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为什么会夸大项羽、韩信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7-05

汉帝国的建立之群雄逐鹿(三)

看到这标题,肯定会有朋友嘀咕,扁舟你不会又要说这是官方定性吧。

恭喜您答对了,扁舟确实想说不是司马迁主观要夸大项羽、韩信,这两人在史记里的鲜明形象和官方定性有关。

先来看看楚霸王项羽,项羽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失败的英雄。

后世有句名言叫不以成败论英雄,人们听到这句话,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项羽。

实在因为项羽留在史记里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英雄无敌的观感。

难道汉帝国官方有意吹捧项羽英雄无敌?当然不会,项羽英雄无敌的记载主要源自项羽一系自己吹捧自己。

问题是项羽一系自我吹捧的内容为什么会被完整的留下来呢?

其实如果司马迁是在高祖到文帝期间写史记的话,那他笔下的项羽多半不会这么英雄无敌。

刘邦称帝后,给众多失去继承的帝王守墓。秦始皇和秦末众诸侯一道享受十家的规模,二世皇帝是二十家,而陈胜是三十家。

至于项羽,是以区区鲁公的礼节予以安葬的。

二世皇帝和陈胜高于其他帝王,代表的是刘邦团队对帝国传承的一个政治定性:

我的帝位得自秦皇帝,但是秦皇帝暴政而失天下,是张楚的陈胜王带领大家推翻的秦帝国。

只可惜天不假年,陈胜大王英年早逝,来不及取代秦皇帝,把这副重担交给了我,我继承的是陈胜大王张楚的事业!

我们结合上节的内容,就比较好理解了。(可直接点击《司马迁为什么把刘邦写成流氓》查看该节)

帝国初创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

帝国是众多大佬们合伙共有的帝国,有上百位大佬封王封侯,拥有自己的独立领地。

帝国成立后仍然打了六七年的激烈内战。

在这层背景下,帝国对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必须慎重,必须符合所有王侯们的共同诉求。

如果帝国不能建立统一战线,不能团结大多数大佬,帝国会死得很惨!

能够把所有大佬都包含的公约数,唯有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

秦末大乱,陈胜首倡,几乎所有大佬都是跟着陈胜的步伐,都打过他的旗帜。

大约只有齐国田儋这一系可能没有打过张楚的旗帜,而田氏齐系在新政权也没什么位置。

所以,帝国只有宣扬继承自张楚政权,才能最大程度团结先后加入的各方大佬。

帝国继承自张楚,各大佬只要和张楚沾得上边的功绩都会被算进去。

帝国等于告诉各位合伙人,你们没在我这里混的时候,只要是反过秦,战功都能拿来换算成侯国里的封户。

这样能最大限度的让形形色色的各方大佬满意。

有意思的是,1972年,轰动一时的马王堆汉墓被发掘,汉墓里部分出土竹简似乎显示,帝国早期的纪年只有始皇纪年和张楚纪年,然后接到汉纪年,和后世纪年不同。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份证据存疑,可能并没有特殊政治含义,我们对此就暂时不展开了。

不管怎么说,帝国早期重视对张楚政权的继承权是非常必要的,但到了景帝武帝时期就大不一样了。

景帝开始极力加强中央集权,到武帝时期,这一进程大大加速。

我们大多知道景帝武帝对诸侯王的使劲打压。

我们多半会忽视景帝武帝时期对功侯后裔们更是进行了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打击。

到武帝末期,几乎所有刘邦封的功侯后代们都被除国了!

所以,帝国大约从这时开始,废除帝国继承张楚事业的定性,从政治上否决掉相当一批老功侯的正当性。

因此,在高祖本纪和众多功臣世家、列传里,都是直接二世纪年接汉纪年,因为帝国认为高祖就是直接夺取的秦帝国的政权和皇位。

但是,这套说法只在帝国的直辖地区推行,在全国其他地区,官方的宣传又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楚汉之际月表就反映了此时帝国广义层面的政治定性:

二世纪年和汉纪年之间加了一个义帝纪年,而各国专门加了一个项氏独立于义帝的楚国,把项羽抬升为当时天下的主要领导人。

这一切是什么含义呢?

