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杨建华等医家研究‚井‛,具有‚深‛的含义,而且其位于四肢末端阴阳经脉交接之处,是人体经脉之气由深出浅的部位(所出为井)。共有十二井穴,皆呈双穴。最早记载井穴的是《灵枢经》,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来的一种择时取穴法,冬刺井、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理论。 1、少商穴 位置: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少,小;商,肺属金,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此穴为肺经井穴,所出为井,是说手太阴肺经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故名。 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别名 别名 (1)鬼信:出自《针灸大成》。 (2)鬼室:出自《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肺经之井穴,五行属性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井穴又为根穴,是阴阳交会之处,故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 一般不灸,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2、商阳穴 位置: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人阳侧,故名‚商阳‛。张隐菴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故名本穴为‚商阳‛。 别名 别名 (1)而明:出自《黄帝内经太素》。 (2)纯阳:出自《黄帝内经太素》。 (3)绝阳:出自《针灸甲乙经》。 (4)厥阳:出自《针灸大全》。 (5)鬼腹:出自《针灸神书》。 功效:清泻阳明,宣肺利咽,开窍醒神 手阳明大肠脉气所发,可调节大肠经气,清泻阳明火热,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利咽止痛之效,治疗阳明热盛所致的各种头面五官疾患。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五行属性属金,又与肺经之络脉直接相连,故可清宣手阳明与手太阴两经郁热,有泻实祛邪之功,用于热病汗不出,以及热邪壅肺,肺气不宣的胸中热闷、咳喘。此穴为井穴,为阴阳经气相互交贯之处,具有泻热启闭,调和阴阳气血的逆乱,开窍醒神之功。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赤、耳鸣耳聋;热病汗不出、胸中热满、咳喘;晕厥、中风昏迷;手指麻木;牙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脑出血,高烧等。
3、厉兑 位置: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岸危处曰厉;兑,穴也。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即第二趾外侧爪甲后方一分许,喻穴居临岸危处;又穴与脾脉相通,兑为口,主口疾,故名厉兑。 别名:无 功效:醒神开窍,清热宁神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联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 主治: 1. 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 2. 足背肿痛。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多梦。 4、隐白穴 位置: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 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 别名: (1)阴白:出自《针灸甲乙经》。 (2)鬼垒:出自《针灸大成》。 (3)鬼眼:出自《医灯续焰》。 (4)鬼节:出自《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功效:有醒神开窍,泻热,利咽喉 喻作水的源头,水流小,脾经经气所出的地方。故隐白为脾之井,有醒神开窍,泻热,利咽喉之功效。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配大敦治疗昏厥。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认知水平,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很多理论可能会被推翻、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