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张镇辉:龙 溪 港 北——时光深处的周室血脉

 中州作家文刊 2021-10-26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4】


——时光深处的周室血脉

江西浮梁          张镇辉

承周王室血胤,袭中原文化,徙南蛮、融蛮夷,缔吴国,泰伯、仲雍也。
 
龙溪港北吴氏,就是泰伯第六十九世孙唐代中丞御史昺公后裔。泰伯,轩辕黄帝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周室本来姬姓,泰伯第十八世孙寿梦在吴称王,遂由姬姓改为吴姓。今天,就随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个有着周室王朝血脉的村落——龙溪港北。
 


龙溪港北村位于浮梁北部,属经公桥镇所辖。百来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口。村落坐北朝南,呈一马鞍形,或似船形。俯瞰,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是古人垒起的大埇,绵延数百米,为村北防护林,以抵御东北面的寒风侵袭,因此埇上古木参天,林密竹茂;再远眺,四周则田畴阡陌、峰峦叠翠,绿树掩映中,村舍点点,有如一幅江南秀美的山居图。杨春河自西往南绕北向东而去,其状如巨龙蟠绕,故又名龙溪河。港北恰似这条巨龙怀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叫龙溪港北。
 
夏末秋初,不时一阵绵绵细雨,濡湿的空气,静美的环境,给我们的旅行徒增一种舒爽的快意。我们从村落的北面进入,沿着大埇一条幽静的步道前行。步道宽一米余,鹅卵石铺就,中心黑色大理石点缀,外沿则是白色大理石镶边。其顺大埇走向,自北向东逶迤延伸,仿佛时光隧道,清幽而深远。步道入口有一仿古门楼,上书“曲径”两字。进入门楼不到百米又有一遮阴廊亭。再往前行,一六角亭则娉娉玉立在步道左旁的林荫树下,上书“知青亭”三字。可谓三步一景,美不胜收。据村书记介绍,,知青亭是为了纪念当年下放知青而建造的。
 
清幽静谧的林荫步道旁,六百年的连理银杏如亲密相依的伴侣,枝桠虬曲交错、互为攀援、直插云天;更有五百年的古香樟芬芳四溢、叶繁干粗,其势如威严的老者,雄视苍穹,俯视苍生。密匝的丛林中,间有那高洁的篁竹,亭亭玉立。徜徉在此处,有远离尘世的超脱,让人心怡神往。即便有万种烦愁,也烟消云散。我想泰伯至此,也必为他的后裔所造人间仙境而叹服。
 


我循着步道,一步步前行,内心一直在探究,这深居浮梁大山里的港北,如何与五千年的中原周室王朝有渊源。这个谜,在我们一行来到步道东边的文化广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文化广场是港北吴氏,为寻祖探宗,于2020年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的,并于2021年6月竣工。文化广场虽不大,但布局很有文化气韵。正面是一丈多高的港北始祖庆公雕像,雕像的正前方是一块錾刻着文字记录港北历史的文化长廊,长廊两侧是一米多高的文化墙。我们伫立广场,面对庆公雕像,能从它錾刻的精深的文字中读出历史的厚重感。抚摸每一个文字,都感到港北先人的艰辛与坚毅。港北始祖庆公雕像更令人敬畏。他伟岸的身躯背靠青山,面向东方,双眼微眯,左手捏着长须,一袭长袍巾帽,既威武雄壮,又富老者的睿智。
 
长廊和文化墙的文字记载,使得港北吴氏的渊源一目了然。据史料记载,周太王长子泰伯,因父要立幼子季历为王,泰伯知父意,便主动让贤,遂携其弟仲雍从中原迁往苏吴(即今苏州),在此建立吴国。即“泰伯奔吴”。传至吴王夫差时,因其不听伍子胥劝告,被越国所灭。此后,其后裔为了躲避战乱和迫害,纷纷迁徙他处。据清光绪三十一年《伟五公宗谱》记载,泰伯第六十九世孙昺公,看中浮梁风水,于公元880年迁往浮梁北城门居住。后来,昺公次子绍公的长子迪公迁往经公桥吴花村,迪公长子新公第十三代孙庆公(泰伯第八十五世孙)又由吴花村,于元末明初,即公元1350年左右迁来港北,在此建村定居。
 
