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有容年谱简编

 宣城历史文化 2021-10-27

童达清

微信版第1032期

说  明

1、本年谱纪年一律采用农历。

2、《沈有容年谱》原有6万余字,刊登时因杂志篇幅所限,年谱中的背景资料、资料出处及引文等,概行省略。

3、因《洪林沈氏宗谱》作者未览全璧、资料缺乏等因,本谱尚在不断补充中。

曾祖父,璞,字德辉,号桑园。

曾祖母,崔氏。

祖父,宠,字九锡,一字思畏,号古林。嘉靖十六年举人,累官广西左参议。

祖母,崔氏,同里崔普四女。封孺人。

外祖父,韦仪,号南溟,建平人。嘉靖十三年选贡,曾任永州府推官。

父,懋敬,字宗文,号肖林。国子生,曾任蒲州同知。

母,韦氏,建平县韦仪女。庶母惠氏。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  一岁

十二月二十二日戌时,生于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洪林乡沈家边。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  七岁

公自幼好武,曾从叔父沈懋学习武。

隆庆五年辛未(1571)  十六岁

春,随叔父懋学在京会试。
叔父不第,有塞北之行,从之。

四月二十五日,祖父沈宠去世。得祖父凶信,即与叔父自塞北归。

沈氏故居

万历元年癸酉(1573  十八岁

本年前后,与兄有严同从邑人唐极斋学。

十二月十九日,继妻邢氏生。

万历四年丙子(1576)  二十一岁

约秋,在宣城,与张吉父、左希道等与梅鼎祚集社。
冬,陪同叔父懋学赴北京会试。

万历五年丁丑(1577)  二十二岁

春,与叔父懋学同在北京。
与屠隆相识于此时。时屠隆亦在京会试。
五月,至大同,投身宣大总督吴兑军中。

万历六年壬寅(1577)  二十三岁

二月,叔父懋学寄书戚继光,以有容荐之。戚氏任蓟镇总兵。

五月,叔父懋学因张居正夺情案愤而告疾归,公亦由边塞归,后入池州营。

万历七年己卯(1579)  二十四岁

八月,兄有严中举。
九月,“中应天武试第四名。” 

万历八年庚辰(1580)  二十五岁

春,至北京武试,不第。或于此时与叶向高相识。
入蓟辽总督梁梦龙军中,录为旗牌,寻补昌平右骑营千总。

万历九年辛巳(1581)  二十六岁

约九月,至天寿山护卫万历帝谒陵。

万历十年壬午(1582)  二十七岁

四月十五日,叔父懋学去世,年仅四十四。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二十八岁

约十月,蓟辽总督张佳胤调公至蓟镇,任蓟镇东路、南兵后部千总,防守燕、台二路。
约年底,与陈第相识。时陈第在蓟辽总督戚继光幕。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二十九岁

八月,在刘家口,率跟役及家人辈仅二十九人,与蒙古朵颜长昂部激战,斩首六级,身负重伤。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  三十岁

约八月,辽东巡抚顾养谦檄公督炼枪炮。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三十一岁

二月,随辽东总兵李成梁突袭可可毋林,斩获斩首四级,家丁斩首十四级。
以可可毋林战功得厚赏,遂冶游京师。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三十二岁

本年,仍从李成梁军于边塞,“屡有斩获,亦屡负箭伤。”
十月,叔父懋学下葬。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三十三岁

本年,仍从李成梁军于边塞。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三十四岁

四月十七日,强攻北关,逼降女真卜寨部。
以战功入广宁中卫籍,升千户。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三十五岁

从军于广宁中卫。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  三十六岁

二月,至保定,“迁浮图钦总。”
八月,因言事遭上司嫉恨,遂欲弃官归,音报定巡抚宋仕挽留,不果,遂请假一年。

万历二十年癸巳(1592)  三十七岁

蓟辽经略使宋应昌调公往朝鲜,与宋应昌意见相左。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  三十八岁

