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清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12月12日),骆秉章因病于四川总督任上逝世,终年74岁。清廷追赠其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忠”。 骆秉章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原广东省花都县人,正好与洪秀全是同县老乡,却分属两个阵营:一个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以推翻满清朝廷为己任;一个是满清朝廷非常信任的一品重臣,以剿灭太平天国为后半生的使命,这在晚清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 骆秉章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无论是年龄还是科考资历方面,都是曾国藩等人的前辈。最终,因为太平天国的战火蔓延至湖南,骆秉章不但直接在长沙指挥调度与同乡敌人洪秀全的战斗,还与曾国藩相识、相交,并最终结成了较为稳固的利益同盟,既稳固了湖南局势,为曾国藩的湘军提供了后方支援,也以非常宏阔的大局观组织了对江西、广西、贵州、四川、云南乃至陕西诸省的军事救援,有力策应了曾国藩的东南战局。 骆秉章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担任湖南巡抚,两年后因防守不力革职留任,清咸丰三年(1853)再次实授湖南巡抚,直至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奉调入川,主政湖南的时间长达十年,刚好贯穿了湘军的创设与兴起过程。也因此,不少湖南士人经他的识拔而崛起,如王錱、左宗棠、刘蓉、刘岳昭、周达武等人,相应地,这些人也协助骆秉章在湖南、四川两省成就了一番政绩。骆秉章由此与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一班湖南人跻身于中兴名臣之列。 当骆秉章在成都去世的时候,南京已经攻克,太平天国基本平定。这位三朝老臣的去世,既惊动了遥远的京城,更引发了成都城大规模的吊唁潮,商人罢市,满城缟素,表达对这位底定西南的总督的深切缅怀。随后,骆秉章的奏稿、自叙年谱陆续刻印刊行,是后世研究其一生事功的重要资料。其中,十八卷本《骆文忠奏议》中,就收录了骆秉章去世后,各界人士敬献的悼文、诗章及挽联,是笔者本次引用的底本。它是光绪四年由骆秉章的儿子天保所刊刻,山阴汪瑔(汪精卫叔父,寄籍广东番禺县)应天保之请作序。 --摘自李超平先生《透析骆秉章的朋僚圈——以〈挽言录〉为视角》 1 四海知名裴晋公,霜鬓论兵,灰心忍事; 千秋不朽赵枢密,身骑箕尾,气作山河。 云贵总督、受业刘岳昭挽 2 文潞国位业相同,仰七省声威,佑我湘江犹再造; 武乡侯经纶未竟,痛三朝元老,如公岭海更何人? 广东巡抚蒋益澧挽 3 为朝廷甄拔群才,允美得人,不减山涛奏疏; 于吾蜀懋宣宏业,长留遗爱,重开丞相祠堂。 贵州巡抚曾璧光挽 4 西蜀为天下财富之区,独能荡扫边尘,使九重宵旴纾忧,治乱安危系元老; 南楚乃我公旧游之地,犹记刬除苛政,俾千载湖湘遗爱,悲歌痛哭吊生祠。 贵州布政使黎培敬挽 5 公之生死系安危,岂特蜀国堪虞、中外未平,恨天不慗遗一老; 我之功名得成就,才到黔疆初仕,恩知难再,此情何止泪千秋。 贵州按察使林肇元挽 6 筮仕历三朝,出则上将入则良相; 享年逾七秩,生为名儒死为列星。 前贵州提督兼署巡抚田兴恕挽 7 宏宰相度、副元老称,十七年敭历封圻,殊勋拟宋室范韩、唐家郭李; 统文武才、树中外望,亿万姓瞻依祠宇,遗爱在大湖南北全蜀西东。 记名提督刘培元挽 8 台馆饫清谈,一生学行惟虚己; 疆圻资硕画,盖世勋名不爱钱。 