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城:一次打“黑车”的思考

 下乡进城 2021-10-27

一次打“黑车”的思考

走南闯北久了,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二三四五线城市的火车站出站口外面,遍布着拉客的出租车司机或者是私家车司机,操着一口当地的方言:“XX去不去,XX元钱,不讲价。”这些出租车司机绝大多数都是不打表的,都是一口价,一副爱理不理的神情,牛的很!所以我把这些不打表的出租车也称为“黑车”,今天要谈一谈的就是这些“黑车”,我将其定义为 “编内黑车”,区别于那些传统意义的私家营运“编外黑车”。

周末,阳光静好,本想好好休息一番。但一个要好的同学结婚,无奈其在外省,兄弟情深,岂能不去。还好同学所在城市与国际庄有高铁直达,车程也就不到三个小时,车上随便打个盹也就到了。高铁一路飞驰,几百公里的行程转瞬过去。到了该市,一出高铁站,好些的哥就围了上来:“小伙子,去哪啊?”“去XX酒店,多少钱?打表吗?”我敷衍地回答着,其实我在高铁上已经查过了,从高铁站到该酒店,打车大概是25-27元,我已经准备看他们狮子大开口的模样。“35啊,不打表,一口价,走不走”,好几个的哥齐声说道。“哟呵,还真挺一致”,我心里感慨。“25就走,不打表也行”,我如是回复。一些的哥顿时表示出对我的不屑:“最低30,去那边打表都得27”。然后挥挥手,一脸不满地继续招揽其他游客了。我心想差价也不太大,我还赶时间呢,这个价位可以接受,再加上这群的哥好像意见很统一,没有要价更低的了。我就答应了其中一位的哥,谈好价钱30,上了他的车,期间他一直在说:“去那酒店打表都要27.6元,我也不多赚你什么”。我笑着说:“你比他们还精确点,都到小数点后一位了,就凭你这敬业精神,我也不还价了。”

在开往酒店的路上,的哥与我打开了话痨模式,也算是消一消双方彼此旅途的倦意。试着回忆如下:

的哥:老弟,口音不像我们这里人啊,南方人吧?

我:浙江的。

的哥:来这边投资的吗?跟你说,我们这边赚钱的都是你们那的,你们那的人脑子灵活,我们这的人就是笨。

我:就是来玩玩。没事,他们来这,第一道钱不都先被你们赚了吗?你们是砍向他们的第一刀啊,还说自己笨,太谦虚了。

的哥:嘿嘿,话不能这么说,俺们这都是小本买卖,和你们比不了,我觉得你还挺像个领导,挺幽默。

我:老哥,扯远了啊,我就是个学生,如果我是领导,第一个就是整治你们这些不打表的,高铁站毕竟城市窗口,你们这样,给人观感真的不太好。

的哥:你以为没整顿过啊?每年都整,一阵风的就没了,这个东西整顿不干净的,你也看到了,我们也不多赚你啥钱,大家都是辛苦赚点钱,都不容易的。

我:老哥,那你跟我说说你们为啥要不打表,跟我说说原理呗。

的哥:首先打表就得给公司交份子,另外就是路远人少惹的祸,咱这城市总共没啥外来人口,高铁站修的离城里也远,我拉一趟客到高铁站,哼哧哼哧跑半天,跑到高铁站,也没有啥回头客,好不容易载个客,不多挣点怎么行呢?

我:不对吧,我看咱这高铁站路过的车挺多的啊,基本上半小时就有一班路过,按理乘客应该很多啊?

的哥:不行,路过的车是很多,但是在咱们这站下车的少。之前有个市委书记,特别能,把一班高铁的始发站放到了咱市,牛逼吧?当时都说这书记厉害,后来乘客数量不达标,还不是灰溜溜取消这班次了,关键还是人少。而且就这些人,很多还选择坐公交车,要不就是私家车来接,要不就打滴滴,说实话,真正坐出租车的就更少了。

我:原来如此,我看人少是一个方面,你们竞争激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刚才我出来,感觉呼啦啦十几个的哥围上来。

的哥:可不是呗,我到高铁站一趟,总不想空车回去,就在这等着揽客呗,本来就人少,结果跟我一样遭遇的哥们还挺多。都排着队揽客呢,这狼多肉少的,半个小时能揽个客就不错了。

我:难怪呢,看你这也挺不容易,所以多收点,我看你们要价也没多要太多,还挺有职业原则,不怕人举报吗?

的哥:嘿嘿,我们也是有原则的,有个度,不多要,就几块钱的事,他们大多不会举报的,我觉得你也是个好人,不会的,大家都不容易,理解万岁哇!

