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楼前辛安里20号—胡同时光

 鼓楼静语 2021-10-26



忆儿时 李碧华

那个年代是一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甚至没有收音机,有一本残缺不整的书都是如获至宝的看来看去的,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女人们的编织缝纫,男人们的各种修理制作,孩子们的各种疯跑疯闹。大人孩子们:活儿要拿到胡同里来做,话要放到胡同里来说,饭要端到胡同里来吃才香,择把韭菜也要坐在胡同里,各种游戏更是在胡同里才耍得开。听我一一叙说。


胡同是个大作坊

除了冬天太冷伸不出手,胡同里总能看到女孩子们和女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手里编织绣钩的忙活着。先说编吧,从商店里买来各色玻璃丝起好头照着各种杯子、罐头瓶子的大小开始编,中间还要加上各种颜色的玻璃丝,这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几个女孩子一边编一边切磋花型颜色尺寸,还可以聊些女孩子们的话题,编好的杯套或自己用或送人,不会编的人得到一个精致的杯子套那是可以大大的炫耀一下的,人前,端着杯子,打开杯口,茶水冒着香气,人也是神气十足的,就盼着有人问、有人夸呢。杯子套可以送给相好的或是贿赂单位里的某个小领导。用这种玻璃丝女孩子们还可以编出各种动物:小猪、小狗、长颈鹿等等,还有人用豁开的塑料管编小玩意儿,可以尽情发挥编出花朵来,这是女孩子们的最爱。

照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种体验也是特好玩的,夏天的时候把椅子搬到胡同里,椅子背朝自己,把起好头的网兜挂在上面,用竹梭子织网兜,网兜用的线是从商场里买来的用来捆东西用的白色尼龙绳,把一根拧着的绳子劈开变成单线缠在一个轴上,然后就可以织了,我特喜欢那种感觉,手儿灵巧地穿过网眼把线绕过去盘一个扣一勒,一个网眼就织好了。在胡同里织就是一种展示,展示自己的手艺,展示自己的梭子,哪个女孩子手里有一把打磨的好看,使的油光锃亮的竹梭子也是大大可以值得炫耀一番的,关于织毛衣和勾桌布我已经独立成篇记述过了在这里就不在提起了。

照片来自网络

我们这一代人,母亲绣活儿,一方面养家,一方面绣些床单门帘桌布点缀家里的环境,孩子们都是看着母亲绣活儿长大的,长大了的女孩子也都学着妈妈的样子绣,花绷子、绣花线、花样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好看的花样子可以找人淘换,用拓蓝纸描了样子拿回家自己用,有时候一拓两三张分给小伙伴儿使用,这种绣活儿粗布为好,把花鸟画在上面,用一大一小两个竹圈子套住,把布绷好,就可以绣了,拿到胡同里去绣,一边绣一边聊天。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些绣品也是给许多家庭许多孩子带来了许多快乐的。我在以前写的文章中提到过,母亲绣的床围子上有鸭子、水草可好看了,可惜没能留下,那时候这种床围子是有用的,因为床底下放了许多杂物要遮挡一下,放现在就派不上用场了。

说起门帘有绣花的夹布门帘,还有一种用旧报纸和旧画报做的门帘,还有用竹节、圆珠子串的门帘,那是更早以的事了。我现在只说纸棍门帘。把旧报纸用筷子卷成一个个圆棍抹上浆糊晾干了,然后刷上不同的颜色,再刷上清漆再晾干了,然后剪成大小相等的节儿,花插着穿好,有的中间还串上一粒珠子,可以串出几何图形图案的、也可以串出水波纹图案的,每根底下穿一个线穗子,然后钉在一个与门大小的条木上,门帘就做好了,挂在门上可漂亮了,后来有了挂历还有画报,那种油亮有韧性的纸结实,不用刷漆,卷好剪了直接穿好了挂起来也是很漂亮的,那时候到谁家串门除了三大件的炫耀,还有就是这些绣品织物和装饰物的耀眼,这些物件的作坊就是胡同就是院子,它们出自一个个勤快、爱美、热爱生活的人们的手里。


