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莓花期最易高发的病害该怎么防治?

 深海之星ccpsl0 2021-10-27
很多地方的草莓已经开始进入了花期,大家都知道灰霉病是设施草莓生产的一种常见病害。草莓发生灰霉病后,一般减产20%~30% ,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尤其是在草莓花期是一个高发期,那么如何进行恰当的防治呢?一起开看看吧!

发病症状

图片
灰霉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在草莓花期是一个高发期。种植过密,偏施氮肥该病发生较重,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为害花及茎。叶片染病后,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为浅褐色,稍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边缘逐渐变为黄色,以后叶片干枯,表面产生灰色霉层。

花器发病症状

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病斑。

图片

果实发病症状

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图片

图片

叶片发病症状

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部分病斑具有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

图片

图片

叶柄发病症状

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

图片

发生规律

图片
传播途径
① 气流传播。 田间湿度较大时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随着风力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上,形成侵染循环。

② 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地表残存病残体上和土壤中附着的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迸溅及灌溉水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进行侵染,病害传播蔓延。

③ 田间农事操作。 田间种植密度较大时,整枝、打杈等田间农事操作容易对草莓植株造成损伤,增加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同时操作人员的走动能够促使带菌残花的脱落,加速病害的传播。

田间发生规律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 ℃,相对湿度80% 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 的时间超过8 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

如遇倒春寒、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 以上,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同时田间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也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另外需注意:喷施“920”客观上也促进了灰霉病的发展,调查发现喷施“920”后,花梗较直立。萼片紧包果。花瓣难脱落 ,十分有利于灰霉病的侵染为害。

综合防治

图片

预防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培育无病壮苗。 
 深沟高垄,膜下暗灌
 调节温室环境条件。 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草莓灰霉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

药剂防治
1、用阿米西达、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集中喷药预防。 
2、在土壤翻耕施基肥的同时,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拌入肥料中撒施。翻耕后曝晒数天或直接覆膜曝晒,以杀灭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压低初始菌源。
3、花期是灰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可采用25%阿米西达3000倍喷施或者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 
4病害出现后为减少对花果的药害,喷药和烟剂交替使用,尽量少喷雾多用速克灵烟剂。

5喷药时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进行,喷药时要畦面、沟底、棚膜全喷到,喷完后通风1小时以上再闭棚,以降低棚内湿度

▌来源:种草莓 内容仅作参考。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