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感受与本文不一致,请务必以你的感受为准。——唐泪 言归正传。 陆剑青和梁乐民。 在2012年,上映了俩人合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寒战》。 横扫金像奖,摘得最佳导演、编剧及影片三个大奖,并助力梁家辉夺得职业生涯的第四个金像影帝奖杯。 票房表现卓越,香港票房4282万,内陆票房2.54亿。 刷新了港片在内陆的票房纪录,并帮助郭富城夺得职业生涯第二个一番年冠。 在拍摄《寒战》的过程中,他们在搜集警队资料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2008年成立的新部门——反恐特勤组,于是《赤道》这个故事开始成型。 而《寒战》票房、口碑和奖项三头兼收,理应趁热打铁开拍第二部。 但这俩哥们儿直接找来一堆演员,转向开拍《赤道》,投资规模和拍摄时长都要超过《寒战》,据说额度达到两亿,甚至有军方提供军机供拍摄。 仅看这一点,就足以知道他们对《赤道》的喜爱程度绝对是爆表的。 甚至要超越让他们声名大噪的《寒战》。 这部《赤道》的演员构成复杂,涉及到内陆、港台以及韩国四方的演员。 其中最大的牌,是主角「赤盗」,天王张学友。 据说学友拿到剧本后表示要“看看再说”,结果一等半年,方才答应出演。 该片于2015年4月30日上映,香港票房年度第九,1600万,内陆票房2.1亿。 但仅获两个金像提名,于奖项层面可谓颗粒无收。 对比一下两部电影的各项配置。 除了出品公司之外,编剧、导演及幕后团队几乎无差,也仍然由邝志良担任剪辑。 投资额度与拍摄计划有关,但一定规模之后,除非特效类型,这个因素对电影质量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再看两部电影的阵容配置。 《寒战》由郭富城和梁家辉领衔,年轻演员有李治廷、彭于晏,另有杨采妮、林家栋及钱嘉乐、尹子维助阵,内陆的马伊俐饰演郭富城的妻子,刘德华客串演出。 《赤道》则找来张学友和张家辉双主,加上内陆的王学圻、台湾的张震,以及香港年轻一代的余文乐和文咏珊,另有韩国的池珍熙、崔始源。 # 郭富城电影咖位一向是香港影坛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张学友历来不及,加上老前辈梁家辉,以「千面影帝」之名足可一打多,再有天王刘德华客串,对比之下,《赤道》的阵容在星光上略有不如。 当然综合而论,皆属实力型演员,天王、影帝加戏骨,阵容都算极为强大。 但星光与电影质量并不能划上等号。 在故事与幕后团队基础上,还是要由演员的创作能力去决定结果。 先谈两部电影的故事架构。 《寒战》将视线聚焦于香港警队的幕后高层。 从编剧和视野而言,就已经脱离了传统警匪类型的窠臼,因为就历史而言,已经太多影片去讲卧底、街头、警匪勾结之类的故事了,那些悲欢离合,对观众而言已经太过熟悉,所以《寒战》的出现,可以算得给香港警匪电影开创了一条新路。 比如拿古天乐举例。 他在《贼公子》中卧底,《龙在边缘》中卧底,到《导火线》再次卧底,去《使徒行者》中卧底,然后《扫毒》又卧底,最后在《追龙Ⅱ》中,他还是卧底,这还只是随便一数,属于不完全统计。 而最新的《扫毒Ⅲ》,估计不会再卧底了。 因为角色设计是一个毒枭、一个卧底加一个明面的警察。 而据之前爆料,刘青云反派,自然选了毒枭, 郭富城近日已赴西双版纳开工,就造型而言,很明显有黑道特征,那自然就是毒枭身边的卧底, 剩下的警察角色应该就是古天乐。 说回《寒战》。 它不但规避了观众早已烂熟的故事类型,更以「办公室政治」模式,将视角接入到警队高层内部。 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而一文(郭富城)一武(梁家辉)的双主设定,更增强了剧本的张力。 两个人的不同履历与升迁轨迹,牵扯出不同部门以及警队历史人事的渊源,最巧妙的地方是跳出了正邪对抗的老生常谈,双方身处同一阵营、在同一战场、围绕着同一目标,却展开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 《寒战》甚至并没有设计太多枪战动作场面,反而侧重于心理推演与手谈博弈。 《赤道》则将电影格局从香港一隅拓展到国际层面。 