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设计|杨德玲:逻辑的力量(选必上第四单元)

 西米m8jacgdajo 2021-10-26
逻辑的力量

教学材料:部编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

相应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教学课时:6课时

适用对象:高二年级

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

设计者:杨德玲                   

课标相关表述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目标与内容](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与逻辑。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学业质量。[2-2]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表达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

【单元目标】

1、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对比和抽象,自主探究、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2、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3、欣赏体味逻辑形式的紧致、匀称、简洁之美;学会区分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探究区分标准。

【情境与任务】

杭高钱塘的学子在学完王安石《答司马建议书》后,决定替司马光代笔,写一篇驳论文反驳王安石的观点,现需要找出《答司马谏议书》中的逻辑错误并思考采用何种论证方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图片

【评估设计】

1、表现性评价:辩论赛,满分40分

2、纸笔测试:一篇驳论文撰写,满分40分

3、学习技能:单元学习中笔记、作业、倾听、讨论、发言(报告)、团队合作等常规表现,单元总结时一次评价,满分20分。

4、以上三项合计100分

教学建议

1、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体系的搭建。能够识别逻辑谬误并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

2、着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罗列论据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过程】


第1-2课时发现潜在的逻辑

【课段目标】

1、认识、了解并掌握逻辑的一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能够识别并分析语言中的逻辑错误

【评价任务】

1、课堂表现、圈点、推理等,作为学习常规评价。

2、小组合作中小组的整体表现和分工的合理性等。

【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请指出下列话语中的逻辑指的是什么?

(1)生物世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明确:本单元所要学习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

活动2:发现潜在的逻辑错误。

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5)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活动3: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总结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晒太阳”

(2)“吃食堂”

(3)“看医生”

(4)“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的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5)“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

活动4: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

   1、阅读以下故事,了解矛盾的基本规律。

女孩对男孩说:“我说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对了,你就告诉我这道题的答案,可以吗?”男孩答应了,并心想:反正不管他说什么,我都说是错的。但是女孩说完这句话后,男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拒绝的办法,只好告诉了女孩题的答案。能猜到女孩说了什么,并从逻辑上分析原因吗?

不矛盾律: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这里的“同一”,既包括同一思维过程中的同一时间,又包括其中的同一关系和同一对象。也就是说,在推理或论证某一思想时候,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涉及该思想的时间、关系以及对象都必须始终保持一致。

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理由充足律:是指统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必须具有真实充足的理由,且理由与结论要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其体现或违反了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的哪一种。

  (1)唐代以后,古体诗尤其是唱片古体诗转韵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

  (2)《韩非子》中的楚人一方面夸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方面又声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同时肯定“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真,违反了矛盾律,造成了逻辑矛盾。

  (3)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很礼貌性的接待了他。年轻人说:“爱迪生先生,我很崇拜您,我很希望能到您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道:“那么,您对发明有什么看法呢?”年轻人激动地说:“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溶解一切,那您打算用什么东西来装它呢?”年轻人顿时语塞。

  (4)小刚不想上学,也是便学着爸爸的声音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小刚生病了,大概这两天不能去上学了。”王老师说道:“是吗?那么,现在是谁在跟我说话呢?”“我爸爸。”小刚不假思索地说道。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6)从前,有个国王,最为倚重甲、乙两个大臣。但这两个大臣却因为政见不合,经常相互攻击。后来甲大臣诬告乙大臣谋反。国王半信半疑,便打算用抓阄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他吩咐甲大臣准备两个“阄”给乙大臣,抓着“生”就放了他,抓着“死”就处死他。甲大臣偷偷地在“阄”上做了手脚,给乙大臣写了两个死“阄”。乙大臣猜到了甲大臣的用心,心生一计,抽到了一个“阄”,然后立马把它吞到肚子里。国王无奈,只得拿出剩下的那个“阄”,打开一看原来是“死”。于是国王说:“既然这个是'死’阄,你吞下的那个必然是'生’阄了,这大概是上天的旨意吧。”乙大臣最终被无罪释放了。

 (7)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可惜。

(8)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9)《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10)一个刻薄的老板在给员工开会时说:“每年有52周,52乘以2等于104天;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各三天假期,共15天;春节、国庆节各7天假期,共14天;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每天你们花8小时睡觉,365乘以8除以24约等于121天;每天你们要花三小时吃饭,365乘以3除以24约等于30天。这样,你们一年要花104天过周末,29天过假期,121天睡觉,45天吃饭,30天时间坐公交,这一共是329天;这样你们只有36天的时间上班。如果再除去病假、事假等6天,只剩下30天。同志们,一年365天你们只上班30天,还要迟到、早退、怠工,你们对得起我给你们的薪水吗?”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以下是几则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案例,它们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又为什么称得上是语言的艺术?

