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光:从钢笔大小的“手搓药条”到长征一号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造就Talk 2021-10-26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让“航天科研人员”进入大众的视野。

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默默负重前行,他们在塞外边陲燃烧自己青春,为国铸剑。艰苦的科研环境、枯燥的科研生活、一份普通的薪资,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依然选择这片星辰大海,也许你能从下文中找到答案……

贤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四十一所智能研发部

一说起航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神州、探月、北斗、嫦娥、天宫、天问等等,其实除了这些科学探索、民生服务的“名角儿”,航天还有个很重要的成员,那就是保家卫国的航天防务装备。

在航天系统里,我们是武器装备的动力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者、生产者守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和平发展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1

激情燃烧的岁月,扎根边陲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当时负责固体推进剂研究的只有3个人。
 
经过反复论证、多次实验,1958年,前辈们终于点燃了第一根如钢笔大小的手搓固体推进剂药条,这束光亮不仅打开了我国固体推进剂尚待开启的大门,也照亮了我国固体动力事业前行的道路。

1962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泸州组建了独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启用了总字750部队代号。在研发工作中,大家逐渐发现四川泸州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利于固体推进剂的研制,所以寻找更适宜固体推进剂研制的地方被提上日程。
 
经过严密全面的勘察研究,最终中央决定批准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搬迁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1965年泸州基地分三批全部安全顺利搬迁至呼和浩特,至此我国固体动力事业扎根于塞外边陲,开启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
 
 
这次整体搬迁,每个老固体动力人都面临着“三个转变、两个降低、一次转移、一项任务”的严峻考验。

三个转变是:从部队向地方的集体转业的身份转变,从宜人的江南到严寒的塞北的气候转变,从固体导弹研究院向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的定位转变;

两个降低是:工资水平降低,粮食供应量降低;
 
一次转移是:从天府之国向戈壁荒滩转移;

一项任务是: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固体发动机研制这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那时候,固体动力创业者们对工作、生活环境变化没有怨言,一切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的安排。

四面八方的精英汇聚在内蒙基地,有从清华、北大、哈军工等这些顶级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从北京、天津、沈阳等工业城市支援来的技术工人,有从部队转业的战斗英雄,更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科技人才。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生活”。

内蒙基地选在距离呼和浩特市30公里远的郊区,当时只有八栋简易的小楼,这些小楼既是工作场所也是职工宿舍。
 
几千人一下涌入内蒙基地,当时的条件是没办法全部安置的,许多人只能分散住在附近的、甚至更远的老乡家里,上下班都需要走好几公里的路程。

60年代内蒙经常是风沙弥漫、遮天蔽日,人们从家里走到工作单位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那时候大家幽默地说,“内蒙古、内蒙古,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吃”。

内蒙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基地经常没水喝,有时候还需要凿冰取水,许多的人手上起了冻疮,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埋怨,更没有一丝的沮丧情绪。

大家用电影《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的话“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相互鼓励着。
 

就这样,经历了 59个春秋,三代航天人扎根塞外边陲,谱写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固体动力精神,代代相传,延续不断。

#2

固体动力事业华丽转身,为国铸剑


几十年来,六院人凭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满腔赤诚,汇聚一代一代固体动力人的智慧,为国家成功研制了上百个型号的固体发动机。
 
这极大地丰富了国家武器装备型号序列,为我国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了唯一一块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

 
其中,六院研制的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在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研制的制动火箭发动机连续24次将返回式卫星送回华夏大地;

研制的上面级固体近地变轨发动机2次将外国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开创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打入国际发射市场的新纪元;

研制的重点战略型号5次亮相国家大阅兵,壮国威、扬军威,让世界感受到大国崛起的非凡力量。

几代六院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六院固体动力事业已经华丽转身,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曾经,技术人员用手摇式计算机和卡尺设计出了我国最早的固体发动机,而现在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先进固体动力创新平台、固体动力VR/AR设计仿真平台等信息化平台,让发动机设计水平和实验验证能力不断跃升;
 
曾经,工人们用机械式的机床和手工刀具生产出了最早的型号产品,而现在先进的机械臂、高效的生产线、智能的柔性制造单元等等,让固体动力研制制备能力成倍的增加。

现今六院已经形成了内蒙古、陕西、湖北三地资源协同、能力融合的专业研究院,覆盖了海、陆、空的全谱系应用领域,创造了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的新格局。
 

进入新时期,在科工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六院已经创立了先进动力、应用化学 、智慧物联网三个创新协同平台。

在空天攻防、宇航动力等领域组建起了实战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技术体系,特别在数字航天战略布局中,六院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仿真分析、数字模拟精准验证研发过程;
 
应用增材制造 、虚拟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部署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人生产线,陆续投入装备生产,启动多维数字研发、智慧管理体系迭代升级。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
 
六院人在老一辈固体人奠定的发展基础上,瞄准武器系统“装备体系化、体系智能化、智能实战化”发展趋势,强化了数字化设计、体系化仿真、智能化制造的全维应用,为国家武器系统动力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快速研发、柔性配套、智能制造的发展新生态。


59年创业守业,六院人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未曾言弃,把奋斗写进了一批批型号产品,把精神融入了一次次创新升级。
精神在、力量在、发展在、进步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新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手上,我们将沿着前辈走过的路
继续走好未来发展的路,用奋斗的青春担当起新时代航天发展的重任!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梁蓝
版面 | 魏婉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