可谓港北的先祖,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一路筚路褴褛,历尽艰辛,才在港北定居下来。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圣人拥风水而筑。港北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近七百年来,陵谷变迁、沧桑易位,这里的子民生生息息,香火不断,涌现出了像吴从至、吴观澜、吴志杰等仁人高士。
 
我们从文化广场出来,继续沿着步道前行,尽头是一渡口。渡口东南面有一条古道沿河而上,是港北古时通往外界的重要驿道。我们来时,河水已涨,其浪滔滔;水击岸石,其势汹汹。两岸、古道边,绿草萋萋、林木葳蕤。文友们被这里的山景水色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我则凭岸观澜,吊古思今,感慨世事沧桑。周室衰微后,各诸侯国争雄称霸,吴王撩、阖闾据吴兴战,曾联晋伐楚掠齐,威震中原和大江南北,可又如何呢?到了吴王夫差一意妄行,拒良臣、信谗言,最终断送了吴的江山。可谓荣辱兴衰终有定数,岂能呈一时英雄豪气!至此,姬姓后的吴氏,流离失所,才有了港北的吴氏村落。
 
我们继续沿古道前行,探寻港北历史的踪迹。经过一道弯,便是槐树岭。从槐树岭脚下,拾十八级台阶而上,便是槽门。无怪乎,在它东南面的古道旁,我们早已看到下马石、栓马石。据说,本村衣锦还乡的官员和商人必在此下马,然后沿着十八级台阶而上进入槽门,徒步穿过槐树岭进入村庄,以示对村人的尊敬。桃树岭与槽门是港北的门户,村民进出劳动、经商、求学或举行婚葬礼仪,都由此而过。更有趣的是,这一带的吴氏人到同宗吴姓的其他村庄,只要说出港北槐树岭槽门的台阶级数和石板块数,就可证明他们同出一源,属港北的真实吴姓,便可得到盛情款待。说明港北吴氏深受其他同宗人的尊重和认可。
 


槽门南面正对龙溪河,河水清幽,山远水阔。若是春和景明,则水光潋滟;若是秋深水暖,则水雾蒸腾。好一派江南景色。在槽门的西南面古埠头仍依稀可见,而东南面的水碓早已荡然无存。槐树岭槽门内侧右旁有一观澜亭,观澜亭两侧槐树与丹桂拱卫,气宇轩昂。站于亭间,既可赏树观景,又可聆听龙溪河淙琤的水声。据说港北有个学富五车的奇才吴观澜自小就经常在此嬉戏、看书。于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建了观澜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乐于助人,经常替人解忧办事,深受族人和乡邻的爱戴,成为港北学子的榜样。数百年来,槐树岭与槽门见证了港北历史的荣辱兴衰,它是港北人的骄傲,也是港北人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情,是港北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步履谨慎,俨俨然拾级而上,进入槽门,穿过槐树岭进入村庄。村庄的东面,有一方池,名曰日池。据说日池是村庄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它既是东君的象征,又是港北人朝圣缅怀先祖的地方。因为泰伯创始的吴国正在港北的东面。进入村中心又见一半月形的水池,名曰月池,它是月神的象征。日月两池水脉相通,一阴一阳,预示日月轮替,象征港北人生生不息,阴阳交合、日月同辉。月池正南面有一个大型照壁,照壁中间一个福字。其正北面原来是吴氏宗祠,但在1983年因无法修缮而拆除,现在原址上建立了港北活动中心。整个村庄虽保留了部分明清时期的石板路,但明清建筑现存不多。然而,融入现代元素的建筑却如雨后春笋,遍布村庄各个角落。这不禁令人感叹,繁华落尽春复始,物换星移几度秋?
 


泰伯奔吴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吴地,与吴文化水乳交融。港北作为泰伯后裔的聚居地,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结合的一个缩影。港北流淌着华夏祖先的血脉,同时又不失吴地人的血统,中原的刚毅与江南的吴侬软语,使得港北人既有中原人豪放耿直的性格,又兼具吴人温良敦厚、知善达理的品质。
 
正因为这样,在这次文化秀美乡村建设中,我们就看到了港北人识大体、懂格局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建设文化广场和林荫道,多名村民无私出让自己的菜园、竹林、空地。有的甚至主动拆除围墙、厕所,为运送材料拓宽道路。
 
港北这块风水宝地,熏染了先祖厚德载物的遗风,又沐浴了新时代的春风雨露,他们代代薪火相传,其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