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之六十一:诸葛亮上出师表

 老夏说书 2021-10-27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 227 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队北上入驻汉中,留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相府处理政务。临出发时,给后主刘禅上疏说:''先帝创业未过一半而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卫的大臣在内不懈工作,忠志的将士在外忘死战斗,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答于陛下啊!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以光大先帝的遗德,弘扬志士的勇气;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当,以阻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皇宫、相府,是一个整体。奖罚升黜,不宜有差别。若有作奸犯科,或有忠直良善的人,都宜交付有关部门议定刑罚或奖赏,以表明陛下公平英明;不宜私心偏袒,使宫内外执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之臣,志向忠诚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遗留给陛下。臣认为宫中之事,不论大小,都先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遗漏,得到更多好处。将军向宠,性情平和公正,通晓军事,从前曾经试用,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众人推举他为禁军中部督。臣认为军营之事,都向他咨询,必能使军队和睦,人人都能各尽所能。"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衰落。先帝在世时,每与臣讨论此事,没有不叹息、痛恨桓帝、灵帝的。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全都是端正善良,能以死守节之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平民,耕种于南阳,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求闻名于诸侯。先帝不因为臣卑贱,屈尊俯就,三次光顾茅庐,向臣咨询当世大事。臣由此感激,答应随先帝驰驱。后遭遇挫折,受任在败军之时,奉命于危难之间,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所以在临终之时寄托给臣国家大事。"

自从接受先帝遗命以来,臣昼夜忧虑叹息,唯恐辜负重托,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河),深入不毛之地。今南方已经平定,军力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士,统率三军,北定中原,竭尽全力,扫除曹贼,复兴汉室,重返旧都,这是臣报答先帝而效忠陛下的职责啊!至于斟酌行政的得失,进纳忠言,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贼复兴的重任托付给臣,完不成就治臣的罪,以告慰先帝的英灵;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学习治国,征询访问妥善的办法,考察采纳良好的建议,认真遵循先帝的遗诏,臣就不胜受恩感激了。现在就要远离陛下,临表泪流不止,不知说了些什么。” 
于是,诸葛亮就率军出发,驻屯沔水北岸阳平关石马城(故址在今汉中市宁强县西北)。 

魏明帝曹叡听说诸葛亮在汉中,想发大军攻击他,征求散骑常侍孙资的意见。孙资说:"从前武皇帝征南郑(今汉中市),取张鲁,阳平战斗中身临险境,随后才取胜,又亲自救出夏侯渊的军队。他多次说:'南郑简直是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石穴。'说的是那里地形险恶。又武皇帝善于用兵,认识到蜀贼栖息在山岩之上,吴虏流窜于江湖之中,故暂时避开,不逼令将士硬拼,不争一朝之气忿,这个就是所说的'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今若进军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而且估计,调用精兵以及转运物资、镇守南方四州防御吴贼,一共要用十五、六万人。这样就必须征发更多兵役,调集大量物资,引起天下骚动,这的确需要陛下深入考虑。防守和进攻相比,仅需三分之一的力量。就我国现有兵力,分别命大将据守险要,威力就足以震慑强敌,镇静疆场;让将士养精蓄锐,百姓也无劳役之苦。数年之间,中原日愈强盛,吴、蜀二贼,自然疲惫。''明帝就停止了发兵的计划。六月,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两州军事,率所部坐镇宛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