 (1)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喜欢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着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个西方记者略带挑衅地问周总理:“你们中国有这么多人,那得有多少厕所啊?”周总理不紧不慢:“两个,男厕所、女厕所。”

      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集为18元8角8分……”

(2)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赠汪伦》绝句一首。——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3)一个德国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国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第3-4课时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课段目标】

 1、了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和规律。

2、学会用三段论进行有效推理并能识别三段论推理中的典型错误。

【评价任务】

1、课堂表现、圈点、推理等,作为学习常规评价。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

   袁滋推理案: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个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翁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翁中“马蹄金”共两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到了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抬着翁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两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能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县衙之前,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过于执推理案: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遇到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事物判断或前提,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或结论的思维过程。按推理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其中,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那只根据部分对象做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

三段论推理(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一般到个别、特殊):就是以包括一个共同概念的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判断作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形式。具体说,就是通过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结起来,并以两个直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判断,例如:

  (1)作家都是知识分子,

       钱钟书是作家(M),

       所以钱钟书(S)是知识分子(P)。

  (2)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

       汉语是语言(M),

       所以汉语(S)是人类交际工具(P)。

三段论是由三个直言判断组成的,所以共有三个主项和三个谓项。因为每个词项都出现了两次,所以三段论共包括三个不同的词项。我们把三段论中这三个不同的词项叫做大项、小项和中项。大项就是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在上面两个推理中即是”知识分子”和“人类交际工具”。小项就是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在上面两个推理中即是“钱仲书”和“汉语”。中项就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并且在结论中不出现的词项,用M表示。

三段论的特点:

第一,三段论是由两个已知直言判断作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判断 。

第二,作为前提的两个直言判断中必然包含一个共同概念,这个共同概念(中项)是联结两个前提的中介。

第三,三段论的前提中蕴含着结论,因此前提必然能推出结论,这个结论也是必然性推理。

第四,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特殊的演绎推理过程。

思考:以下故事中有几个三段论,请总结戴大宾的推理逻辑

明朝的戴大宾幼时即被人们誉为“神童”,特别善于联诗作对。一次,一个显贵想看看戴大宾是否名副其实,便想出对考他。显贵首先对道:“月圆。”戴大宾随即对道:“风扁”显贵嘲笑道:“月自然是圆的,风如何是扁的呢?”戴大宾道:“风见缝就钻,不扁怎么行?显贵又出对道:“凤鸣。”戴大宾从容不迫道:“牛舞。”显贵又讥笑道:“牛如何能舞?这肯定不通。”戴大宾笑道:“《尚书·虞书·益稷》上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牛亦属百兽之列,如何不能舞?”显贵俯首叹服。

(1)能钻缝的都是扁的,

         风是能钻缝的,

         所以,风是扁的。

(2)兽都是能舞的,

     牛是兽,

     所以,牛是能舞的。

学习活动2:三段论推理的常见错误

(1)四项错误

     一次辩论会上,正方为了说服反方,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灵魂啊。”反方立即抓住正方这个观点的漏洞,反驳道:“是吗?黑格尔也是西方所公认的辩证法大师,根据正方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呢?正方哑口无言。

(2)两个否定前提

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否定的形式,那么结论不成立

996工作没有休息时间

我的工作不是996

我的工作有休息时间

(3)大前提有问题

 我这么努力工作,怎么都没有升职加薪(隐含大前提:努力工作就会升职加薪)

学习活动3: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

约翰:“我买任何产品都要先试用一下。”

推销员:“是的,先生。有些产品的确可以而且也应该试用一下,但是有些大概不能吧。”

约翰:“为什么不能?我试用过那么多产品,还没有发现有什么产品不能试呢!”

推销员:“您说的没错,先生。不过,我还是觉得……”

约翰:“不试用的话,我坚决不购买你们的产品。”

推销员:“如果您执意如此,那好吧。”

约翰:“这就对了。顾客就是上帝,你们应该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对了,你们公司生产的是什么产品?”

