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五十)老庄—淇县晋氏之源

 文艺朝歌 2021-10-27

老   庄
老庄位于庙口镇政府驻地北约两公里,西依太行山,东临222省道。老庄自古就交通便利,在未修省道之前,一条从庙口向北的南北道路从村内通过,省道修通之后,原来村内南北主路也就不再使用。

目前,老庄有200余户,1100余口人,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耕地近1100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村内共有5条主要道路,南北走向2条,东西走向3条,全部已硬化。村里群众姓氏以晋姓为主,占80%以上还多,其他有孙、李、唐、杨、郝等姓,皆为后来外迁进来。
                                                       
村名由来

一种说法是,该村原来只有一户人家,后因故迁到山西,多年后迁回,发现原来的房桩仍在,于是便在“老桩”上重新建房,村庄由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原来叫上官庄,因该村晋氏为避动乱,迁到现高村镇礼河屯,后迁回原处,原房屋尚存,故名老庄。


据清光绪二十六年《淇县舆地图说》上记载:“老庄,一曰上官庄,城西北三十二里。户六十二,口百五十。西依山麓。”由此可见,“上官庄”村名确有其事,此村名也应在光绪前。

据该村76岁老人晋玉恩讲述,老庄村以前确有“上官庄”一说,在新中国建立前,还有外地人打听着“上官庄”前来。至于以前为什么是“上官庄”现在又改为老庄,晋玉恩老人也语焉不详。

老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开始的村庄聚落就在现在村子的西北角。据晋玉恩老人讲述,老庄晋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路经此地看到“风水”很好,就落在此处耕地劳作,繁衍生息。


老庄的晋氏祠堂

在老庄西北角,现有一座晋氏祠堂,为三间蓝砖灰瓦琉璃屋脊硬山顶瓦房,前有两根立柱和出檐,没有围墙。祠堂内现供奉始祖石牌位一座,上面阳刻文字为“明故始祖考諱興 妣孟、張太君之神主”。整个牌位由一整块青石刻成,上面雕刻有花卉、立柱、帷幔等图案。

根据祠堂东侧房檐下于1996年5月1日所立《重修祠堂碑记》记载,“晋氏合族旧有祠堂一座,创修于大明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日久天长古建损坏于道光十一年(即1832年)……在原址重建祖祠……”。

祠堂门外东西两侧还分别立有两通古碑,东侧古碑为《重修祠堂碑记》,落款时间为“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即1857年),”碑上内容已经比较模糊不好辨认。西侧古碑为《安  祖油门窗碑记》,落款时间也为“咸丰六年”,上面可以模糊看到“……道光十一年重修祠堂房屋垣墙焕然一新”的字样。

由这三处碑文可以看出,老庄的晋氏落户淇县的确比较早,晋氏祠堂兴建的也比较早,现在还有淇县及省内其他县市的晋姓前来寻根祭祖。在晋玉恩老人家里,还残存两页晋氏家谱,上面规范了二十世派名,为“锡沛業煜型鑑洵極烈陞鎏漢楷薰坦钜湛棠灼城”,至于家谱是什么时候制订,由于在“破四旧”时期被烧掉,也无从考证。

老庄的古民居

老庄的古民居大都集中在村子西北高岗之上,有十余处院落,或为全部青石砌成,或为下半部青石上半部青砖或土坯建成,目前也都基本上荒废不用。最让人称奇的是村子西北角的一座六孔土窑和村内的一座两层石楼。

这座六孔土窑在晋氏祠堂西南侧不远。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处5米多高的土台,上面是村子里的打麦场,下面从南到北依次开挖了六孔土窑,窑口向东,窑顶是拱形土券,屋内陆面比院里的地面低了十多厘米,根据测量,窑洞宽约3米,进深8米左右。这种下面住人上面打场的土窑和山西、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极为相似。目前这六孔窑洞中除一孔还有村内群众晋秋安居住外,其它五孔已经不再住人,成为堆放杂物的储藏室。


土窑在我县民居当中还十分少见,现在在庙口北部土门、火坡等地方虽然还能看到废弃的窑洞,但是像老庄这样还有人居住的窑洞并不多见。据目前窑洞主人晋秋安介绍,该窑洞是他爷爷带领他父亲及叔叔在山西逃荒回村后修建而成。晋秋安介绍说他父亲在72岁那年去世,至今已经有32年,可以推算出,晋秋安之父出生于1911年左右。窑洞是在晋秋安之父结婚前挖成,所以按照当时的结婚年龄推算,此窑洞大致在1930年左右建成。

在老庄村卫生室北,原来的南北大路西侧,有一处四合院落,坐西向东,走东南门。院内一座青石砌成的两层平顶石楼,坐北向南。石楼下面两层皆由青石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工整,楼顶由青砖砌成1米多高的护墙,既十分安全又起到防护作用。二楼为3个马门,石楼后墙上有一个通气孔,雕有“卍”字图案。据村内群众讲,该处院落最初为晋姓大户所有,后土改时分给村内郝家居住了。

在老庄村北,还一东一西长着两棵皂角树。西侧一棵较为古老,树形也很奇特。在大树根部上方半米处,分开三叉,形成一根分三株的奇特形状。目前这棵皂角树还长的郁郁葱葱,上面需要4人方能合抱住。在这棵大树正东30米左右,也长着一棵皂角树,但是树龄较小,可能是老树根蔓延发芽后长成。

                                             晋朝风与老虎寨

老虎寨在淇县城西北13.5公里,庙口村西北,海拔522米,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原名老虎岭,后因朝歌人于毒在此山上聚义建寨,故易名老虎寨。

于毒乃东汉末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义军首领,朝歌(淇县)人,主要屯驻在淇县西山一带,在庙口西北一处名叫老虎岭的高山上建立了山寨,后被袁绍军所灭。


据县志记载,时至明末、清初,曾有一个叫晋朝风的人效法于毒,在老虎寨占山为王,反抗官府,劫富济贫。至今山顶还有寨墙遗迹,人称“寨壳廊”。据老庄群众介绍,晋朝风即为老庄人。

老庄究竟有多“老”?村内群众已经说不清楚,村内石房、窑洞、皂角树、晋氏祖祠等一系列未解之谜也等着我们慢慢解开。

(撰文:苏 麟   摄影:苏麟、王慧  绘画:杨光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