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王阳明和庄子:不为外境所拘泥,向内是禅,向外是致良知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10-24
昔言.mp300:0005:57未加入话题
一、

众所周知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宗非常像,很多观点倾向于这和王阳明早年喜好佛道有关,王阳明本人并没有否认这个答案,只是指出了二者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差别在何处并没有说。

王阳明为何不说呢?因为不可说。

这不是玄,这是本来如此。因为问这个问题本身就代表二者都没搞清楚,既然没有搞清楚那就得先从把二者都搞清楚开始,而禅的本身就很难搞清楚。懂了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差别,不懂就是不懂,不存在懂多少的问题。这就是东西方学问最根本的差别处:西方的学问学多少就能知道多少,而东方的学问要求“根器”,哪怕折腾一辈子,入不了门的也大有人在。这就是中医被诋毁的根本原因:怎么可能是我不行,你中医本来就是忽悠。

我曾在前文《王阳明和苏轼:道源自情,悟道悟的是真性情》说过:是就是是,不是就不是,不存在多大程度上是,没有中间。这种精确度会令人存有一点机巧之心都对不上路,所以很多人都会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兴趣确实有,努力全白费。

禅和心学是两条路子,佛教不可治世,这是一定的,仅从表相上看就很清楚,乱世没有一次是被和尚结束的,佛教的宗旨是“解脱”,但凡讲“解脱”都是因为已经身处迷局;而心学的“致良知”是要出手做事的,宁王的叛乱以及王阳明晚年进行的剿匪都是致良知的起用,而且是第八识的直接起用,起用在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上,这就厉害了。

现下很多文章都在教人“控制情绪”,这其实只是情绪已经失控的症状,它并不是对治情绪失控的药方,而是情绪失控状态下脑电波制造的产品。而王阳明的第八识直接起用实质就是情绪消弭掉以后冷静状态下的对策,消弭情绪这个过程和禅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禅起用在了“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所以和尚们都是在管自己,哪怕掺和别人的事也是劝别人管自己,自己不直接参与。不是佛教不想世间太平,而是它就没有一套理论方法来约束别人,清规戒律全是针对自己。

二、

心学,是把自己管好,再去管别人,它的底层根基就是禅,差就差在着力的方向上。那禅又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六祖那首直达本体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但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直接跳过第六和第七识的作用,第六和第七识是什么?思想和念头。善恶又是什么?是人的思想和念头的产物,不动念想又何来善恶。所谓“动念即觉,觉已不随”,不动念其实就是“觉念动”,你知道自己动念了,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而就摆脱了它。同理,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到“四句教”的第三句就是禅,最后一句上文已解不再赘述。

而曾经觊觎六祖衣钵的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评道:“此偈未明心地,依此而行则更添系缚。”因为前两句明显都在第六识和第七识中攀缘,被外境牵引着走,不觉念动却还在挣扎。

禅宗的最高明之处就是“参话头”,“想”出来的答案全部是用脑,“参”的本质是走心,这才是“参”的重点,而不是参出来个什么。用“参”来带动体验,使自己与问题融为一体,而不是把问题留在脑子里,成了你是你,问题是问题。所以禅法是“土壤”之法,它提供环境,要你自己融入进去。

而阳明心学是“种子”之法,保护好你天生具备的“心之四端”,让它去慢慢长大。大到“虽千万人吾往矣”,大到“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

佛家是推心及物,道家则是喻物于心。老子谈“自然”,人就是被自然给“自然”出来的,所以,人一定符合“自然”的规律,所谓“人身小宇宙,天地大人身”,脱离那个“自然”人就一定“难受”,但又皆喜光鲜亮丽,于是就会自虐。打麻药也是自虐,如今那么多的“高科技”美女人后定然也没少抹眼泪。

自虐在逻辑上说不通,有些坏毛病就不该沉浸其中,但又确实是无法自拔,自虐也能上瘾。这就是心脑不能合一的结果,就像是身体里有两个人,撕裂着精神——感观被外境带走了,心神想它们回来。所以道家强调“抱神守一”,用佛家的话是“不住相”。

《庄子·人间世》有段关于匠人伐齐国大树的寓言: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该段非常重要,故全文摘录。

有个匠人带着自己的一帮徒弟去齐国求购木材,看到了一个超大的树(此处我没有庄子形容的好,看官原文体会,我就不献丑了),径直就走了,徒弟们很奇怪,就问他“这么好的树为啥不考虑一下?”

匠人答:“你们这些笨蛋都不懂!这是'散木’,做船会沉;做棺材会烂;做家具会坏;做门窗吸水多;做柱头生蚂蚁,一点用都没有。”

结果晚上匠人做梦梦到了树神,树神骂他“你把我的秘密都抖出来了,各种水果好吃,是因为枝干早早被修剪,我要是有用就得被这有用给累死,或者早就被砍了,还能长这么大吗?”

徒弟们更奇怪了:“那么没用的树咋还成精了?”

匠人说:“嘘!这又是秘密,树神托梦给我就是想让排解一下自己不被理解的郁闷,虽然他骂我一顿,但他心里知道我懂他,之前我骂他骂对了。同志们,没用会死得更快啊,引炉子去了。”

这下完了,有用没用都得死,如何是好?

四、

世事大多如此,如果过于表现得什么都会做,那就等于所有事都揽着自己做,早晚累死;如果什么都推开了不做,那就等于宣布自己是废柴,所以该怎么办呢?

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这个人什么都不像,但做什么像什么。对于庄子的这个寓言来说,“有用”和“没用”都不是庄子而仅仅都只是相,“有用”和“没用”之间才是庄子。这个“之间”就是状态,如同“来”和“没来”之间的“如来”,保持住这个状态就可以“来”也可以“不来”。

人生无非就是保持个该吃饭时能吃下去饭,该睡觉时就能睡着,该做什么就专心致志、念念不失的不走神状态。

对现代人来说这很容易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