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兴 | 青岛印象—琅琊台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0-27




青岛印象—琅琊台




文/全兴

唐代诗人陈子昂一千三百年前,在幽州台上慷慨悲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不止一次地吟诵这首诗,也在不同的楼台上试图体悟其意境,直到今年9月27日登临青岛西海岸的琅琊台时,再次吟咏,一吟泪双流,心语随涕涌,这才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青岛西海岸的黄岛,二十五年前的黄岛,那时还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次青岛之行,晚上到达时与同事们醉钦琅琊台酒,狂欢达旦,匆匆地来,匆匆地走,与琅琊结缘,竟然从酒开始,但没能在琅琊台上纵情吟咏,一直是我的心结,这次有幸登高望远,穷目观海,既圆梦又开心,特别的感怀,无以言表。

1、登台

我独自进入景区,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铜铸像前仰望,在陈列馆里浏览,在徐福殿谒拜,在跺脚沟的小桥上看着溪水淙淙,川流不息,有了秋水望穿之心境,还能体悟当年惠子与庄子关于鱼快乐不快乐的对话,可惜只是我是一个人。
 
我沿着云梯向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攀登的每一个台阶,很重也很轻,但这些脚印,都终将湮没在黄尘古道里,并留存在历史的天空中,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黎民百姓。有时候历史是走出来了,有时候,历史是累积出来的,无论是多遥远,还是多厚重,无论是深还是浅,都为历史留下了那一串串不可磨灭的脚印,这就是我们即便再苦再累也要勇敢攀登奋力前行的原因吧。
 
从跺脚沟至云梯顶,有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登上云梯的最后一个台阶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龙阁连廊里的的那一个鎏金大龙字。在这个空旷的平台上,可以抚摸碑石、欣赏书法,可以眺望龙湾、极目远方,心海与共;可以品读颜悦道的《登琅琊台述》,一起对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无论是书法,还是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可以俯视走过来的云梯,感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迈。
 
从观龙阁的左边,游览秦始皇的兵马洞后,沿着环形的山路,一边望海,一边踏着历史的足迹前行,不一会儿就到达琅琊台御道下边,从这里向上攀登,可直达琅琊台,由于遗址保护的原因,进行了封闭,只能绕行从望越楼方向前行。
 
向前走到环山路的一个叉口,向左走,可登临望越楼,向右可直达琅琊台。我在登临望越楼后折回又登临了琅琊台,在琅琊台上,我试图从那个用玻璃罩着的夯土墙里,尽力寻找那份厚土,在这里可以俯视御道,忆想当年秦皇汉武登临时的恢宏场面,可现在无论是从下边仰视御道和从上面俯视御道,都少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此刻,虽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没有居高临下的高傲,放眼却有一种望海潮般的诗意;在这里,我遥望斋堂岛,遥想求仙者的虔诚;在这里,可以穷目灵山岛,一览“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奇观,在这里,凝视明代的石刻,可以品赏那被岁月和时光打磨后的遗迹。
 
从台上下来,我又到神泉景点处探秘,在此处我一个人望着汩汩的泉水,一直在思考“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悟“饮水当思源”的哲理。过神泉,我沿着台阶向观龙亭和徐福求仙启航处走去,到了北门,因为疫情封控,未能如愿。
 
游览完整个景区,我又乘坐公交车前往台西村,到秦代造船遗址处和亭子兰炮台遗址拜谒。

2、历史大舞台

一座琅琊台,一部大舞台。这个舞台留下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容,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望越楼上,我们看到了勾践的身影,他没有了卧薪尝胆的窘状,却有着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英姿。他雄姿英发,仿佛是一个励志青年在向人们讲述那个耳熟能详流传千古的“望越思归”的故事。

我也在望越楼上沉思,岁月长河中流淌的历史,又在脑海中浮现。那个“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他忍辱负重、他壮志豪情,最后一举而灭吴,复国雪耻,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绝处逢生、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的逆袭传奇。

他没有沉湎于成功后的自满,而是一鼓作气,以兵渡淮,会诸侯于徐州,并迁都琅琊,并在琅琊山起观台,以望东海,在台上“歃血为盟”,号令秦晋齐楚四国君王共同尊辅周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那段时间,是他最强大、亦是最得意的时刻,春风得意,海阔天空,水天共秋色,一种英雄气在激荡。此后历8代君主,共224年,国都都在此琅琊。