八月,告病归宣城。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  三十九岁

家居。
三月,曾祖父沈璞重葬于东乡泉水冈。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  四十岁

家居。
五月二十二日,夫人赵氏生子寿岳。
约本年,与堂弟有则发生矛盾,赖堂弟有华调和,得以解。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  四十一岁

家居。
十月十五日,屠隆携子屠金枢至宣城,迎娶堂妹沈天孙(叔父懋学女)。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  四十二岁

约年初,福建巡抚金学曾聘公至福州,欲遣往日本侦探丰臣秀吉(关白)消息。因所托非人,公辞,旋补海坛把总。
时公兄沈有严任福州通判,常与同船巡海。
冬,陈第、林培访公于镇东。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  四十三岁

二月,陈第至海坛访公,并示以诗集《蓟门塞曲》。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  四十四岁

约五月,调任浯铜把总。在任细致了解当地民情。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  四十五岁

四月,公自海坛离任后,其部下思之不置,为立去思碑。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  四十六岁

春,王在晋任福建按察副使,署兴泉、漳南二道。颇得王在晋赏识。
三月底,陈第自粤归,访公于嘉禾(今厦门),同游鹭岛五老峰。
四月七日,在东碇大破倭寇。
五月十七日,与张万纪在广东沿海大破倭寇,斩首三十二级,夺回南澳捕盗张敬兵船一只。
五月,署漳南道王在晋奔丧归里。王在晋《闽海平倭记》
初秋,与陈第、王锷游福州南台岛。
十月,为陈第刊刻其《塞曲粤草》,并为作序。

十二月,福建巡抚朱运昌升公为浯屿把总。

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四十七岁

二月,厦门百姓感激公为民请命,免征米粟船税,立碑德之。
同月,与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陈第同游南太武山,并作诗摩崖。
春,泉州知府程达檄公自浯屿移镇石湖。
四月十六日,施德政作《横海歌》称赞公之战功,并石刻于东山岛九仙山。
六月二十二日,公始在石湖重建浯屿水寨,明年二月二十日竣工。
九月初,倭寇横行闽粤、两浙间,公不断加强战备,遣渔民打探消息。
十月十七日,父懋敬年七十一,公为征叶向高之言以寿。
十二月七日,往剿东番,虽中途遇风,但仍大获全胜而归。
十二月十二日,父懋敬去世,享年七十一。公因军务在身,未能奔丧。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  四十八岁

二月一日,陈第刊刻其著《蓟门兵事》,公为之作序。
春,陈第将随公剿东番耳目所闻睹,写成《东番记》《舟师客问》二文以纪实。
春,友人郭元春、黄克缵、何乔远、林云程等纷纷作诗文以贺东番功。
三月,邀陈第至石湖,为其祖父沈宠《古林摘稿》、叔父沈懋学《郊居遗稿》校订书稿。
与陈第至嘉禾屿,游普照寺。
同月,傅钥等至石湖访公。
约本年九月,詹仰庇、何乔远、陈建勋等至石湖访公。
秋,屠隆游闽,十月至泉州访公。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  四十九岁

春,因公在石湖“经营规画,不烦公帑、索军实”“时时戒士卒不得取民间一笠、摘一蔬”“兵民缉睦”,石湖民为之立碑以纪。
公在石湖以石筑海堤,其后民多赖之,称为“沈公堤”。
七月,荷兰人韦麻郎等盘踞澎湖列岛。
闰九月二十六日,公出海至澎湖,以理劝退之。
八月,公虽有东番之捷,然延至本月始仅获题叙,心中愤懑,连续七次请辞,然均被新任福建巡抚徐学聚挽留。
十月二十五日,公自澎湖还。
冬,因公有东番之捷、劝退荷兰韦麻郎功,石湖军民为其纪功立碑。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  五十岁

约春,曾访陈第于泉州丰山。
约本年,公之友林玉融卒,友郭某父丧,公均厚赠之。
十月,因有高寀等人暗中阻挠,公谕退韦麻郎功仍不得报。
约十月,堂弟沈有则至泉州访公,约月余始归里。
约本年,表弟郭可化至泉州,由公介请何乔远为其父郭忠信作墓志。
本年,公刻其祖父沈宠《古林摘稿》、叔父沈懋学《郊居遗稿》。
十二月二十五日,五十初度,亲友林云程、屠隆、陈第、沈有则等纷纷以诗文庆贺。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  五十一岁