      我:好的,就凭你跟我说的这些,我也不会举报你的,希望你以后生意兴隆。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间很快就到了酒店,我跟的哥道别,心里有点思考,感觉这个30块钱花得不亏,觉得明白了些啥。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晚上吃同学的酒席都没吃好,光想这事了,吃完后躺在酒店大床上,突然灵光一闪,赶紧记录如下:

一般来说,乘客接受出租车不打表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打表比不打表更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按的哥说的,每打一次表,就要给出租车一笔份子钱的话,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如果那么不打表,的哥挣得多,乘客花得也少,坑的是出租车公司,作为这次市场交易的受惠双方,何乐而不为呢?(假设打表一次要交20%的份子钱,以50元钱的打表价格来说,的哥能拿40,只要的哥和乘客协商不打表的价格在40-50元之间,那么他就能多赚一些,乘客也能少交一些),但这种情况较为稀少,因为的哥还是想赚更多的,此种交易更多发生在知根知底的本地乘客身上,因为他们之间的信息更加对称。

更多的是第二种,即不打表比打表价格贵在30%以内,一般砍砍价能够落定在比打表价格高10%-20%的区间。的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收益,而选择不打表,他们每报出的一个价格,就是对乘客的一轮筛选,筛选出来的肯定是那些有强烈意愿打车且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乘客。因为乘客知道不打表后,选择坐与不坐,实际上就是选择打表的固定车费或者是固定车费加上重新找车的时间成本(即不打表价格),所以那些选择不打表的乘客,他们内心肯定也算着一笔账,那就是超出正常价格的这部分钱与自己的时间成本相比可以接受,就会选择上这样的“黑车”。乘客与的哥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充满着博弈。

现在随着地图软件、打车软件的流行,两地之间的打车费用是越来越透明了,也就是说乘客与的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越来越少了,乘客不是傻子,的哥把乘客当冤大头宰是不太可能了,50块钱实际价格,狮子大开口要个好几百的现象应该是比较少了。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市场的力量。但同时还有政府监管的力量,因为如果乘客被宰的厉害,那么肯定会选择举报,一个举报给的哥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不仅有经济上的损失,还有营运资格上的。据我所知,各地政府对此类现象还是抓得紧的,即使做不到常抓不懈,但像这种造成恶劣影响的,不重罚一把,不杀鸡儆猴就说不过去了,万一传到互联网上,造成舆情危机就更不值当了。

所以科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监管这次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两头夹逼,所以“黑车”的哥们的赢利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大概在10%-20%之间。的哥们对此保持了一个集体默契,都以此为底线,坚决不能再低了。宁愿不揽乘客,也不敢破坏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毕竟那么多同行看着呢,自己降价揽客,坏了规矩,还怎么在圈内立足?这样的哥能多赚点,同行也能接受,乘客也可容忍,监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大家就达到了一个博弈均衡的状态。

高铁站、火车站附近出租车不打表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及各省省会城市里,这样的现象较少,总体来说较为规范。因为在这些“大城市”里,乘客都到专门排队通道坐出租车,客流量大,出租车应接不暇,一辆接着一辆,运转很快,很少有需要等半小时才能接到一个乘客的情况,的哥很容易就能在车站接到单,再加上“大城市”监管更为严格,经常去“大城市”的乘客可能维权意识更强,出租车的可替代选择也多(比如打滴滴等),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去不打表了。

但在国内众多的三四五线小城市之中,这种现象就较为普遍了,可以说是“顽瘴痼疾”了。原因也很简单。首先这些城市的高铁站一般建设在城市的郊区,的哥们到高铁站揽客,机会成本较高,这些就转化为了的哥们的“等待成本”,他们对于预期收益有所期待;第二就是因为人少,这些城市高铁站本来客流量就少,真正对出租车有需求的乘客就更少,可能这些乘客的维权意识也不那么强烈;第三就是出租车的可替代选择较少,可能公共交通不发达、滴滴司机不多等;第四就是这些城市的监管体系并不是太规范。多种原因造就了这一灰色区域的诞生。

如何治理呢?可以将出租车不打表看作是一次的哥和乘客的单次博弈,简而言之,就是一锤子买卖。这个时候一般出现在节假日,如国庆、春节,或者是在那些偏远的地区,根本就找不到其他可代替选择,要不就是在热门景点附近。在这些情况下,出租车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的哥和乘客的需求都很明确,的哥会选择单次利益最大化,乘客则会选择快速到达目的地,而不在乎多一点的花销,大家结束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因此,如果能够把双方都纳入到一个多次博弈的体系中,这种现象将会得到极大好转。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在的滴滴等打车软件模式,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出租车数据大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减少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哥和乘客都有各自的信用评级,比如说引入“踩和赞”的好评差评机制,以此为基础会影响到双方的乘车交易, 那么的哥的行为就会规范很多,不打表的现象也会大幅度减少,我觉得这应该是出租车监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科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监管这只有形的手,已经将出租车不打表这个“恶棍”逼入了死角,怎么给它致命一击,还是需要这两只手的紧密配合,把他们为什么不打表的原因机理分析出来,各个击破,才能治标又治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