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趣事》之九:吴楚七国联合反叛

 老夏说书 2021-10-27

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发生了以吴楚为首,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国参加的七国之乱。事情的原由,还得从汉文帝时说起。
当初吴国太子入朝朝见,和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下棋。吴太子争棋道,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投过去,误将吴太子打死。文帝派人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刘濞是高帝的哥哥刘仲的儿子,他怨恨说:"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葬?''又派人把尸体送到长安安葬。吴王从此就不守藩臣的礼节,称病不入朝觐见。朝廷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要治罪,盘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慌,开始有反叛的打算。后来吴王又派使者来推托例行的秋请(秋季朝觐)时,文帝问使者,使者回答:''吴王确实没有生病,只是怕皇上杀他,所以称病。请皇上原谅他的过错,重归于好。”于是,文帝赐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说他年老,可以不入京朝觐。吴王见皇上赦免了他的罪过,反叛的图谋也松懈下来。然而,由于吴国产銅和盐,财政充溢,百姓不须交赋税;徭役用钱顶替,都是平价。吴王每年定时慰问贤良,赏赐贫苦百姓;其他郡国来抓捕的逃犯,都被容留下来不肯交出。吴王如此统治了四十年,百姓都愿为他効力。所以、他仍自已为了不起。

景帝即位以后,御史大夫晁错多次上书数列吴王的罪过,请求削减他的封地,说:"先前吴王因为太子被打死,和皇上有隔阂,假称病不上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赐他坐几手杖,恩德至厚。他本该改过自新,却反而益发骄横,就銅山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逃亡的人,阴谋作乱。如今削他的地要反,不削也反。早削早反,祸小;不削迟反,祸大。”皇帝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都不敢反对;只有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坚决反对,由此与晁错产生了隔阂。

楚王刘戊来朝时,晁错乘机上奏说:“刘戊往年为薄太皇太后服丧时,在守丧的棚舍中私奸,请求诛杀他。”皇帝下诏赦免死罪,削楚国东海郡。赵王刘遂有罪,削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卖爵,削六个县。刘戊是高帝弟刘交的孙子,刘遂是高帝子刘友的儿子,刘昂是高帝子刘肥的儿子。

当朝廷大臣们讨论削地的时候,吴王很害怕,想公开反叛。他认为胶西王刘昂勇敢,逞强好胜,喜欢军事,就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应高对胶西王说:“如今皇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侵削诸侯,诛罚良善,日以益甚。俗话说:'吃完了米糠就轮到吃米了。`吴和胶西都是有名的诸侯,一时被察,就不得安宁。吴王有病,二十年不能上朝,担心被怀疑,又无法自白,只得缩着肩膀,小步行走,仍害怕不能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卖爵之事被惩处,还听说诸侯被削减土地,所犯之罪也不至于如此重罚。这恐怕不止削地而已!”胶西王说:“是的,你说怎么办呢?”

应高说:"吴王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虑,就应该互相帮助,愿趁此机会,顺应天理,抛弃身躯,为天下除患,大王意下如何?”胶西王吃惊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做?现在皇上尽管追究得很急,但我本来就没有死罪呀,怎么能不拥戴皇上呢?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害诸侯,蔽聪塞明,众臣怨恨,诸侯都有反叛之意,人世间的事已经走到尽头。现在慧星出现,蝗灾四起,天意昭然,这是万世难逢的机会。吴王以诛杀晁错为由,追随大王的車后,驰骋天下,所向披靡,所指攻克,谁敢不服!只要大王有幸许诺一句话,吴王就率领楚王进军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距汉军,打扫房舍,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幸而光临,则天下就可以吞并,由两王分割,不是很好吗!”胶西王动了心,说:“很好。”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担心靠不住,又亲自到胶西和胶西王当面订立盟約。

胶西的大臣进谏说:“诸侯的土地不及大汉的十分之二,因为叛逆而惊扰太后,不是办法。如今侍奉一个皇帝,已经不容易了;假使事成,两王分争,灾祸就来了。”胶西王不听,发使者约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国。这五国都答应了。(齐王刘将庐,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和胶西王刘昂都是刘肥的儿子。刘肥死后,文帝将齐国土地分成六份封给他们)。赵王刘遂,楚王刘戊因削地事,也与吴王通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