秋,升任署浙江都司佥事离福建。临行前,请何乔远为其创建石湖水寨作文以纪。
公之友朋何乔远、池浴德、黄凤翔、陈经邦等纷纷赠诗文以送行。
秋,晋江县在石湖建杨沈二公祠,以生祀泉州同知杨一桂、把总沈有容。
至浙江,祀识钱塘许光祚(字灵长)。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  五十三岁

六月,母韦氏去世,享年七十五。
七月一日,归家奔丧。将其父懋敬与母合葬。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  五十四岁

三月初,陈第自南京至宣城访公。
三月四日清明节,与陈第同游鳌峰,登天柱阁。
五月,自宣城赴任浙江,驻守昌国(在舟山群岛)。

十一月,任署都指挥佥事、充浙江温处参将,驻扎温州。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 五十五岁

三月八日,再迁曾祖父沈璞墓葬于北乡。
约本年,与温州府推官、江陵人邓希稷相识。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 五十六岁

本年,在温处参将任。
六月,有交趾渔民裴暴、武文才、弘连等因飓风飘至浙江沿海。有好事者欲杀之以为功,公力阻之。
冬,董应举乞归福建连江。
约本年,公编写《舟师占验》一书,以指导水军操练,“俾扬帆鳄窟,制敌蜃宫,或不致履危而蹈险云。”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五十七岁

本年,在温处参将任。
三月,得旨,用渔船将交趾渔民送归原籍。
时因交趾渔民时,公遭多方诬陷诘难。董应举有书寄公,为报不平。
三月七月,给事中彭惟成在朝盛赞公护闽之功。
秋,陈第在汴梁,有诗寄怀。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  五十八岁

本年,在温处参将任。
正月,公欲乞病归,不果。
董应举有书寄公,时当已知公有告归之举。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  五十九岁

二月,辞官由浙江归宣城。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  六十岁

冬,董应举再由都门告归连江。
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六十寿辰,友人纷纷寄诗文以贺。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  六十一岁

约二月,董应举六十生辰,公有贺书寄之。
公有小疾,汤宾尹为请聂某诊治。
春,福建同安池浴德作《怀音记》以寄公。
五月,日本明石道友泊舟福建沿海,所谓倭乱起。
南京国子监博士、福建闽县人董应举极力举荐公至福建,以弭战端。
福建巡抚黄承玄上奏朝廷,推荐公赴福建任水标游击。
宁太道林茂槐至公家相劝。
前礼部尚书、福清叶向高亦有书寄公,敦促公早日赴福建。
十月,公至福建,旋有恙。
临行,宣城友人高维岳、李大生等作诗以赠之。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  六十二岁

约年初,曾往福清拜访叶向高。
正月二十九日,好友陈第病逝于连江,享年七十七。
约三月,寄书何乔远,相约七月会于石湖。何氏亦有书答之。
四月,以礼感化日本浪人明石道友。
四月三日,董应举以虎肉相馈,并赠以诗。
不久,公亦用计降服倭寇桃烟门(藤右卫门)部。
五月十日,公在东沙(今东莒岛)击沉倭船三艘,俘获多人。
福建友人岳和声、黄琮、侯世臣、周之夔等纷纷以诗贺公东沙之捷。
公以东沙之捷,遭人妒忌,流言四起,遂弃官归宣城。
本年,公将在福建是友人所赠诗文编印成集,名《闽海赠言》,詹仰庇、何乔远、黄承玄均为之作序,陈学伊为之作跋。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  六十三岁

约六月,福建监察御史崔尔进极力劝公回闽。
福建巡抚王士昌推举公为水师副将。时已有调公登莱之议。
约七月,寄书汤宾尹,敦其为王士昌《镜园草》作序。
八月,参与福建乡试治安保卫。
秋,以署副将镇守定海,十月建参将公署。

