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门雄风感怀

 下乡进城 2021-10-27

雁门雄风感怀

当我在深秋时节登上雁门关的城墙,远望着夕阳西下,群山笼罩在一片金辉之中的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李贺《雁门太守行》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的那股豪迈苍凉之势。这是我在别处从未感受过的,胸中万千,激荡不已。

浑然天成

雁门关的险峻,也是我在别处未曾见过的。巨砖叠砌在峭拔的山岩之上,道路盘旋崎岖,过雁穿云,恢弘气势扑面而来,令人望而生畏。它的北边就是大同,再往北一些,便可直通漠北高原,而南边则是晋中重镇太原,再往南一些,就可直下西安、洛阳,乃至开封。战略位置之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可以用一句话形容:“雁门破,则太原危,太原破,则中原震荡”。称它为“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毫不为过。由于地处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接壤之地,雁门自古战事频仍,见证了太多太多的兴衰存亡。中原王朝强大时,由此北上进攻漠北,封狼居胥。游牧民族强大时,由此南下侵略中原,大肆劫掠。

尤其是到了北宋年间,由于燕云十六州长期掌握在辽国手中,辽军从云州(今大同)出发,只要拿下雁门关、太原,便可直达北宋国都汴京(今开封),来一个“亲切会面”。因此宋辽对于雁门关的争夺十分激烈,多少悲剧英雄的故事在此上演,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大英雄萧峰也殒命于此,令人扼腕。灭亡辽国后的金国,也是派出西路军由此南下,破雁门、克太原,与从幽州(今北京)南下的东路军一起,来了个“双鬼拍门”,灭亡了北宋,让中原人士饱受“靖康之耻”。后来,随着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雁门关的作用逐渐降低,再不复当年的血雨腥风。对于关内外的百姓来说,也是幸事。毕竟在那个刀剑无情的时代,无论哪一方的胜利,都是无数平民老百姓的鲜血铸就的。惟愿世间永续和平,天下百姓亲如一家、和乐安康。



关内有石匾两幅,一曰“天险”,一曰“地利”。这让我也有了一些思考。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际中可能不是这样的,也许天时、人和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要性是要低于地利的。天时,更多的是一种战术层面的把握,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借东风”,稍纵即逝,充满着不确定性。人和,则更是难以客观衡量,游牧民族的人和与农耕民族的人和,又是孰高孰低呢?唯有地利,因为其本身的确定性,也带来了战略层面上的确定性。刘邦、刘秀、朱元璋等历代雄主,哪个不是据一处乃至几处险要,制定逐步夺取天下的战略,从而向四周拓展,最终夺得天下的?然而时光荏苒,在当今现代战争的影响因素里,“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必须还要加上一个“技强”,即“科技强”,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这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的各种新式武器面前,再险峻的关隘也是不堪一击。这就是我们要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等“大国重器”的最根本原因。

万里关防,抵不住氢弹一响啊!

(写于2016)

远眺


下乡进城

记录人生点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