用导演的话来说,《寒战》的重点在于描述香港的“法制精神”,是在讲一个香港体制内部的事情。但《赤道》并非仅仅局限在香港警匪上面,它涉及到“反恐”,就有了国家层面甚至国际法层面的东西了。 看起来格局很大,但这种题材只是在华语电影中很少出现,而欧美和韩国则一直相当热衷。 这个格局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 因为牵涉到国家层面的概念,很多东西就会变得只能隔靴搔痒。 故事逻辑生硬,角色伪装高深,台词语焉不详。 这就是《赤道》的观影感受。 换种形容方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太过拿捏腔调。 里面几乎每个人都感觉是端着的。 这个人说,我有多重身份,得好好伪装自己;那个人登场,我一直皱着眉头,代表我肯定发现了什么;另外一个,我不是一般人,你们都没资格知道我知道的事情。 就像导演给演员就说了戏,其实大家都一知半解,但碍于面子只能点头,嗯,我明白了。 最后出来就这么个效果,其实还无关编剧设定野心的问题。 演员层面,则是郭梁对阵双张。 郭富城和梁家辉,其实是同一种类型的演员。 如果熟悉他们的作品,你会知道,这两个人是所有香港演员中,特别不易重复自己的典型。 我们以历史代表作为例。 先谈郭富城。 九十年代,1993年杜琪峰的《赤脚小子》,单纯悲情的乡下小子;1996年梁柏坚的《浪漫风暴》,励志顽强的香港拳手;1998年的《风云之雄霸天下》,冷酷、桀骜兼深情的不哭死神。 两千年代,2004年《柔道龙虎榜》,醉心武道的柔道高手;2005年《三岔口》,一往情深的爆裂刑警;2006年《父子》,潦倒粗鲁的底层厨师;2009年《杀人犯》,在阴谋中越陷越深的高级督察。 一零年代,2011年《最爱》,身患绝症的内陆农村青年;2012年《百年浮城》,一代华人商业巨子。 再看梁家辉。 八十年代,1983年《垂帘听政》,颇为复杂的跛脚皇帝;1987年《监狱风云》,因误杀入狱的书呆子。 九十年代,1990年《爱在别乡的季节》,历尽苦难的寻妻华人;1992年好片频出,计有《情人》,一往情深的华侨富二代,《新龙门客栈》,城府与豪情兼具的江湖人,《阮玲玉》中的倾慕者,《92黑玫瑰对黑玫瑰》荒诞警官,以及《棋王》里的棋痴;1997年《黑金》,隐忍与嚣张兼具的黑道人物。 两千年代,2000年的《江湖告急》,夸张怪诞的江湖大佬,《刮痧》中身在异国的华人;2005年的《黑社会》,野心爆棚的黑帮头目。 这些作品都是在《寒战》之前。 而角色创作的各异,说明了一个问题,演员非常用心地在对待所饰演的角色。 从造型、入戏程度及细节处理,在不同的角色里面都几乎完全不同。 如果对比看另外一些演员,他们的大多数角色,几乎连发型都不做变化,唯一改变的,只是角色名和身份。 这两种态度孰优孰劣,其实不言自明。 所以「创作」和「表演」其实并不相同,只有抱着「创作」的心态,才将能够实现表演上的推陈出新,而非仅仅是作品履历、票房和饰演角色类型的增加。 这才是演员该有的追求。 而说回《寒战》中的创作和表演。 梁家辉奉献了职业生涯中最巅峰的表演。 单论表演创作能力及结果,他毫无疑问是全场最佳,这一点无可置疑。 而可能大家见过一些言论。 说譬如谁谁都可以替代郭富城去演警队一哥,如果换谁又会如何。 没有发生的事情,允许假设。 但如果我们逆向来看,《寒战》没有郭富城,还会是《寒战》吗? 郭富城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传递了一种毫无痞气的绝对正义,就此而论,他可以横压所有香港演员。 这种气质来自演员的眼神、语气乃及肢体动作,更极端一点形容,这需要演员真正沉落剧情中,并要有真正的信仰从心底由内而外散发才可以做到。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影片中刘杰辉曾借力廉政公署对抗“看不见的敌人”。 其实算是耍了一些小手段的。 换个演员,可能就会有一系列相关的细节设计,以体现某种“高深莫测”。 但郭富城没有,他携“大义”而行,让权谋机变也光明正大,包括算计对手和分化对方阵营。 这在盛行机变的香港影坛,完全是反道而行。 所以《寒战》才能够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寒战》。 因为这部电影,并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主创的一言一行,皆代言着官方机构。 