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话黄连 四川 成都市/廉洁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包括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和云南黄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省。由于四川省的黄连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好,是黄连中的道地药材,故常称川黄连。在秋季采挖,去须根及泥土,晒干。入药可生用或炒用,包括酒炒、姜汁炒、吴茱萸水炒等,用时捣碎。 黄连味大苦,性大寒,入心、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泄火解毒、清热燥湿,可以泻心胃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热,是清心除烦、消痞止痢、治疗湿热郁火之主药。故凡治疗心火炽盛、烦热神昏、心烦不寐,或肝胆火升、目赤肿痛、羞明流泪,以及肠胃湿热所致痞满呕吐、腹痛泻痢等症,皆以黄连要药。 黄连用于心火炽盛、胸膈烦闷、口舌生疮等症,常与黄芩、栀子、竹叶、木通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若温病热邪入心而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汗出口渴、身热舌红等,可配郁金、石菖蒲、天竺黄、远志、连翘、生地黄、玄参、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等同用;若因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并伴便秘尿赤者,则多与大黄、黄芩以及牡丹皮、生地黄、栀子等凉血止血药配伍,如泻心汤;若治心烦失眠,多与朱砂、枣仁、阿胶为伍,方如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汤;若用于肝火上升、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视昏暗等症,多与黄芩、栀子、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木贼草、薄荷、羊肝等同用以清肝明目,方如黄连羊肝丸;用于胃热、呕吐苦水酸水,则可与吴茱萸、苏叶等配伍,如左金丸。 用黄连清热燥湿,治疗肠胃湿热、泄泻下痢、里急后重,多与木香、槟榔、白芍、黄芩、白头翁等同用,有清肠止痢之功,例如香连丸;若赤痢兼有身热表症者,可与葛根、黄芩合用,如葛根芩连汤;用于肠胃湿热、脘腹痞满(指胃脘部有堵塞感)、呕吐恶心,多与黄芩、半夏、生姜以及枳实、厚朴等同用,如半夏泻心汤;若胸中有热、肠胃有寒、寒热不调,以致脘腹疼痛欲呕者,可与干姜、半夏、桂枝等配伍,方如黄连汤。此外,黄连用于清热消炎解毒、医治疮痈,则多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赤芍等配伍。本药苦寒,少量应用尚有健胃作用,可促进消化,若应用过量,则苦寒败胃,反使消化不良。 在临床应用中,黄连配伍还常以药对的形式出现:如黄连配吴茱萸,可用于肝火旺、肝胃不和而致的胃痛嘈杂、泛吐酸水,配细辛可治疗牙痛、口疮,配肉桂(交泰丸)可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配木香治疗痢疾,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配枳实治疗心下痞,配大蒜用于大便下血。前人这些经验,皆用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互相配合,相互制约,常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在组方时可资借鉴。 现代研究表明,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以及黄柏酮等成分。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各型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还有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临床常用于治疗呼吸、消化等系统多种炎症,以及口腔溃疡、牙周炎、中耳炎、急性化脓性炎症、妇科滴虫性阴道炎等。此外,本品还有抗癌、降压、促进胆汁分泌、苦味健胃等作用。只要配伍恰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一般而言,黄连清心与大肠火宜生用,清肝胆火宜吴茱萸水炒,治上焦火宜酒炒,清胃火呕恶宜姜汁炒。炮制诸法,既能增强治疗功效,又可缓解苦寒之性,可随症而施,但不宜多用。临床入煎剂、丸散和外用均可,常用量3~10克。 黄连苦寒,故凡血少气虚、脾胃薄弱、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泻等宜慎用或不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文作者:廉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