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秋读书】万经之王,光而不耀

 万树花开 2021-10-26

万经之王,光而不耀

                ——《老子》读后

□水笑

  对一本书产生的感情,从高深莫测的敬畏到像遇着对撇的朋友似的喜欢,这是我和《老子》的缘分,历久弥新,也是一种双向选择。印象最深的关于《道德经》的内容,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背过《道德经》的内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彼时,十来岁的我对郭小侠背的书的内容好奇到无以复加。傻郭靖背的到底是本什么书?

  话说,能成为朋友的不仅是人与人,也包括人与物,当然也可以是人与书。若干年后,终于从《道德经》中读到郭靖当年背诵的话。爱读,总会遇到一些应该遇到的——书。懵懂着想,原来,习武之初,若知悉一些玄机天理,对习武和做人,都是有裨益的,原来的原来,万事万物莫不相通。

  不得不说《道德经》的内容的恢宏博远,玄奥高深。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般都知道,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本书说是老子所著,分上下两篇,上篇 《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为八十一章。感觉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人,带“子”的,都是功成名就之辈,是时代大咖。当然,日本女人多叫什么什么子,那可能就是从中国古人的名字中得来的启示。春秋时期的老子,以自己的智慧写成名传千古的《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言,却在历史的大河中,禁得起大浪淘沙,成为精华,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它的魅力到底何在?老子又是何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心结,是我们对中国本土国教——道教的一种回味与诠释,还有聆听与敬仰。

作者到底是个怎样的奇人呢?走近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涡阳人。老子当过图书管理员,历史上的李斯、张居正、梁启超、毛泽东、李大钊等都做过管理书籍的相关工作。看来,图书行业出人才哦。心下窃喜,偶也在图书馆工作过十余年呢,偶的未来在哪里?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更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对中国哲学及社会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是道家哲学的源起。

曾走马观花地读过,没怎么理解。近来重读,读得较慢,边读边揣摩《道德经》的意义和它屡历各朝而不萎的经典,为之叹服。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做人,教我们低调睿智,教我们朴素的辩证法,更教我们无为而治的内涵与现世意义。

中国历史上能称为“经”的,五千多年来并不多。《道德经》之所以称为“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引申为常道,后来成为对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称。

公允地说,《道德经》,有它的积极一面,也有它消极一面。今人读它,要客观辩证地读,要学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人有古人的历史和局限性,语言受其客观环境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本书的“益”明显诸多。譬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玄之又玄的话。怎么断句如何解,若干版本,令人瞠目于中国文化的多解性。老子其人聪明在,能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还原本真,剥丝抽茧,将浑然不可名状的道体通过语言说得令人明白,这是个真功夫,也说明老子其人是在入世后出世的,是从政治层面转移到隐士的一种思想回归,是看透而不看破的小隐大成。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无为”思想的阐述。“无为”二字读懂老子思想的根源。《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无为思想是老子理论的核心,老子从来不是让我们真的什么都不做,他是让我们不要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抵牾,便似那“文章合为时而作”,顺应规律顺应时势,不逆时代潮流而上。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是种砥砺和指导。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用无为的行事之法抵达有为之境,这才是《道德经》的要义和灵魂。深喜其第三章中所言,“不尚贤,使民不争”,说的不外是社会上不给有才华的人虚名,百姓就不会崇尚才智地位。但是现实呢?我只是想问问,真正现实中,有才华的人和沽名钓誉之辈,比例怎样罢了。答案,麻烦不要告诉我。因为,“名”在道家中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惹事的根源,而在现实中,“名利”显然是个值得人不懈追求的好东西。

咀嚼书中老子所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玩味书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领会书中的“上善若水”的释义和延伸作用,领悟书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境界,喜欢他绝对弃智、绝学无忧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干练,欣赏他“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化外高人形象,学习他“希人自然”的洒脱,体味他“道法自然”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明智,接近他“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未人”的城府……

我们要理解老子思想的“变”的主宰和迎合时代的自然,还有他于政治的真知灼见。老子的眼光很毒辣,他能看穿世界的很多伪装,也能看清很多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他至少是睿智的。他的语言带着诗意,更带有哲理,例如老子借《道德经》五千言抒自家块垒——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老子思想内涵的提炼,是他个人低调兼光而不耀的呈现。

古籍的大美,是种不需要包装的文化。该书对《道德经》的阐述中,译者细心地穿插了很多与道德经内容相契合的历史故事,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经》的内容。便于初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自得是出版者的暖心举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所做的努力。读罢还能了解些历史小故事,算是偏得。诸如刘备字玄德的“玄德”由来,出自《道德经》第十章结尾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讷李敏名字,源于《道德经》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是《道德经》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之表现。

道教是中国本土国教,但在历史发展有,有荣有衰,后来日渐式微,原因很多。主要因为它不是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像儒家学说那样可以对统治者提供一些思想的支撑。它的真与朴,具有普世性,不具有谄媚性,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和风骨。是以,有人说《道德经》是万经之王,是洞悉治国齐家之方略;有人说《道德经》是大道之源,探寻万物变幻之玄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这便是老子想要世人的一种思与行的双重抵达。

“站在哲学圈外看哲学,反而更能看出哲学的得和失,哲人的长与短。老子的思维方式多少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血脉,一种'风俗’一样的存在,浸染着文化意义上的每一个中国人。”这话的另一种说法不外是,后发制人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秉性和天赋,正如老子所言——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2020.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