这才是《寒战》真正独一无二的地方。 这也是为何,郭富城金像提名欠奉,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都为其叫屈的原因。 梁家辉曾说,郭富城正在一步一步走上自己的舞台。 但他没想到的是,《寒战》之后,郭富城蜕变和进步的幅度,更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不夸张地说,如果《寒战Ⅲ》来袭,全场最佳名号,还不定会花落谁家。 《寒战》说罢,再论《赤道》。 张学友的表演,经历了早期的「放」与后期的「收」,恰好以其息影和复出为界。 1996年,张学友宣布息影。 而在此之前,他的表演方式都是外放式的,从最早《旺角卡门》的表情包烂仔,到《笑傲江湖》的反角太监,以及《喋血街头》的混混阿辉,也包括《倩女幽魂Ⅲ》的燕赤霞、《东成西就》的洪七、《太子传说》中的杀手。 大致来说,不管江湖黑帮还是热闹喜剧,他都以表情夸张和肢体语言丰富为特征。 除了1994年的《新边缘人》,他鲜少有其他的表演创作方式。 2001年,他重返影坛,接拍《男人四十》。 这部戏被一些影迷认为是最接近金像影帝的一部作品,也获得了印度新德里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殊荣。 如果细细体察,张学友在这部作品里几乎将过去的表演方式全数丢弃。 给观众呈现了一种竭尽全力的「内收」。 一般来说,内敛的方式对于文艺类或偏内心的戏份会更有利。 但与之同时,角色有可能变得几乎没有任何特征。 就如张学友的此次表演,将一个主角塑造成了「路人甲」,你如何去和《少林足球》的周星驰竞争影帝? 此后的数部作品,其问题如出一辙。 危机专家、香港大学物理系教授,《赤道》肇志仁。 有人说,结尾时出现的光头「赤盗」非常惊艳。 没错,相对前面的接近两小时戏份,片尾这两分钟左右和王学圻的对戏,颇有点头角峥嵘的意味,也较为符合影片关于「赤盗」这一角色的定位。 但整体而言,张学友的表演显得过于急躁,尤其在牵涉到情绪冲突的处理上。 他并没有体现出那种,「万物皆操我手」的幕后BOSS气度。 冒昧揣测,或是歌神对明暗两层角色的拿捏出现了问题,过于急切于展示不同寻常的「教授」身份。 纵观全片,肇志仁一出场就在维持一种「高深莫测」的轨道上。 从而导致他与任何人的对手戏都变得「怒气冲冲」,但却没了「你来我往」的火花。 不管是会议上的拍案而起,还是冲张家辉的气势汹汹,也包括在王学圻进入他办公室前后那种傲慢态度,且连基本的礼貌都欠奉。 那句「你不该打女人」的台词显得有点无厘头,完全看不出对于「赤盗」角色的塑造有任何帮助。 不打女人是一种绅士气度?但整片下来,肇志仁的气度在哪里? 基于这样的分析,感觉歌神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偏离。 张家辉则一直是一种“斗狠式”表演。 从《大事件》的爆裂警察,到《黑社会》中与大D斗狠吞吃陶瓷勺碎末的「飞机」,以及拿了七个影帝奖的《证人》中的职业杀手,也包括与这部几乎如出一辙的《线人》,还有《激战》、《扫毒》、《魔警》以及《陀地驱魔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家辉演技不好。 反之,他在塑造这类角色时,确实是得心应手,爆发力十足。 但随之而来的是表演的固化,这一点和华语电影界大多数演员都比较相近。 在某种表演方式得到认可之后,就如「食髓知味」一般,不可避免地会开始频繁重复这种表演模式。 及至彻底固化。 而张家辉曾说过,在《赤道》这部电影中,他拍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李彦明,总是若有所思,但又不明所以。 多说一句王学圻。 他在片中的表演就如他的台词风格,一板一眼,和其他演员感觉「泾渭分明」。 两部电影都各有拥趸。 但电影的气质。 因故事而生,会因其内蕴和价值观而呈现出差异。 更因演员的表演成型。 所以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不可忽视。 # 对比而言。 《寒战》大胜《赤道》。 理所当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