晚生何绍基挽 9 遗爱在川湖,倡议蚤为天下首; 中兴诸将相,推诚咸识老臣心。 晚生左宗植挽 10 倚畀重三朝,四十年懋建勋猷,长期泽遍苍生,力挽狂澜资硕辅; 暌违刚两载,数千里常承训诲,何遽星回碧落,心伤远道哭灵輀。 贵州学政、世愚侄梁肇煌挽 11 知遇荷先朝,惟公望重纯臣,遽闻将相星沉,表达九重应震悼; 梦魂瞻硕辅,况我谊居犹子,太惜典型日渺,信传千里倍伤怀。 肇煌再挽 12 享寿七十有五便,想七年诞保,东扫滇尘西平彝虏南擒发逆北御秦氛,全蜀奠安资寇莱; 封守三千二百里,看千里讣文,农悲畎畝士辍诵絃工废艺能商空市井,齐声痛哭失羊公。 盐运使司周朝琼挽 13 报国矢丹忱,古称社稷之臣,身有千秋公不愧; 骑箕归碧落,气引星辰而上,目营四海我何依。 四川成都将军崇实挽 14 誉望追范韩,自有千秋真事业; 仁恩周楚蜀,允宜两地荐馨香。 四川布政使司江忠濬挽 15 作西南万里长城,非徙绩比武侯,即今遗爱在民,动地哀声如一辙; 树中外卅年名节,但论升同文子,已仰知人善任,擎天相业足千秋。 署盐茶道事成绵龙茂道钟峻挽 16 寰海论勋名,惟公绩炳三朝,不愧救时良相; 锦江蒙福泽,嗟我缘悭一面,徒怀先辈仪型。 四川学政晚生钟骏声挽 17 如有一个臣,四海方欣司马相; 是谓三不朽,两川又痛卧龙亡。 成都副都统富森保挽 18 张忠定心精力果、赵清献吏畏民怀,伟绩垂锦官,从此湘汉遥闻,遗德齐挥三楚泪; 崔增城内外调和、梁顺德上下镇静,老成钦百粤,不独韬铃知己,感泣应悲一字师。 统带武字营贵州提督周达武挽 19 伟绩树中原,镇沈辽鄂黔衡益以来、屡著勤劳,遽惊碧海骑鲸,金石一编昭史馆; 英灵钟粤峤,迈萧曹房杜范韩而上、独标威望,即看春池洗马,风云千载壮祠堂。 候补同知刘植廷、候补知县王树桐共挽 20 生有自来,论福寿勋名独钟间气; 时方多事,知华夷中外太息同声。 丹棱知县毛隆辅挽 21 五丈痛星沉,想诸葛德徽,万里军民皆下泪; 三千皆缟素,忆汾阳勋泽,廿年部落更怆神。 统带达字营记名提督陈希华挽 22 清节重三朝,二十年倚畀恩隆,韩范谋猷昭楚蜀; 至诚孚万姓,八九日寝疾梦兆,旦夕哭奠遍闾閻。 署四川按察使小门生冯崐挽 23 赤峤毓奇英,初抚湘继帅蜀,谨慎似武侯、和平似潞国、福 泽似汾阳,洎乎望重台垣,高捧丹心撑宇宙; 青编垂伟烈,本纯儒为循吏,襟怀比茂叔、抱负比希文、勋 猷比召伯,值此神归箕舍,长留浩气满乾坤。 统带果毅耀字营升用提督成耀星挽 24 名世不虚生,正朝野系属交殷,那堪冠剑音容、遽归蓬閬; 老成知有国,只精忠弥纶罔问,应共旂常钟鼎、永寿河山。 彰明县知县何庆恩挽 25 以人事君,以仁莅民,以廉洁持身,未尽经纶展燮理; 是决胜将,是救时相,是封疆保障,岂徒寮寀浃恩威。 大邑县知县赵霦挽 26 惟公乃方叔之俦,屡执群醜。 此地自武侯而后,重陨大星。 成都知府孙濂挽 27 全蜀系天下安危,简畀如公,卿月岂徒辉井络? 相国为朝廷柱石,勋名盖世,大星何遽殒岷江。 锦江书院监院刘希向挽 28 备将相全材,蓉城尽瘁,花县降神,数十载勤劳丕著; 撑西南半壁,青史铭功,黎民戴德,百千年闻望常昭。 即用知县刘琪枝挽 29 分野界韶州,驻旌节于濯锦江边,式玉式金,丰度无劳天子问; 大星沉益部,绘冠裳于紫光阁上,如圭如璧,丹青莫状老臣心。 刘仰祖、徐斯康、黄元湘挽 30 扫中原百万流寇,孰与荡平,宣力功臣半由门下,宜乎良相进贤冠极品; 举西南七省封疆,倚为保障,运筹事迹全载司勲,允矣都尉世职袭轻车。 绥宁协副将毛湘庵挽 31 六七年虎帐亲承,最难忘恩荫岷江,不遗贱子; 一千里龙门远隔,忽闻到星沉玉垒,无限酸辛。 松潘协镇联昌挽 32 保三楚于金汤,尽瘁鞠躬,忠荩无遗膺重寄; 奠全川如磐石,深谋大略,恩威并济遍诸军。 总兵衔补用副将许荫堂挽 33 正气塞乾坤,感频年奠定川疆,白叟黄童都泪下; 经纶昭宇宙,念此日扶还井里,青山红树也销魂。 参将蔺朝学、游击黄万胜同挽 34 辞名名愈附,善归九重、功推诸将、福锡群黎,六七载劳思焦心,独挽东南大局; 降生生不虚,节拥三湘、灵钟百粤、泽被两川数千里,家尸户祝,竟推西北长城。 