎,不但需要被看见,更需要看见后的共同分担。

在共识匮乏的当下,互相看见成为彼此理解的前提。在真相极易湮没在信息泡沫中的时代,需要更多让人信任的写作者,拿起笔,趁着呼呼的热气,记下这即时的气息和生存,尽力给后人留一点点勘探历史的线索和纸上遗迹。

最后,让我借此机会,感谢那些未曾到场的学生,感谢他们的信任和陪伴,让我通过文字感受到了思考的意义,也感受到了记录的价值和尊严。

图片
图片

文:张琦 古格妃

审核:申霞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