胡同是个大茶馆

夏天的时候人们摇着大蒲扇喝着茶乘凉儿,冬天的时候人们追着太阳跑,东墙根坐坐,西墙根坐坐,看人看景,张家长李家短各种传言故事不免在胡同里传开。后院的淑华嫁的主儿是谁?猜猜,是插队当庄的队长呀。噢!英子二嫂子人长的特别俊,眉眼都搭配的特别柔媚,尤其是鼻子,跟玉雕似的笔直笔直的,每次从大伙儿身边走过去都似乎能闻到一股香味儿,应该是丁香的味道吧,淡淡的那种。知道吗?昨天那个追她的男的,据说爬上了她家院子的房顶去看她呢! 扫地笤帚都飞上了房,让家里人给吓跑了,要是逮住一定碎(cei)他个满脸花。快看!快看!过来了!谁呀?常胜他二姐呀!那个就是她的对象。常胜他二姐方脸中等略高的个儿,属于大龄女孩儿了快三十岁了,人说不上有多俊但中看,我看到了他那个对象,瘦高个儿挺文静的,我真心希望她们成为一家子。建平挎着一个女朋友过来了,咦!怎么换人了,这个长的没有原来的那个个子高也没有原来的那个长的好看,但胖胖的圆圆的脸甜甜的另一个劲儿,那时候也是似懂非懂的跟着看热闹。

那时候真是低碳生活,家里头一点东西都遭践不了,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改了又改,最后实在不能穿了就撕成一块一块的布打咯呗用,找一块板子用打好的面浆糊把布一层一层的粘上,晾干了,揭下来剪成一片一片的鞋底用白布条沿上边儿,大概有四五层吧把它们粘在一起,用纳鞋底用的棉线或者麻线一针一针地纳起来,妇女们在胡同里边聊天边纳鞋底那也是一景啊。

胡同还是一个生活技艺交流的场所。张大妈拿着鞋底子在那儿纳,看这个鞋底麻绳的结实,说着把麻绳往蜡上勒了一下,又把针在头发上蹭了一下。李大妈说:看我这鞋底怎么样,在胡同口南边儿买的,塑料鞋底子,自己做个灯芯绒面儿上上,然后用鞋楦子一楦,跟买的一样。王大姐拿了针线缝衣服边,对赵姐说:看我的啊,把一条线放在上边,用另一条线来回缝,跟缝纫机扎的似的,这叫机器边。家里没有缝纫机的姐妹们一并看过来,张大嘴巴:噢!这个好!这个好!我也学学。这个说:煮玉米饼子还得是烫面的;那个说:封炉子时要把煤灰叟干净了,五花八门,过日子的小常识小技巧想到啥就说到啥。啥也不会做的小女孩儿就一边听大人们聊天,一边玩儿翻绳。


胡同是个游乐场

我们小时候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在胡同里玩的,玩起来什么冷啊、热啊、饿啊,全忘了,到吃饭的时候、还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各家的爸妈就开始站在自家院门口扯着嗓门叫开了:二宝儿、小胖、春兰、秋花、夏青、冬燕等等的一通乱叫,孩子们的回答是:再玩儿一会儿,再玩儿一会儿。

照片来自网络

他们都在玩什么呢?男孩子们玩:推铁环、抽汉奸、拍元宝、弹球、斗蛐蛐、上房放风筝、和泥扣佛爷…………,女孩子们玩:过家家、唱各种儿歌,边唱边玩儿跳皮筋,“柳条儿青,柳条儿弯,柳条儿垂在小河过,折支柳条做柳哨,吹支小曲唱春天”身体柔软的轻盈的像个燕子的孩子可以玩到大举,这样的人大家抢着跟她一头儿,玩儿的稍差的就只好在那儿抻绳啦。

照片来自网络    跳皮筋

跳大绳的游戏不分男孩女孩,大人也可以即兴跟着一起跳,这个游戏要在胡同出口最宽敞的地方玩儿,绳子轮起来,人们一个挨着一个的跳过去,尉为壮观。还有那个“一碗不捞鱼,二碗就捞鱼,小尾巴尾巴鱼”的游戏也是要众多人参与的,人越多越好玩,尤其到了最后那个鱼字的时候,捞鱼的和被捞到的孩子们拥在一起笑作一团。

