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之道(4)处世之道(潘长宏撰)

 溱湖之恋 2021-10-25

  

我们大家都知道,处世之道是国学的范畴!何谓处世之道?那就是在尘世间安然、无虞、顺利的生存下去,不招致别人的忌恨、仇视,不被别人打击、报复,讲的就是一个“藏”字。

中国人或许受老庄哲学、中庸之道的影响,因而明白,人不能太显山露水,这样会招来人的忌恨,因此,也就把书法艺术中的这种方法运用到为人、处世之中来,暗喻人要卑谦、自抑,应韬光养晦,不可太露锋芒。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也就是说,凡事不可尽,都得有度、有量。古人说得好:“十分精神留二分,留下二分给儿孙”。为人处世,最忌讲空话、大话、白话、假话;忌虛伪、奸诈、阴险、卑鄙、毒辣;也忌不诚实、不诚信、不坦诚、信口开河、言而无信,乱说一通,疑神疑鬼,说话不事先认真掂量。以下这八句话道出了世人处世的总方针:

第一说站高:若能登高四顾,那么就会以定位来决定地位,纵然面临挫折、逆境、险境,也不会脚乱、心慌。第二说远望:若是没有远见,那么在困苦、危难之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就会寻短见。只顾眼前利益,则会失去美好的明天。这就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人生在世,需要放开眼量。第三说广闻:魏征曾对唐太宗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能够辨别是非、优劣、正确、真假,不然就会葬送一生,到头来,只有满腹的忧伤。第四说慎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要妄言、不诽议。因为讲对话时不如讲好话,讲实话不如讲对话。若是不能谙熟此道,到那么宁肯装聋作哑,不要乱讲。第五说心宽:在这个世界上,哪有样样称心如意的事情?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横祸、灾难、挫折等等,因此就要心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会有多大;心宽就是海量,能容三教九流的人,也能容万事万物;无我才是最高境界,无为才会心畅。第六说神定:面对受宠、侮辱,就要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若能做到这一点,情绪就会稳定,意志自然坚强。第七说志坚:人生于世,谁都企盼成功,而成功靠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只有内心强大,才会把鬼神、恶魔击伤。第八说气足:底气足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了充分的准备、筹划后的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只有这样,才不会畏惧艰难、困苦,迎难而上。

如果用我国古代国学之精典来论,那就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处世当以柔为贵,二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第一,处世当以柔为贵

这句话我在《易经》中找到了原文:“凡事以和为贵,是人生之本。”人和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尤其在这科技日益进步,在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到处充满了来自生活环境、工作、升学等的压力,那些受压力影响的人们,性情容易变得暴躁,情绪较不稳定,冲突往往一触即发。许多人血气方刚,常常就为了发泄一时心头之恨,而糊涂地犯下滔天大,造成了终身遗憾和家人的不幸,实在是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在做事之前多一分考量,并以清晰的头脑,心平气和的态度去面对,就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不输快了。

和气是整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和睦才是最好的方式。和谐共存,彼此共同发展,如果无端的挑起争端,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对于一个生性好斗的人来说,他的人生必然会导致失败,因为背离了和睦的原则,只有以宽容为本,厚德载物,才能真正的养育人生,塑造一个更好的人生结局。

第二,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简单释义:一个人心胸宽广,便会包容天下事物;当一个人拥有虚心严谨的态度,便会接受天下的真知美德;如果一个人心态平和,才能谈论天下的优劣得失;要是一个人潜心钻研,才能探讨天下的学说事理;你要是会坚定信念,才能应对天下的风云变幻。下面分述一下:

1、大其心容天下之物:俗话说:“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人生在世,既有快乐又有烦恼,如何使自己幸福快乐,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心地宽厚,沉淀烦恼痛苦,享受幸福快乐。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宽厚仁慈。炼心如炼金,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为真心。修身养性要从净化心灵做起。让内心宁静安适,不要有杂念。总之,要多读圣贤书,多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让自己生活得心安理得。


2、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这里说的“虚”,是虚位以待的虚;这里所说的受,是指接受、容纳、吸取。就是要你去掉壅塞,不断更新你的知识,接受新事物,发展完善自我。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能否得到善,关键在于能否虚其心。虚其心的要害,就是要清除掉那些已有的闭塞人聪明才智的“成见”,也就是说要去壅、去塞、解蔽。

我国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写了一篇名为《解蔽》的文章,对各种妨碍人们正确思维与行为的东西归为一个“蔽”字,把去除这些“蔽”的方法叫“解蔽”。荀子要人们“虚一而静”,做到心之“大清明”。我理解,他的这些思想和说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其心。


3、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平”,就是平静、平和,也有公平、公允的意思。是说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处理好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平其心,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要抛开个人的利害、好恶和成见。就是要换个位置去思考,推己及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干的事也别勉强别人去干。

4、潜其心观天下之理:潜就是沉,深,隐形;观是察看。观天下之理,就是掌握大道理,以适应人事。而要有正确的认识,就要潜下心来,以不带个人偏见的平常心对人对事进行观察和研究。这样才能掌握真情,获得真知,使自己头脑清楚,目标明确。

5、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是说遇事自己要有主见,认定目标不动摇,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不受干扰,不受诱惑,沉着应对天下之变。可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没有这种定心,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定其心”,不是主观蛮干,不是拍脑袋决策,是在“虚其心”的基础上“定其心”该拍板的就拍板,该决策的就要决策,这样才能把事干成。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振衣千仞冈,灌足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