推销员:“骨灰盒,先生。”

总结:归纳推理就是以个别性认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的推理。根据归纳推理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地说,完全归纳推理就是对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做考察的推理。

2、类比推理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庄子借粮”的故事:

庄子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候借粮。监河候说:“行啊,等我收取封邑的税金,就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子听后愤怒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看到有条鲫鱼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挣扎。我问它怎么啦,它说求我给它一升救命。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西江之水来救你,好吗?’鲫鱼听了愤愤地说:'你现在给我一升水我就能活下来,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在干鱼店了!’”

总结: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当然,这些属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不是表面属性。类比推理分为正类比推理、反类比推理、合类比推理和模拟态类比推理。


第5-6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

【课段目标】

 1、认识和了解论证并学会评估论证。

 2、学会挖掘隐含前提、引入虚拟论证、间接论证等多种方式论述观点。

【评价任务】

1、课堂表现、圈点、推理等,作为学习常规评价。

2、纸笔测试:撰写驳论文。

【学习活动】

活动1:认识论证

(1)观点加理由就是论证,论证普遍存在

     探究一:区分论证与非论证,区分论证中的观点与理由。

     示例:以下话语,哪些是论证?哪些不是?如果是论证,画出它的观点。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探究二:探讨论证的要求。

   问题:由论证的定义推出,好的论证可以符合哪些要求?

(2)认识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论证的理由就是论据,对应推理的前提;论证的观点就是论点,对应推理的结论;论据对论点的支持形式就是论证形式,对应推理形式。

活动2:评估论证

   讨论:如何检验论证的真伪?

   问题:人们几乎每天遇到哦各种各样的观点,一概拒绝不可能,照单全收不明智,你是怎么样确定哪些观点可信,哪些不可信的呢?

探究:如何评估论证?

   论证由论据、论点和论证形式构成,理论上说,评估论证就是检验这三个方面。而论点是由论据通过一定论证方式支持的,人们一般会选择先检验论据,如果论据有误,论点就不能成立。当然,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知识一部分,还有些没说出来的论据—陈祚“隐含前提”—也是需要检验的。

如果论据无误,就要看这样的论据能不能推出论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论点的真,这就是在检验推理形式。

如果推理形式是或然的,而这个论证又是事关重大的,还可以进一步检验论点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对立观点,在一个开放竞争的格局中看论点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这样最后我们得到的观点即使不是“正确无误”,也是经过权衡发现的“暂时最优”的。

这样一来,评估一个论证的完整环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严格而言,发现一个不好或者不够好的论证,只要发现一个方面的问题就行了;确认一个好的论证则需要确认四个方面都没有问题。

图片

论点:

   (1)已被科学原理或事实证明真假的判断。比如各类公理、定理、定律等,都是根据科学原理或事实,通过逻辑论证或时间活动被证明为真的判断。人们可以利用被证明为真假的判断来指导各项研究、传播真理或揭露谬误。

   (2)未被科学原理或事实证明真假的判断。比如,有关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形成、是否存在有智慧的外星人等的各种观点都是还没被证明真假的理论。人们可以利用这类违背证明真假的判断进行科学假说,并通过逻辑论证来证明或反驳这些假说。

论据:

   (1)一种是理论论据,即已经被确定为真的科学原理。各类公理、定理、定律等都是理论论据。如若,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的论证中运用的就是理论论据。

   (2)事实论据,即被事实证明的判断。比如,在“两小儿辩日的论证过程中运用的就是事实论据。

论证方式:

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活动3:挖掘隐含前提

   试着找出下面材料中人物对话的隐含前提,看看能不能挖掘出材料的深层次立意。

   沙滩上,很对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在阳光下暴晒着。一个青年沿着海岸,把一只海星抛向大海。

  “海岸那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干有什么用呢?“旁观者说。

  “但,对这只有用!”青年说着,把手里的海星远远抛回大海。

活动4: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者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正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就是典型的反证法思路,先破后立。

活动5: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出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说服力。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监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 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1)“监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2)“偏信则暗”能够证明“监听则明”吗?

(3)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监听呢?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监听”的内涵做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1)提出论点:监听则明。

(2)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展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3)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监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4)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汽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活动6再次阅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思考其存在的逻辑错误,搭建合理的驳论体系,撰写一份驳论文并当堂分享。

杭高语文

钱塘潮

 杭高语文钱塘潮  

杭高语文,文脉不绝

钱塘潮声,声声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