照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些斯斯文文的玩法,比如:几个女孩子拿着自己的糖纸、剪纸在胡同里相互欣赏,这些东西放在本子里边夹着,看好了还可以交换。那些糖纸多数是捡来的,少数是自己家吃糖攒下的,谁家都不富裕,那时哪有那么多糖纸呢,那些褶皱的玻璃糖纸最金贵,要在水里弄湿了然后贴在玻璃上展平了晾干了再收藏到自己的本子里。一套完整的连号的糖纸最值得炫耀,据说是可以换一个铅笔盒,说是那么说,但没见谁换到过。

值得炫耀的玩意儿还有好多。比如:男孩子们手里有一根好皮鞭子那也是很了不起的,我家弟弟的皮鞭子正经是舅舅做的从农村带来的,鞭子上还有个漂亮的穗子。在胡同里啪啪地抽起汉奸来那叫一个带劲儿。还有那时候男孩子兴吹笛子,有好笛子还要有好的笛膜,那膜都是从红旗纸店买的,由于经济不富裕,那笛膜都是省着用的。女孩子们手里有一套玩的透亮的小羊拐也是了不起的,大家都得随着她的性儿,若是人家不高兴,把拐收了,就玩不成了,也有玩儿猪拐的,猪拐粗糙而且歪歪着。

照片来自网络

淘气的孩子还喜欢恶作剧,比如在胡同里搭一块板儿,每当胖胖的英子走过去的时候,就有孩子跳上去使劲地跳,那块木板就颤悠颤悠地动,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嘟啦嘟啦,嘟啦嘟啦,形容肉肉很多的样子,然后哈哈大笑。我偷眼看英子,她抿着小嘴似笑非笑地甩着大辫子扭扭地跑过去了,她并没有恼。胡同里总有那么几个女孩子好搬弄是非欺侮人,我和妹妹好好的名字被她们加了一个老字:王老静、王老艳,不知道这么叫有什么好笑的。她们还管弟弟叫王老五,弟弟排行老三,为什么叫做老五,老五大概有傻气的意思吧。一天,我看到妹妹被夹在她们群里玩纸牌,我一看定是没好闹,就狠命喊:王艳,妈叫你回家呢!她还是没动哏,我上去一把把妹妹薅回了家,管他呢,先搅了她们的牌局。

大些了,晚傍晌儿就跑到地安门商场前面去玩沙子,因为那儿在装修吧。两个孩子一个在这头挖洞一个在那头挖洞,像挖地道,当两个人打通洞穴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时候,两只手勾在了一起,胳膊完全伸到了洞里,然后哈哈大笑,也许洞口这会儿就塌了。还有就是把两个存放自行车的架子拼在一起当双杠玩儿,两个人一个人站这头儿一个人站那头儿,然后用双臂把自己的身体悠起来窜过杠子再跑向对方,玩的好的还可以双腿在上面辫个花,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绘画:张瑛

还有就是沿着烟袋斜街后海、还有地安门外大街学骑车玩。那时晚傍晌儿街上行人和车辆稀少,对于学骑车的小孩子们来说是个好时候。父亲单位里为了工作方便给配备了一辆自行车好像是个外国货,还是个倒轮闸,若是不习惯忘了脚底下一倒轮车猛不盯子就停了,很容易摔着,小的时候还要掏裆骑,挺危险的,后来二姨买了一辆女车,骑着就方便多了,骑起来倒是可以的就是不会捏闸,骑起来也不敢太快,遇到情况就下不来,还不会拐弯,明明看见地安门西北口的警察楼子了,刹不住闸也拐不了弯,就直接撞上去了。

时光飞逝、往事如烟,那些个儿记忆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个一个飘飘乎乎的飞过来,那里边有一个我,也有一个你,那个时代中的我们,50后、60后们。

写于2019年9月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