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秦国虎狼之师伤亡20余万,赵括并非纸上谈兵无能之辈?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10-24

作者|历史搬运工

字数:1836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长平之战,将赵括牢牢地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那么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其实并非如此,赵括其人绝非庸才,只能说他当时才不配位,能力经验不足以应对当年那一场世纪大战。
赵括乃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在排兵布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父赵奢亦常问计——少时便因运用反间计,成功帮助父亲解救阏yù)与地区将士而扬名天下。长平之战,赵王听从乐毅建议,任用赵括为主将乐毅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他是战国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以燕国为主的五国联军伐齐,连破70余城,可惜最终由于功高震主,不得不弃燕投赵所以深得赵王器重。赵括不仅年少成名,又得名将举荐,可见并非只会夸夸其谈之辈


长平之战之背景
秦国地处《禹贡》之雍州,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有潼关之险,自商鞅变法以来,兵强国富,战争潜力巨大;反观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域广而地惜,“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自沙丘宫变以来,尚未得足够喘息时间。
两国综合国力对比,秦优于赵。长平之战,两国皆倾举国之力,对峙三年,秦国仍有余力,但赵国实属强弩之末如果想要扭转两军对峙,拼消耗,比国力之局面,那就必须改变战略,所以转守为攻”也是赵国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赵括取代名将廉颇为赵军主帅,表面上是赵误中秦反间计,实质上也是赵国君臣对改变战事,扭转乾坤的内在诉求。


初出茅庐之决策失误
其一,情报掌握不准,犯兵之大忌。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由王率领与廉颇交战,但是当赵军换帅以后,秦军也相应做出来了调整,由武安君白起担任主帅,王降为副帅。
赵括起初并未发觉秦军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未明秦军动向,为其之后贸然决策埋下了祸根。秦军这边属于谋定而后动,运用反间计的本意就是引赵军主动进攻,用赋闲在家的白起,就是因为白起战无不胜,且极其擅长打围歼战。而反观赵军,赵王急切想要给以秦军重创,赵括初出茅庐,立功之心比较迫切,富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冲动以至于战前没有做好情报工作。
如此对比,赵军焉有不败之理


其二,作战经验不足,战术轻敌冒进。当时整个战场南北由太行山脉和王屋山脉组成,东西则是沁水和丹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矩阵。当时赵括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赵军,以图配合自己亲率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沁水西岸赵军不仅未能控制沁水西岸,还致使赵军陷入秦军包围。
再者,被围初期,赵括方寸大乱,手足无措,并未趁秦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反攻,冲破包围圈,错失翻盘良机,而后又空等二十余日毫无作为,直至粮道被断,四十万大军腹中无食,失去了继续僵持的资本,才想起拼死反攻,但为时已晚,最终导致长平之战赵军几近全军覆没。


四面围困之孤注一掷
在赵军面临全面围困,粮尽弹绝,孤立无援的绝境。赵括则表现出了一位冉冉升起的将星该有的一切素质。治军严谨,御下有术,极得将士爱戴,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赵军将士依然斗志高昂,众志成城,不仅未出现集体兵变之局,反而凝聚了破釜沉舟般的气势——临危不乱,孜孜求胜,不放弃,不失战心,战法悍勇不逊色虎狼秦国,被围期间赵括得知援兵已无可能,且军中断粮已久,果断组织数次突围,虽仍未能改变困境,但也让秦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献身为国,宁死不屈,体现军人宁折不弯的气概,挑选敢死队,杀马充饥,亲率抗敌,一马当先,虽然未竟全功,但亦不负燕赵大义。


长平之战,虽然赵国以失败告终,但秦军同样也付出了惨痛代价,除去赵军被埋的人数,秦赵两军伤亡比几乎是1:1,秦军伤亡达到了20多万,几乎使无力继续东进虽然后来秦昭襄王一意孤行,想要直取邯郸,但终遭大败而回统一六国的野心至此破灭,秦国向外扩张的步伐延后几十年,直至嬴政当权。


综上所述,赵括并非毫无才能,只是生不逢时,出道之战就直面杀神白起,面对国内空虚,其他五国作壁上观,只能打速胜之战的局面,以其浅薄的作战经验岂有不败之理但他能在必败之局重创秦军,使其无力继续东出,实打实表现出了名将所应具备的素质
假设赵括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战场历练打磨,未必不能成为赵国支柱不管怎么说,赵括犯了很多年轻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自大轻傲,不明敌情,贪功冒进,不留后路,最终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他本人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赵括的一生,那可以说他只是一位选错了事业起步时机的贵公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对手,开启了自己悲剧而短暂的事业。

参考资料:《史记》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