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帽儿胡同食堂》

 鼓楼静语 2021-10-26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照片来自网络

北京胡同(Cover:肖梦婷) 倪夕婷

我在鼓楼地安门一带生活了几十年,二零零六年因玉河改造从后门桥搬到芍药居北里已经十四年了,虽然住进了比较舒适的高楼可还经常梦见又回到以前居住的老地方,《鼓楼静语》栏目中有许多老街坊老校友发表的回忆文章,看后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鼓楼地安门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根儿,那一块儿有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一块儿有我们一起长大的发小同学,那一块儿有我们太多的足迹,那一块儿是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之前有朋友介绍了帽儿胡同的体育场,今天我想说一说帽儿胡同曾经的食堂。
 

照片来自网络

六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鼓楼东大街,那会儿我在东公街小学上学,我母亲在帽儿胡同食堂上班。食堂坐落在帽儿胡同中间偏西处,它的北面是豆角胡同,南面是东不压桥胡同,周围除了众多的街坊四邻还有帽儿胡同小学、黑芝麻胡同小学和几个规模不大的工业单位,食堂门脸朝南,里面除了厨房和饭厅还有一个办公室和财会室,顺着办公室往东几米左拐是一个小卫生间,往南十多米有个小门,厨房西面有个小门出去就是豆角胡同,记得食堂门脸前的牌子上写着:东城区交道口人民公社帽儿胡同食堂。那时中午我在小学伙房吃饭、下午放学没事就去食堂等妈妈下班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有十来个和妈妈年龄相仿的阿姨,还有一位姓夏的大爷和一位从部队转业的李师傅(此人几年后调到地安门中学),在帽儿胡同食堂吃饭的顾客都是附近单位的老师和工人师傅,食堂每天的客流量基本是固定的,提前用现金和粮票换成饭票想吃什么自己点就可以了。那个时候虽然说不能完全吃饱,但按照每人发放的粮食定量基本能吃个六七成饱,主食有馒头花卷糖三角米饭,别忘了还有窝头,装菜的盘子是不算大也不算太小的盘子,带点肉的菜一般都是一毛多钱,至于醋溜白菜和土豆丝之类的也就是七八分钱,一两饺子是六个,记得到地安门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去昌平中越友好公社参加劳动,当天去当天回、我一天的饭就是帽儿胡同食堂出产的五个糖三角,一没菜二没水,还是走着去走着回。
   

照片来自网络

食堂往东一点有一个大的院落,它在帽儿胡同的北门可以通到雨儿胡同(那边是大门),里面住着鼎鼎大名的粟裕将军,粟裕大将的司务长姓吴,他也是湖南人,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总是穿着一身褪色的没有领章帽徽黄色军装,与别人碰面时总是笑嘻嘻的,那时候他也经常去帽儿胡同食堂购买食品,老吴说话风趣没有一点架子,他和食堂人员的关系非常好。那会儿我经常去食堂,对吴叔叔印象非常深刻 。
  
每天傍晚食堂里总会有几个小孩来找自己的妈妈,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就自己一块儿玩耍,在十几位阿姨当中我妈妈和杨姨最好,杨姨的女儿小萍也天天到食堂来,那时小萍的两个弟弟和我的两个弟弟都在秦老胡同托儿所入托,每天傍晚接弟弟回家也是我们各自的任务,小萍家离食堂很近,有时她带着我和其他小朋友去她家玩,有时候离下班时间早家长出钱我们一起去圆恩寺影剧院看电影。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家从鼓楼东大街搬到了东不压桥胡同,离食堂更近了,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经常会碰见学校的老师,老师也会当着人说这是我的学生。

绘画:张瑛

当我小学就要毕业准备报考十三中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到北京串联,帽儿胡同小学也成了接待红卫兵的场所,按照上级指示帽儿胡同食堂解决这些外地学生的吃饭问题。那会儿我在帽儿胡同小学也是一名红卫兵(我们在文革中可没有打骂老师、也没干打砸的事),食堂有个平板车,我自告奋勇蹬着车穿梭于食堂和学校之间,外地学生多半都是好的,但也有极个别差劲的,有一次有人把吃不了的馒头扔进了厕所里,学校传达室看门的洛仓大爷看到后把被丢弃的馒头捡起了冲洗干净,他非常激动当着我们和全体外地学生的面进行忆苦思甜,他讲了旧社会受过的苦,他感谢共产党毛主席使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他讲了粮食来之不易,最后当着大家的面把那半个馒头吃了,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完全吃饱饭,真不应该浪费每一粒粮食。
   
记得文革刚开始不久,不知哪个学校的红卫兵(估计是二十三中的)每天中午到帽儿胡同食堂来管事,说是破除资产阶级思想,吃完饭以后自己刷碗,刷完后才能离开,如果不刷不让走,我当时在现场亲眼所见。
    
一九六九年九月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我们只有十六岁的六九届被一锅端全都去了黑龙江、内蒙和云南,等一九七一年回京探亲时发现帽儿胡同食堂已经没有了,除了那位李师傅去了地安门中学以外,其他人都合并到了汽车分电器厂,食堂变成了车间的一部分。二零一零年夏季的一天因为留恋以前的老地方我专门走了一趟帽儿胡同,在原来学校对面凑巧遇见了以前食堂的杨姨,她把我让进屋聊了好一会儿,她从内心感谢新社会,对退休后的生活非常满意,我也衷心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如今,帽儿胡同南侧流水潺潺荷花吐艳,玉河通水后那里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地方不见了,老地方变样了,原来的老人也差不多都走了,帽儿胡同小学和帽儿胡同食堂成了永久的记忆。鼓楼地安门啊,我会常常来看你。  
                        
写于2020年5月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