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中医|哮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茂林之家 2021-10-27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三、临床分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所致。《丹溪治法心要》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其治疗原则也是按虚实论治。实则治肺,治以祛邪利气为治,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则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从临床分期辩证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当以祛风解痉,宣肺平喘为治,方用黄龙舒喘汤加减,药取炙麻黄、甘草各5克,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防风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寒哮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当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治,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药取射干、半夏、杏仁、紫菀、冬花各10克,麻黄、细辛、甘草各5克,生姜3片。

3.热哮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当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为治,方用定喘汤加减,药取麻黄、甘草各5克,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各10克。

4.阳虚喘脱危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当以化痰开窍,回阳固脱为治,方用回阳救急汤加减,药取人参(另煎兑入)、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炮附片、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蛤蚧各10克,甘草5克。本期病情危重,应积极治疗。

二、慢性持续期

1、痰哮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当以健脾化痰,降气平喘为治,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取炙麻黄、甘草各5克,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各10克。

2、虚哮证:主要表现为哮病,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当以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为治,方用平喘固本汤加减,药取黄芪15克,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淫羊藿、生地各10克。

三、临床缓解期

1.肺脾气虚:主要表现为哮病,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肺,培土生金为治,方用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药取黄芪15克,白术、防风、党参、茯苓、陈皮、半夏各10克,甘草5克。

2.肺肾两虚:主要表现为哮病,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当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为治,方用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药取桑白皮、熟地黄、人参(另煎兑入)、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菟丝子、补骨脂、黄芪、淫羊藿、生地各10克,炙甘草5克。

根据《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膏方: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因此,常规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膏药治疗方:

1.黑胡麻仁膏:黑胡麻仁250克,生姜汁、蜂蜜、冰糖各100克。先将胡麻仁炒香研末,纳入蜂蜜、姜汁、冰糖拌匀,隔水蒸约2小时即成,每次1汤匙,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可补肺益肾。

2.牛髓杏桃膏:牛髓、杏仁泥、胡桃仁各120克,山药末250克,炼蜜500克。可将牛脊髓洗净,切细。甜杏仁、胡桃仁、山药共研细末,与牛脊髓、蜂蜜同放锅中,煮熬为膏剂,置瓶中备用,每次1汤匙,空腹温开水送服。可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3.石甘二前膏:生石膏25克,甘草、前胡、白前、款冬花、贝母各30克,蜂蜜适量。将诸药捣碎,水煎取汁,文火浓缩,加蜂蜜煮呈绸膏时即可。每次20ml,每日3次。可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4.河车膏:党参、生地黄、枸杞、当归各60克,紫河车1具。将诸药择净,研细,水煎3次,3液合并,文火浓缩,加入蜂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适量送服。可健脾温肾,纳气平喘。

5.射干麻黄膏:射干、干姜、细辛、甘草各45克,麻黄、厚朴、紫苏子、白芥子各60克,制半夏、紫菀、陈皮、瓜蒌、杏仁、大贝母、款冬花、葶苈子各90克,茯苓100克,附子30克,蜂蜜500克。将诸药择净,研细,水煎3次,3液合并,文火浓缩,加入蜂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2次,温开水适量送服。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