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影:论票房表象,兼谈演员号召力

 唐泪 2021-10-27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票房是一个最多争论又充满偏颇的话题。

比如猫眼票房榜的百亿电影人。

与所谓历史累积票房。

通常都是只要挂名露脸,就把全部票房计入演员成绩。

然后沾沾自喜于数字。

其实毫无意义。

当然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权当娱乐。

也未尝不可。

#

本文试图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谈谈票房这一表象。

及其与票房相关的演员号召力问题。

#

首先要明白。

一部电影的票房究竟怎么来的?

它大致上与四个因素有关,分别是题材类型、娱乐指数、投资与发行与成片质量。

甚至还包括观影风向,以及档期的竞争烈度。

所以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无视题材宣发的导演、演员阵容。

因为有太多因素左右了票房的表现。

我们以港片为例展开。

首当其冲的是题材问题。

上个世纪的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从李小龙到许冠文,再到成龙、周润发以及周星驰的崛起,是港片迷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后三者,被称作双周一成,雄霸香港影坛近二十年。

但回过头来,他们的电影类型化尤其突出,刚好分属动作、喜剧和黑帮三大类。

这并不是偶然。

盖因这三类题材的娱乐指数极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这五个人都是开创先河的人物,李小龙的功夫、许冠文的小人物时代、成龙的时装动作、周润发的黑帮警匪,以及周星驰的无厘头,加之作品的编、导、演俱佳,遂成就盛况。

再看两千年代之后的年度冠军影片,计有喜剧7部、动作6部、警匪5部,三级及爱情片各1部。

票房比较出挑的电影分别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功夫》和《长江七号》,梁朝伟的《无间道》,郭富城的《寒战Ⅱ》和甄子丹的《叶问3》,均为五千万级以上的票房成绩,而这六部亦全数在港产片历史排行总榜前十。

若放大到年度前十,商业娱乐类型的动作、喜剧和警匪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如果打个比方。

就像体育和语文、数学课程比较,通常体育课更受欢迎。

或者是八卦新闻和正经新闻的区别。

也就像“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前者数千人应和,后者仅寥寥数十人跟唱。

所以片单里偏娱乐属性作品多的演员,其票房表现必然更加亮眼。

真正的文艺向类型,除非具备话题性并引起了跟风观影,否则票房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很理想。

再论娱乐指数问题。

这个问题对电影而言相当重要,简言之就是好看。

它需要由导演负责,演员较为被动。

港片在这块要胜过内陆影片,其叙事节奏明快、动作场面火爆,观影体验非常好。

所以尽管电影市场呈现一种区域性的此消彼长,却仍有港片的一席之地。

但香港电影在头部票房区域无建树。

比如2012年,香港警匪电影《寒战》刷新港片内陆票房纪录到2.54亿,《泰囧》却冲高到12.67亿;2018年《无双》首次将票房纪录拔升到十亿以上,却仅排名年度第十三位,合拍及内陆影片把持了年度票房榜前四,连好莱坞都暗淡无光。

如果拿票房排行榜来印证。

不管内陆还是香港历史票房榜,除了少数例外,占据前列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娱乐指数偏高的类型,也就是不管是什么题材,你不能否认电影好看。

比如内陆票房头部的《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的地球》,香港历史票房前三的《寒战Ⅱ》、《功夫》和《少林足球》,包括其他票房可观的影片,不保证符合每个观众的喜好,但总体上来说一定是能让大多数观众体验到观影愉悦的作品。

而娱乐指数不低的港片,为何冲不到内陆票房榜头部?

这就与投资发行有关。

影片要想有良好的票房表现,足够的排片保证非常必要。

强势的发行,能够保证预售数字的好看和排片空间的充足。

甚至能做到各大网络平台锁分控评,所以很多以评分高低为观影依据的观众会踩雷。

而大多数观众其实是缺乏电影评判能力的,所以即便踩雷,但看着不低的评分数字,也会捏着鼻子说还行。

这里还不用谈票房注水的问题。

港片在内陆电影市场的发行相对偏弱,比如2018年的国庆档的《无双》,首日排片18%,居同档期第三,随后逆袭日冠,但排片一直被压制,直到假期结束才以微弱优势上升到第一位。

又譬如今年春节饶晓志的《人潮汹涌》,如果按照惯例,这部电影最终票房会在一亿以内打住,但经过几轮的求排片以及舆论扩散,再加上同档冠军种子的口碑崩塌,影片逆袭拿了超过七亿的票房。

当然这个案例并不一定是正向的。

谁都认为自家孩子不差,那是不是任何一部电影排片不理想都得来这么一遭?

如果这么搞下去,影院就完全被舆论绑架,从而导致更多的烂片出现。

综合言之,高票房电影的背后,通常都有强势的投资发行方。

在题材、娱乐指数以及投资发行之后,才谈得上影片质量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到编剧、投资、导演、演员以及后期制作环节,也是理论上电影最核心的东西。

说理论上,是因为质量并不能决定票房,也就是说两者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

有很多电影票房不错,但质量其实非常一般,无非也就满足了题材的大众和娱乐指数的偏高,甚至可以被视作烂片。比如近十年有两部烂片指数特别高的电影,分别是《天机·富春山居图》和《澳门风云3》,但其票房表现并不差,前者超过3亿,后者达到11亿。

所以对票房而言,影片质量因素理论上最关键,但现实考虑下则要被排到最末。

而对质量来说,导演和演员的水准就非常重要了。

最理想的组合,当然是好本子、好导演和好演员三者合一。

这其中任一环节弱化,都会导致质量的下滑甚至仅仅在及格线游走。

综合上述几个因素。

就应该大致能够明白票房表象底下是什么了。

对那些有追求的导演和演员而言,应该是首选质量,其次票房。

毕竟一时的热闹和虚名,其实不堪一击,观众并不傻,孰好孰坏,还是能分清的。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比如近十年表现最优秀的港片是《无双》。

没有第二部港片可以比肩。

讨论票房高低的时候,也可以先拿上述四要素比对,再结合档期竞争情况分析。

对所谓号召力问题,其实就一目了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