不是帝国不想在全国推广汉承秦的定性,而是因为当时有一个不得了的说法非常盛行,帝国必须谨慎应对。

关外到处传说,一个秦帝国主义的暴政幽灵在关中的上空四处盘旋。

一个类似九头蛇一样可怕的神秘组织控制着这个幽灵,他们时常会出来吞噬缺乏防备的人。

尤其是他们最喜欢吞噬皇帝和他身边的奸臣们。

所以我们关外各国的队长们英雄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破坏九头蛇的阴谋,扼杀这个可怕的幽灵,拯救全人类!

在关外诸侯的定性里,皇权与诸侯们的对抗被描述为秦帝国暴政与六国反秦义举的翻版!

所谓的无为而治、儒家学说,扯起来博大精深,核心争的无外乎这点破事。

如果帝国在普遍地区推广汉直承秦的政治定性,就踏进诸侯王的舆论套中,处于极度被动的地位。

所以帝国对于政权的继承就有了不同的叙事:

我们是继承的义帝他老人家的事业,紧密团结在义帝为核心的楚中央周围。

但是来自关外的项羽篡夺了楚国的实际控制权,谋害了义帝。

高祖皇帝基于公义,奋不顾身,在关中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率领全帝国的正义人士,经过多年苦战,打垮了项羽,把关外人民从霸权主义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救了出来!

你看,这么一说,是不是舆论焦点就大不一样了?

舆论阵地啊,至关重要,你不去争取,敌人就把他占领了。

到了《汉书》的时代,一切又变了,汉书直接发明了一个词——汉承秦制。

汉书为什么要这么定性呢?

因为汉书的时代,景帝武帝的那些烦恼他早没了,他面对的是新问题。

如果我大汉高祖的政权的源起还要在张楚、义帝之间扯来扯去,那我的政权又算什么回事呢?

难不成还要在新始祖、更始帝之间扯来扯去?

汉承秦制,我也是大汉,一脉相承就得了,别整那些没用的。

一切历史都必须为现实的需求服务。

现在我们可以有大致结论了:

并不是帝国要刻意夸大项羽,而是帝国需要项羽担当那几年的霸权主义代言人。

项羽一系自己说自己,那当然是英雄无敌了。最关键的是,作为主要领导人列入本纪,记载的篇幅决定了这些英雄无敌的事迹被大大放大。

但同时,帝国对于项羽的各方面黑料,也是卯足了劲的找。

所以项羽留在史书里的形象,更准确的说法是英雄无敌加没头脑的混合体。

只不过后人特别喜爱这种没头脑英雄,认为这样很可爱。那就是帝国始料未及的了,帝国也没空管后世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里其实已尽可能的保留了各方说法。

我们如果能够仔细对照来看,自然可以看出:

项羽既不像他自己这一系吹捧的那么英雄无敌,也不像他的敌人诋毁的那么没头脑。

项羽就是项羽,一个率领他的团队与刘邦团队、与所有顶级团队一道争霸天下的一世枭雄!

了解完项羽,再来看韩信。

韩信被定性为反贼,他的个人事迹还被集中批判过,不至于被拔高。

韩信的地位被后世拔高和英雄化,主要和他的团队与大环境有关系。

帝国对于刘邦称帝前和称帝后的斗争的定性,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是一切干扰的根源。

帝国到底是哪年统一的天下?

