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思维视角7:单身男女,谁的未来更幸福?

 新用户49272060 2021-10-27

作者∣袁劲松 思维导师

整合不是1+1=2,而是1+1>2,或者1+1<2。

——辩证思维10级之《整合》

文章图片1

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或者晚婚。

2020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单身率约为31%,但在18-29岁人群中,单身比例竟高达51%。有人说,瑞典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单身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该比例更是达到了60%之多,在那里单身公寓随处可见。

在日本,50岁之前未结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近年来韩国也有反超日本之势,20-29岁和30-39岁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赶超日本。

据民政部数据,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占总人口约六分之一,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人。

文章图片2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结婚率逐年下降,离婚率却在不断攀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年轻人结婚率创17年以来新低,离婚率呈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中国离婚登记为373.3万对,结婚登记为813.1万,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之后,再次跌破900万大关,仅为最高峰2003年的60%。

社会调查统计,六成以上的女性觉得“婚姻不是必选项”,四成以上的女性“担心因结婚而降低生活质量”。其实,婚姻到底是坟墓还是归宿,千人有千解。但有一点是确认无疑的,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本能,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或离婚,步入单身生活状态,显然他们觉得这种生活状态更幸福,更适合自己。

文章图片3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但如何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却是一道复杂难题。在过去,传统的观念是,个人成年后,必须结婚生子才算幸福圆满,但今天人们逐渐觉醒发现婚姻和孩子并非生活的必须品,不婚的幸福指数似乎更高,很多时候父母家人的催婚,社会舆论的诱导,不过是一种习惯性洗脑,代代相传的道德绑架。于是,越来越多有勇气的人们,开始选择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的流言蜚语。

《奇葩说》有一道关于“恐婚”的辩题,正反双方对此展开激烈的辩论,但我却对结尾李诞的发言印象深刻,李诞说:“我觉得害怕结婚不是病,一个社会非要让人结婚才是病。”

文章图片4

人,一定要结婚吗?

这个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是倘若站在否定上,似乎就要与全世界为敌。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天这个后喻世代,老人的权威性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的社会经验更丰富,思维视野更开阔,他们比老人更“见多识广”,对人生的选择也有更大的自信心和选择权。

比如,许多老人会说,如果不结婚生子,等你老了谁来照顾你啊?其实,看看现实就知道“养儿防老”模式早已过时,如今的老人遭遇的是“养老防儿”的窘境,无论是子女不孝啃老,还是子女远离孤老,农业时代那些老套的婚姻家庭生活经验已经无法适应今天快节奏,社会化的都市生活场景。

文章图片5

当然,在这里笔者也不是认为结婚不好,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即有些人适合婚姻生活,有些人适合单身生活,不能用婚姻美满来否定单身幸福,正如婚姻有好与坏,单身也有幸与不幸。古人云:此之甘露,彼之砒霜。每个人的喜好见解不一样,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对自己来说很美好、适宜的事物,对别人也许就是致命的伤害了。

传说,上帝把一个灵魂放在手上,然后一分为二,放在两个不同的身体里,所以人们要用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所缺的那一半灵魂,二者合一,方得幸福圆满。

这个传说,也许是关于婚姻最浪漫的文艺阐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映射,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孤独的人虽然不可耻,但一定会寂寞。所以无论主动选择独身生活,还是被动步入剩男剩女的行列,假如一个人终将孤老一生,那么如何以残缺不全的灵魂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将是每个单身男女的必修课。

面对既成事实,日益壮大的单身族群,社会舆论再去讨论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应该结婚生子?我认为这是多余“废话道理”。那些想结婚却结不了的剩男剩女要么是缺钱,要么是好色,求之不得,如之奈何?!而那些不想结婚的独身者,自然已经把婚姻的利害得失都想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也非他人的言语可以打动。

文章图片6

社会舆论真正应当做的“正事”是帮助那些单身男女更好地获得幸福,毕竟这也是一条人生“新路”,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年轻人少不了要盲目冲动踩许多暗坑陷阱,才会伤痕累累走完一生。(注:婚姻带来的伤痕也不少,但社会上关于如何幸福的借鉴经验更多。)

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幸福圆满视为灵魂二合一的整合,那么注定孤独一生的人们,首先就需要确认自己另一半的“替代品”是什么?比如是更多的金钱、更大的事业,还是有缘的朋友、广泛的兴趣。总之,只有找到了这个“替代品”,自己的心才会安定下来,不那么焦躁烦闷,也不会空虚无聊,剩下的时光只需日日修行,天天精进,自然会自得其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相对于婚姻是两个人,甚至是两个家族的磨合,我认为单身男女们对另一半“替代品”的磨合会更容易,更可控一些。这就像上学的时候,你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刻苦努力就可以成功,但进入社会后你必须还要兼顾他人,协调各类关系才能成功,用网络上的段子来形容就是: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现如今离婚率之所以越来越高,显然是“猪队友”太多,被人抛弃了。当然成为猪队友有些是另一半的原因,有些则是自己的原因。而且最容易产生的矛盾往往是,人们多喜欢指责他人的不完美,而看不见自己的残缺不全。

文章图片7

如果仅仅从生理天性的角度来看,似乎单身女的幸福指数会较低一些,因为女性的成熟期较早,容易衰老,而且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感更强,常常缺乏独自的安全感。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女性每天平均要说2万个单词,而男性平均仅有7000个单词。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家庭生活中妻子比丈夫更爱唠叨。假如失去家庭这个环境,单身女性也就等于失去了一个被强制的“听众”,所以她们的孤独感会来得迅猛强烈,更容易陷入寂寞空虚的负面心理困境。

不过,也正是因为先天的“弱”,所以在现实中单身女性对另一半“替代品”的整合需求会觉醒的比较早,而且愿意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投资。在现实中,放眼望去,健身馆、读书会、绘画班、书法社、手工坊、观影团、英语角、灵修圈、广场舞等各类兴趣活动中,女性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老年大学七万多所,在校人员总共有1088.2万人,其中女性学员约占比例为71%。这组数据,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相较男性对自己业余生活更加重视,愿意敞开心灵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热情更高。

文章图片8

反观男性群体,除了在钓鱼和打游戏领域占比远高于女性,在其他兴趣活动中罕见身影。笔者有一段时间参加了本地多个兴趣沙龙活动,结果发现活动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好奇之下便做了一次社会调查,据组织者们声称,在以往历次活动中也是女性居多,而且会员也比较稳定,即便是特别为男性组织专场活动,愿意主动报名参加活动的男性也不多,组织们也不清楚这背后的原意是什么。

在我看来,相比于女性思维的开放感性,男性思维更多呈现内敛理性,这种脑型虽然有助于在某一领域深钻,快速达到专业水平。但也使得他们对外界的时尚变化不是那么敏感,对许多事情往往兴趣缺缺,思维单线“一根筋”,虽然这让男性对孤独的忍耐力更强,但也心灵更加自闭自我,缺乏成长性和变化性,就单身幸福指数而言要比女性更低。

对于单身生活,许多年轻人认为:一时单身爽一时,一生单身爽一生。但实际上,爽一时容易,爽一生难,因为就像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样,度过了初期的新鲜感,无论多么有趣的事情人们都会陷入麻木乏味感之中,这时候就需要去整合“新元素”以填补灵魂空缺的另一半,以丰富活跃自己的生活,否则孤独寂寞、单调重复的日子会逐渐消磨耗尽一个人的生命活力。所以,唯有那些懂得整合,善于整合,经常让心灵世界1+1>2的人们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切记:一个人活着的真正特征,不是生理的不死,而是心灵的成长……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