约十月,董应举有书寄公,虑其“折屋太多,给价太少,人情不安”,要注意“慰抚人情”。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  六十四岁

五月,与南路副将纪元宪招降游盗袁进(八老)等。
秋,以公招降袁进功,定海军民立碑以纪。
约年底,回顾一生戎马经历,作《仗剑录》。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庚申(1620)  六十五岁

约本年,何乔远编《名山藏》成,欲托公以刊行之,后或以公调任登莱未果。
四月,“兵科薛凤祥参登莱副总兵熊大经一味恇怯,人地实不相宜。巡抚王在晋疏请调漳南副将沈有容驻登州防守。有容在福建所收降寇袁八老等数百人,出没广洋如履平地。赍银三千两檄有容挈带随任。” 
六月十三日,命为山东防海副总兵,驻札登州。
时福建友人沈演、朱弘演、魏应时、熊明遇等纷纷以诗文赠行。
蔡三策、袁进等随公至登莱。

天启元年辛酉(1621)  六十六岁

约年初,抵达登州。
三月,因登莱危急,山东巡抚赵彦檄公率军驻守皇城岛,以防备吴金祖等游寇。
五月十四日,朝廷议,令公遣人往探东山岛虚实。
约六月,升都督佥事,署登莱总兵。
七月,向辽东经略王在晋禀报军情,对毛文龙避战颇有微词。
八月,朝廷檄沈有容率水军前往镇江(今辽宁丹东),增援毛文龙部。
九月二十三日,实授山东海防总兵。
时与登莱巡抚陶朗先颇有嫌隙。
时登莱驻兵过多,漫无纪律,公弹压颇艰。
约十月,太仆寺少卿何乔远与公有往来书函,问及恢复辽阳的可能性。

天启二年壬戌(1622)  六十七岁

约年初,兵部尚书孙承宗檄公驻守广鹿岛,并多次寄书询问前线状况。
正月,广宁失陷,公不顾登莱巡抚陶朗先发对,竭力救援逃难民众。
四月,袁可立任登莱巡抚。
十二月,戚祚国编其父戚继光年谱成,公为捐资刊刻并为作序。
约本年,林守奎赴公麾下效力。

天启三年癸亥(1623)  六十八岁

二月,后金将领刘兴祚遣使至登莱谒见公。后不果。
约三月,太常少卿、管理四夷馆事董应举有书寄公,勉公“老而矍铄”,并屯田以省饷。
约四月,光禄卿何乔远有书寄公,言一2以屯养兵之事。。
五月,原参将管大藩因擅离讯地被逮,后宥死发往公军中效力。
同月,辽东巡抚阎鸣皋罢,张凤翼以右佥都御史代之。
六月,李庆全率朝鲜使团一行328人到达登州。
九月,辽东巡抚张凤翼议以公坐镇中路,采取积极的对金战略。
十月十二日,公在海上袭击后金粮草军备。
十月,毛文龙虚报金州战功,公如实上报朝廷。
时有收复四卫之议,公力言其不可为。
十一月,因公前此曾将所刻之《戚少保年谱耆编》寄何乔远,何氏有回书。
十二月,公驻双岛。时兵不足,饷不继,难以为功。

十二月八日,“登莱总兵沈有容罢,东兖总兵杨肇基代之。”

天启四年甲子(1624)  六十九岁

年初,公驻皇城岛。
年初,已有去意,兵部尚书孙承宗一再挽留。
以年老乞休归宣城。
公归家即聘请里人陈正谊等续修《沈氏宗谱》。

天启五年乙丑(1625)  七十岁

当涂曹履吉有书寄公。
十二月,七十寿辰,亲友纷纷以贺。

天启七年丁卯(1627)  七十二岁

五月,逝世。
十月七日,公友人叶向高去世。

崇祯元年戊辰(1628)

四月,以子寿崇任南京新江口右营坐营指挥佥事,进赠金吾将军。夫人姚氏赠夫人。
本年,子寿崇请右春坊右中允陈仁锡为公作墓志铭。

崇祯二年己巳(1629)

三月十五日,友人何乔远为文以祭公。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