我们多半会以为,统一发生在公元前203年的12月垓下之战击杀项羽。

或者是公元前202年2月的高祖称帝。

但如果我们以后世帝国的标准来看,汉帝国的统一应该算在前196年底击杀英布。

后世有了汉帝国的模板,任何一个地方班子只要条件成熟,都会忍不住称帝。

所以混战时中华大地出现多个皇帝是很正常的事。

所谓天无二日,各路皇帝没有被打趴下,人们普遍不会认为帝国已经统一。

但秦汉之际大佬们对于要不要称帝还没一致看法,普遍是割据但不称帝。

高祖称帝后,其直接管辖的地区大约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

之后,帝国剿抚并用,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激烈的斗争。

尤其是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地区,由于匈奴的插手,局势变得非常复杂。

帝国在这片区域发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但帝国在战争定性上围绕高祖称帝这一时间节点有明显分野。

称帝前,那是夺取天下的争霸战争,称帝后,就成了应对地方小股叛乱的平叛战争。

这就导致帝国上半场的楚汉战争被记录的很详细,下半场的平叛战争记载简略很多。

将领们打后续平叛战争时,其功绩与能力在观感上大幅下降了。

韩信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主要在于他在黄河以北分战场的功绩和传奇的用兵经历。

给人的感觉是韩信似乎奠定了帝国一半以上的领土。

但实际呢,黄河以北的战斗,韩信也就带众多将领打了上半场。

真正奠定胜局的下半场是刘邦亲自带其他将领打的。

下半场的规模和紧张激烈程度绝不比上半场低。

而下半场之所以打得这么紧张,恰恰源自韩信团队上半场的策略。

韩信团队主导的战斗,主要是在山西中南部和毗邻的河北太行山区。

最重要的河北平原和山西大同地区,都是采用的邀请入伙的方式,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

山东地区其实也被顺利的邀请入伙了。

不过韩信团队一看自己仗打得有点少,偷袭了刚入伙的齐国。

最后才在山东和项羽的一支偏师打了一仗。

也就是说帝国刚建国时在河北和山西大同地区并没有一个强力的征服、消化过程。

所以之后该打的恶仗还是一个不少的接着打。

韩信的功绩会显得那么光芒万丈还和其团队的成功有很大关系。

韩信是帝国直属功臣里唯一的诸侯王,而且韩信团队还有两个极其重要的分团队。

曹参是所有人公认的军功第一,灌婴是汉军骑兵从无到有的创始人。

韩信和曹参、灌婴都是帝国的顶级大佬,他们都有着庞大的团队。

这些大佬的团队当然都会毫不犹豫的宣扬他们的战绩和功劳。

而到了下半场,作战主力团队大多已经封侯,新的功绩不过锦上添花,宣扬的动力大大降低。

当然会有新的团队冒出来,立下新的战功。

但是此时,接收胜利果实的已经变成了同姓诸侯王。

帝国的利益分配秩序正在转变,你的功名逐渐取决于与皇族的亲疏远近,对战功的奖赏和宣扬已经大幅降温。

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帝国一共封了7个诸侯王和103个功臣侯。

诸侯王就不用说了,功侯有记载的平均封户数达到4000多户。

接下来的平叛战争,帝国只加封了40个新的功侯。

而且40个新功侯有记载的平均封户数下降到2000多户。

也就是说在奖赏上,下半场的总封赏大约不到上半场的10%。

所以档案里对下半场功臣们的记载和宣扬,自然就少了很多。

这样的记载一旦被整理出来,读者的观感很容易就被记载得更多更完善的事迹所吸引,会误以为帝国的统一大业就是那么几次战斗就被奠定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很多人会说:莫非你是个刘邦粉,所以在贬低打击我们项羽粉和韩信粉?

首先,扁舟毫无贬低项羽、韩信的意思。

大家看完全篇自然会看到扁舟对于项羽、韩信很多妙到毫颠的精彩之笔的全力发掘,很多只怕都是人们很少注意到的。

没准到时反而会被指责为项羽吹,韩信吹。

其次,这样用粉丝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大约是极其可笑的。

历史是仅属于刘邦、项羽、韩信这几个所谓的大人物的吗?不是!

如果我们看历史,只能困在刘邦、项羽、韩信这些大人物的英雄传奇里出不来。

那我们是捡了芝麻丢西瓜,错过了真正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跳出刘邦、项羽、韩信等等大人物和他们团队的自吹自擂,我们会发现和欣赏到更精彩、更激烈、更刺激的辉煌史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