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天挺:“黄马褂”是什么

 明日大雪飘 2021-10-27
十九号见
一个校书苦工的读书札记。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郑天挺(1889—1981),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受业于黄侃、刘师培等,以治学严谨,精于比证著称,以明清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且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音韵学、历史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著有《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等著作。

*原载《进步日报·史学周刊》第二五期,署名及时。本文文字转引自郑天挺《清史探微》(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图片源自网络,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图片

“黄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种制服,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政权,拿来收买、愚弄、麻醉他的仆从们的一种工具,本来值不得再谈。近来各地方讨论电影《武训传》,许多人提出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简单加以说明。

清朝官吏的制服有礼服(当时称为朝服、补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清会典图》有详细的说明和图样)。行服是行军和旅行的服装,主要的是骑马时候所穿。有“行袍”和“行褂”。行袍同长袍一样,但是大襟右下角比左面和后面剪短一尺,所以又叫“缺襟袍”。行褂穿在袍的外面,长只到股,袖只到肘(《清会典图》卷七十五,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衣短是为了骑马方便,短袖是为了射箭方便,所以又叫“马褂”,满洲话叫“额伦代”(额伦代是短袖马褂,另有长袖马褂叫做“倭拉波”)。有一个时期汉话又称为得胜褂。

在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侍卫”随从着他,保卫着他,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不佩刀)。他们所穿的行褂是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做成,没有花纹和彩绣,所以叫“黄马褂”。(《清会典》卷八十二注,《会典事例》卷一一〇七,《会典图》卷七十五,及同治三年五月庚戌《东华录》。又康熙时,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壬戌条,称“黄马褂”为“黄褶”)。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只能用金黄色,就是深黄色,平民只能用杏黄色,就是发红的黄色)。所以在专指帝王时代是名贵的,黄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一般甘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也是羡慕的。封建统治者就利用了这种心情,拿黄马褂作为赏赐仆从们的奖品,表示承认他们做了亲近侍卫,拿它作工具,收买他们,麻醉他们,愚弄他们,利用他们,使他们长期为统治阶级服务,以便封建统治更加巩固。于是产生所谓“赏穿黄马褂”。


图片

上面所说侍卫等人穿的黄马褂,是由于职任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侍卫或内大臣等,就不能再穿(《会典》八十二)。所以这种的黄马褂叫做“职任褂子”,满洲话称为“秃山”褂子。至于“赏穿黄马褂”就不同了。

“赏穿黄马褂”又有两种。一种是打猎校射时候所给。清代在咸丰以前(1861年以前),每年秋天要到木兰(河北省承德市北四百里,今名围场县)大猎二十天(《清通考》一三九)。称为“行围”。在打猎时候射得鹿的(西清:《黑龙江外纪》),打猎完毕蒙古人在路上献禽的(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六),“全赏给黄马褂”,或其他奖品。这种行围时所得的黄马褂,只有在行围时能穿,平时不能穿(《养吉斋丛录》卷十六)。打猎期间往往要比赛射箭(校射),汉满文武官吏全参加,射中五箭的分别奖赏(汉官只要中三箭),在官阶较高,得赏次数已多的人,可能得到黄马褂,(《清史稿》列传一六九《瑚松额传》,道光九年,1829)这都属于行围褂子。

还有一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用以奖赏有功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时间全可以穿。这是清代统治者进一步的麻醉办法。这种武功褂子,道光以前较少看到(《东华录》,嘉庆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谕,所列赏功的办法全没有提到黄马褂)。应该是咸丰以后才盛行的。清朝统治者收买武人的封建工具,有: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以及封爵、世职等等,而黄马褂则是比较高的一种。我们看《清史稿》的列传,所有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反革命刽子手,几乎很少没得过黄马褂。其中也很少是由较低官阶而得到的(列传卷一八八至二〇六)。因为“黄马褂”要与“侍卫”的其他条件(品级花翎等)结合,不是孤立的奖品,不可能没有具备其他条件而先得到。这正是封建统治者的恶毒手段,一步进一步,一样换一样地延长对臣仆们的愚弄和统治。文官赏穿自乾隆十一年始(《养吉斋丛录》二十二)。

这三种黄马褂后来的功用不同,所以统治者就在形式上稍稍加以区别,职任和行围的褂子是用黑色纽绊,武功的褂子用黄色纽绊(和马褂同样颜色),这一点点区别也是统治者的深意所在。

黄马褂就是这样一件东西。


图片

至于武训有没有得到“黄马褂”呢?我可以确定地说没有。第一,“黄马褂”是给和军事有关人员的;第二,“黄马褂”是给高级官吏的;第三,“黄马褂”是与“花翎”、“品级”配合的;第四,“黄马褂”是最高的奖赏,要记载在史书上的。这几个条件,武训全没具备。就是说,在统治者看来,那时候武训还不够“赏穿黄马褂”的资格。如果当时武训果真得到黄马褂,袁树勋的公文里一定要大书特书,也不会认为是“仅予寻常旌表”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说武训得过“黄马褂”呢?我想这是后来捧武训的人拿近代勋章的眼光看“黄马褂”,以为像武训这样人总应该戴一个勋章,于是找出了“黄马褂”,而忘了在清代统治者对于黄马褂”还另有它一套办法。

清代记载武训的文字,从来没说他得过“黄马褂”,在抗日战争以前关于武训的记载,只说有得过“黄马褂”的传说,还在疑似之间;抗战后许多记载才坐实了武训得过“黄马褂”;到了电影《武训传》,竟加重的描写,说武训得了,穿了,而又扔开了。这是这一个小故事的发展经过。

图片
加入读书群
远闻佳士辄心许
老见异书眼犹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