游击林占魁挽 35 计抚绥三湘,数年间筹饷筹兵、真不遗余力,从此东南资保障; 持制节七载,终日里忧国忧民、竟无术长生,即今西北怅安全。 前华阳县知县张尔遴挽 36 帝眷老成人,使节历蜀山楚水,维持大局,勘定全疆,半生尽瘁鞠躬,伟业如公真宰相; 臣留清白望,道范仰威凤祥麟,仪式班联、恩怀士庶,一旦遥传噩耗,衔哀岂我旧门生。 宁远知府钟昌勤挽 37 先帝鉴臣衷,敭历三朝,青节遥追崔正子; 斯民同孺泣,馨香万古,崇祠并峙武乡侯。 晚生沈宝锟挽 38 自成庙鉴公清操,天下已望丰裁,只今将相兼资,由先帝知人,留得老臣匡社稷; 论益州讨贼奇勋,此地复安耕鑿,叹息功名未竟,正中原多故,愿教灵气壮山河。 成都锦江书院掌院童棫挽 39 先皇帝笃念老成,谓公是宣宗特简、以遗子孙,节钺寄岩疆,留得齐贤资幼主; 大丞相久专征伐,幸年来益部蒙庥、复安耕鑿,星辰归上界,忍教魏国弃苍生。 童棫再挽 40 事业满边隅,忧国忘私,文正以还惟此老; 大名垂宇宙,鞠躬尽瘁,武侯而后有斯人。 补用知县胡寿昌挽 41 讨逆奋鹰扬,共推元老壮猷,倚重果膺台阁寄; 储才分鹤俸,咸仰宗臣遗像,感恩长入泮林诗。 锦江书院诸生等挽 42 三十年中外宣勤,此时勒鼎铭钟,黄阁共推贤宰相; 数千里间关趋侍,一旦山颓木坏,绛帷空剩老门生。 受业陈兴钺挽 43 济世经纶,不露才华平巨寇; 迴澜砥柱,高标亮节著清风。 中军副将明耀光挽 44 宫太保沉谋远虑,威德深严,廿载精诚完蜀楚; 老中堂呕血输忠,鞠躬尽瘁,千秋义气壮山河。 昭化县知县唐彝铭挽 45 胸中自有甲兵,论当代诸贤伯仲,汝南公第一; 身后不遗琴鹤,听舆人之颂颉颃,清献世无双。 廖葆恒、吴宝林、廖葆和共挽 46 一统共匡襄,功在寰区,偏安岂必同诸葛; 三朝隆眷顾,任兼将相,纯德应堪媲晋公。 通省团练侍读衔内阁中书刘芳等挽 47 白发不能容,一柱西倾寰宇惨; 苍生安所託,大江东去海天愁。 华阳举人张人瑞挽 48 未了救时心,廿余年宏济艰难,观将相勋名独来独往。 陡撒擎天手,八十载敭历中外,论文章福泽全始全终。 直隶州候补知县阮恩泽、刘敬业同挽 49 督诸军转战而来,平巨寇保边陲,当圣主冲龄,九域正深霖雨望。 尽纯臣匪躬之节,酬特知殚荩画,值中原多故,两州遽痛大星沉。 治下工部郎中叶毓荣挽 50 大局赖维持,岂徒泽沛锦江、勲崇玉垒; 中朝隆倚畀,何遽风凄纶阁、月冷铃辕。 东城局绅等挽 51 公是古名臣,尽瘁一生,早经勘定西陲,盖代奇勋传后世; 我原门下士,受知七载,不料计偕北上,临歧洒泪哭先生。 受业黄湘挽 52 溯名宦于西川,李相筹边、文翁布化、宣公奏议、诸葛功勋,合往哲仪型,同作万家生佛; 论楚庭之耆旧,刚峰谠直、正子贞廉、若水儒修、曲江风度,踵先贤芳躅,允为百粤灵光。 同乡属员等挽 53 丞相真天威哉,右滇黔左秦陇,正须北伐南征,可怜盗寇犹存,鞠躬尽瘁身先死; 中国相司马矣,上朝廷下夷狄,咸恃老成硕望,岂仅川湘再造,户祭家尸德不忘。 彝字营务处张玉文挽 54 总制全川清慎勤,共仰七年善政; 剿平巨寇智仁勇,允推一代完人。 东月城盘查检沈青淦挽 55 从容定变,垂二十年功在国、恩在民,合有星辰光圣世; 精白乃心,孚亿万姓囊无余、家无蓄,惟将谨慎继前贤。 南城局绅等挽 56 一德契天心,忆廿载选将筹边,在鄂渚衡湘,已先储相业; 狂澜思砥柱,溯两川忠谋亮节,合武乡清献,可并想风裁。 补用知县傅翼挽 57 将百万军荡平蜀寇,严毅者其神、镇静者其德; 升三界上降帝廷,慈悲兮为佛、逍遥兮为仙。 成都文生张冯湘曾兆麟周载祥等挽 58 民情大可见,看今日满城缟素、匝野悲哀,不愧讴歌称没世; 廉吏实堪为,卜他年勋勒旗常、名高柱石,奚须琴鹤伴归装。 中江李树瀛挽 59 经济裕胸中,乃山耸渊沉、端倪不露,当李寇戮、石逆擒,万姓毫无惊疑,诚哉智足兵奇、预绸缪乎西蜀; 勋名垂宇内,幸迩安远肃、福曜常昭,胡砥柱失、泰岳摧,群黎同声悲叹,只听称爷呼父、永感戴于全川。 锦里布衣刘守源挽 60 两川兵气赖全销,方欣人见青天、民登化宇; 邻省烽烟犹未熄,孰意星沉玉垒、月冷襜帷。 标下三营副遊都守衙门书职等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