成功之后的越王勾践,思念故乡之情渐浓,于是在琅琊台建望越楼,在琅琊台顶东侧的这座古楼亭建筑,亭额题写“望越楼”。三面环海、极目海天阔,登楼可观海上日出月隐,看云卷云舒,览潮起潮落,看风起风止。

这胜景,更寄托着英雄衣锦还乡的情愫,他常登楼远眺,遥望远在东海之滨的故乡---浙江绍兴。

望越楼上耸立的那尊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虽有重整山河的英武气概,但也难掩绵绵思乡之情。

琅琊台上,那位春秋最后霸主匆匆离去,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闪亮登场,他就是创建了千年封建帝制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这位既皇又帝的奇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打败天下无敌手后,便有孤独求败知音难觅之感,长生不老求仙得道便成为他的不朽事业,于是乎,琅琊台自然成了他的求仙圣地。

他统一中国后,十年中的五次出巡,就有三次登临琅琊台,他还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建造了除函谷关外唯一的行宫——琅琊台行宫。

徐福则从这里两次出海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仙药,这两个人铸造了琅琊台的历史地位,演绎了琅琊台的千年故事,也埋下了秦朝死亡的伏笔。

我远眺龙湾的徐福求仙启航处,我一步步踏寻秦代造船遗址,我一遍遍在夯土墙前探寻那份厚重,我在群雕像前看着徐福上书始皇的身姿,我一个次次地在历史和传说中寻找演绎逻辑的合理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他的万世霸业二世而绝。一代始皇,霸业归零,求仙梦空,一座琅琊台至今让人唏嘘不已,百感顿生。

故事可以继续,但那段历史就在那个时刻戛然而止。“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说中”,无论成仙是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在这里,是两位历史奇人的别样写照。

琅琊台刚刚送走千古一帝秦始皇,又迎来了一位汉武大帝,这位与秦始皇一样有着雄才大略的大帝,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中国国家版图的基本雏形。面对这样一个强盛的王国,这位与秦始皇一样有着长生不老欲望的大帝,念念不忘的是,不仅要让汉王朝千秋万代,而且最好是自己永远统治着这个国家。

同样的琅琊台,同样的求仙,同样的梦断求仙路。不同的是,秦,一个嬴政,一个徐福;汉,一个刘彻,一个东方朔;一个二世而终,一个盛极而衰;一个找的是长生不老仙药,一个找的是仙草。

如果没有了两位不可一世的皇帝的东巡,琅琊台就少了些光环;如果没有了他们为长生不老而求仙的故事,琅琊台就少了些传奇。至于秦二世等其他帝王的到来,没有雄才大略,即便有求仙经历,其故事被湮没在历史的天空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我一直纳闷,这些沉迷于长生求仙的皇帝,做为天子,在人间怎么这么不自信呢?怎么这么怕死呢?

3、天文观象台

一座琅琊台,不仅是一部历史大舞台,还是一个天文观象台。

琅琊台史称“海上仙台,四时福地”,是四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重要根源。《史记·封禅书》记载,西周初期,姜子牙把季节之神四时主封在了琅琊台,这里成为天下四时的确立地,中国古代四时主的主祭场所。古人以琅琊台为中心,观测星象,分划出春秋二分,夏冬两至,分时计岁。琅琊台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发布节气令,祈福四时。 

我从景区的跺脚沟向上走时,对一块块竖立在路边的含有岁立四时内容的牌板并没在意,还在思忖,这与琅琊台有什么关系?登上台顶时,在御道上边看到一块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牌板时,我才明白过来劲儿。

原来在这里抬头可探星辰大海,俯首可赏四时轮回。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原来与琅琊台还有着渊源呢?

琅琊台得天独厚的位置,正是观测日出的极好坐标,那就是台前万顷碧波之上分列南北的斋堂岛和灵山岛与琅琊台构成的三角区。由此看来,姜太公封立四时主于琅琊台,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琅琊台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独特环境和地理条件,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使琅琊台成为四时主的供奉地,成为我国最早的古观象台之一。

2008年4月,中国天文学会、黄岛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琅琊台天文历法论证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大学等十二位专家考察论证,专家们认定琅琊台古观象台的时代下限在秦汉,可以上推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初,甚至尧帝时代。所以说琅琊台是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遗迹尚存的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截止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天文台遗址有六处,其中陕西临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已埋在地下,其余五座都在地上,除琅琊台外的其他四座地面上的古观象台,原来的建筑痕迹荡然无存。而琅琊台作为观象台的古夯土台,现在基本保存完好,而且作为古观象台必须具有的神泉等,依然存在。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看来琅琊台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真是名不虚传,有据可考。

