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无性情,便无趣味

 真友书屋 2021-10-25

Image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

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明 陆绍珩


人生于世,需存真性情,才能以更有趣的方式,面对岁月的路遥马急。中国人的性情,在林总万千的器物之中,生出无数的璀璨光华。在有性情的人看来,一株草芥,可见自然生息;一方赏石,可参山水大物;一段修竹,可见文人品格。人无性情,便无趣味,更无眼前的大千世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古人说「玩物养志」,一个人的性情,可在与物的厮磨中,逐渐熏染而成。秦汉奇珍、宋元名笔、明清雅玩……千百年来,它们滋养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那些看似无用之物,足以构筑成文人的审美世界。在这方生趣盈盈的天地中,以器载道,寄情于物,从而涵养自身的学识,不牵绊于名利忧乐,自得心神俱宁之境,诚为修行法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格 物 养 性
可 以 载 道
Image
中国人尊崇「器以载道」的精神,即将思辨和哲理融入器物之间,器道合一。因此,「玩物」也就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投射着人的品格和意志。明人高濂的书房,只有寥寥长物,却能见出他心无尘杂的境界:「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斋中几榻随陈,书画随目,他就在这样的雅室之中,晴日读书,雨时戏墨,静心格物,养得逸气。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玩 物 寄 情
可 以 修 心
Image
清人黄图珌谓:「君子常存古道,凡身心之修养,耳目之供给,莫不稽古而寄情焉」。人之志趣各有所寄,如陶潜嗜于菊,东坡痴于竹,元章拜于石,此皆格之所向,志之所托也。世间博雅之人,大都具有格古之心。于是一尊造像、一枚印章、一本古籍,乃至臂搁、茶器等,无关价值,不论工材,这些静穆的器物,承载着年岁的风烟,于无声之中,透露着先人的追求。它们或见法度,或见审美,或见气韵,令人心存古意,而生无穷韵致,此诚君子所求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长 物 怡 情
可 以 陶 养
Image
「攻玉于石,石尽而玉出;淘金于沙,沙尽而金露」。一个人的性情、学识、修为,无不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古代文人以物清玩,更多的是寓情于物,他们与其朝夕相处,如书画,金石、盆景等诸般长物,于身虽无甚大用,于心却裨益有加。清人曹雪芹尤爱盆景奇石,他时时赏玩,不离几榻,有诗为证:「盆池磊砢不常见,乍来几榻供清玩」。也许是这样的陶养,才有了以石为记的《红楼梦》,成为古典文学的不朽之作。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人生适情,格物生趣。一件心喜之物,便是一生的知己与故交,长伴朝夕,不离寒暑。福建东南2021秋季拍卖会,以君子之品格,博采良工雅物,涵盖寿山石雕、中国书画、漆艺陶瓷、珍稀木器、当代文房等,愿能慰藉你生命中的四季。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