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5条智慧精髓,教会你为人处世之道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10-27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时期的司马光编写的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协助编辑的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资治通鉴》的讨论编次,出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全文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文章主要以时间为大纲,发生的事件为目录,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经济、文化方面描述简单,

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北宋时期,我国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司马光“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经历了19年,终于成功编纂了《资治通鉴》。

他的封建专制视角中,也带有民本史观的先进性。赤子之心,可昭日月。

《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

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

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

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

康熙皇帝的文韬武略自不必说,一生读了大量史书,骑射也十分出色,

他一生好读书也见载于史册,并不亚于一般闲坐小窗读经史的书生。

康熙尤其喜欢读《通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107则。

经此精读,他读出心得,决定将《资治通鉴纲目》翻成满文,让满族王公大臣们也学习学习。

《资治通鉴》:5条智慧精髓,教会你为人处世之道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很多小事情上努力,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德行也能从中显耀出来。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明辨是非;只听单方面的一件,容易造成误解。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夸夸其谈,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以上这六点,是所有人都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才是难的;能说好话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被人牵制;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

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心术不正,那么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很多人认为,资治通鉴就是一部讲历史的书,不用刻意去读,

但其实,这部书中的智慧,就从古延传到现在的,它其中的道理,对我们也是警示作用。

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

《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

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

这部经典史书,对现今我们的生活处事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所以,这真的是一本值得大家认真品读的历史书。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