二十四节气”能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是现代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肯定,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墨子·天志》中有“制为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有“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的句子。古人所说的“四时”就是“四季”。

《琅琊刻石》刻辞中有“应时动事,是维皇帝”、“节事以时,诸产繁殖”的明确记载。秦皇汉武等帝王频频造访琅琊台,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祭祀四时主,祈求国泰民安、政权稳定。

四时主祠具有观日出、望云气、定时节、祭祀四时主等天文历法、星占以及宗教政治方面的功能,是一个兼具观象授时与宗教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历法机构。正是有了四时主祠才使琅琊台具有了观象台的功能。祠官们就是观测天象、观察气候物候、推算历法、验证历法、汇报时节信息、祭祀神明等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他们既是神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

看来,秦皇汉武到此一游,不仅仅有为长生不老求仙的私心,也有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的公心。不管怎样,于公于此,成就了琅琊台。

四时在这里轮替循环,有了岁岁年年,历史在这里演绎,有了朝代更替。而琅琊台仍一如既往地在这里默默坚守,见证着自然和朝代的日新月异。


4、文坛赛诗台

琅琊台,览日月,观沧海,看风云,赏百花,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激发文人墨客的灵感,对于诗人,更是他们抒情的胜地。

据《琅琊台志》说,唐宋年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等,明清年间丁耀亢、高凤翰、刘翼明、王无竟、李澄中、颜悦道等都为琅琊台留下了文墨书香。其中,就有大文豪苏东坡。他用《书琅琊篆后》记录了他来琅琊台的起因。

诗仙李白有一首《古风》,“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首古风,仍不改诗仙豪放气势和浪漫风采,但更多的是琅琊台上的那分真实。先赞颂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和一统华夏的伟业,再讽刺了他求仙的荒诞行为,也许借古喻今是其本意吧。

 诗鬼白居易有一首《海漫漫---戒求仙也》:“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他借秦皇汉帝求仙的史实,讽刺了以求仙博取长生的错误想法,同时表达了“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的思想。这首诗讽谏了唐朝统治者,语意警策,抑扬顿挫,气势非凡。与李白的古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谋而合之效。

同样是唐朝的诗人,李商隐在《胶州七绝·海上》诗朦胧意无穷,“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面对唐宪宗和武宗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由感而发,赋诗专讽,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胜境,自然也少了诗神苏东坡,他在《书琅琊篆后》中说,他来驻守高密,于民间偶得旧纸本——琅琊刻石的拓片。琅琊刻石上的字,给书法造诣极深的苏东坡以强烈震撼,也像块巨磁一样吸引他决然前往琅琊台。

苏东坡因刻石而了解琅琊台,几度登临视察琅琊台,怎能不留下诗作呢?

他的那首《潮中观月》中“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更有禅机,谁说与琅琊台没有一点关系呢?就是那首流传千古的把酒赏月之《水调歌头》也不能说与琅琊台没有一点关系。

当时的密州就是现在的诸城,北宋当时,琅琊台也属密州管辖。离其弟所在的济州不远,离琅琊台也不远。

在密州时,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疾苦,感到难过和沮丧,但他不改豪放乐观风格。既留下了那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江城子,又留下了千古佳作《水调歌头》。特别是他与弟弟相近却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写出的传世佳作《水调歌头》,通篇咏月,却处处契合人事。他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的真情。

李白不是诗人,因为浪漫豪放而成诗仙,白居易虽是诗鬼,但也比人间的皇帝求仙更胜一筹,苏东坡,历尽沧桑,集儒释道于一仙,不求仙,仙自来,更胜仙。

一次琅琊台之行,从相见恨晚到念念不忘,百感交集;这个平台,从一个夯土高台到历史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让人感慨。我也禁不住她的诱惑,填词一首,以示纪念。

纱窗恨·琅琊台游感

长生不老谁不想。寿无疆。

古今中外谁能挡。命不亡。

不思量、死亡薄上,

从不缺、将相君王。

汉武秦皇,未一匡。

作者简介

付春兴

付春兴,网名,全兴,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本科,工程硕士,从事煤炭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二十年,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参与《安全知识百问》一书的编写工作,荣获市级优秀老师,省煤炭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市青年科技专家等称号。

□编辑:叶寒
图片:不空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