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民国八位获“国葬”的湖南人:蔡锷公认是第一人,看看还有谁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长沙岳麓山上的蔡锷墓

本文由乡土天下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陈胜乔  编辑:文翟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重要功勋人物举行的葬礼,代表国家对逝者的崇敬。1916年12月18日,中华民国国会颁布第一部《国葬法》。次年4月12日,当时的北洋政府为著名军事领袖、爱国将领蔡锷举行国葬。因此,蔡锷被后世公认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笔者粗略盘点,整个民国包括蔡锷在内至少有八位湖南人获国葬殊荣,严格来说,蔡锷是《国葬法》颁布后国葬第一人,但此前,已有一位湖南人也获得国葬。下面,我按他们去世的先后顺序一 一给大家介绍。
民国湖南国葬第一人:童健吾
童健吾(1884-1911)
对童健吾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很陌生。网上有关他的资料很少,连一张照片也找不到,要不是长沙岳麓山上有他的墓,旁边的墓志中清清楚楚写着“国葬”二字,真难相信他是民国湖南人中第一位获国葬的人。
依据有限资料得知,童健吾生于1884年,名杰,湖南岳阳人。清末岳阳速成师范学堂毕业,在岳阳城乡小学堂教课。1908年加入同盟会。为筹集革命经费,将家产变卖,让众人大惑不解,称他为“健疯子”。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长沙拥护焦达峰、陈作新起义,同年长沙兵变后被误杀,时年仅27岁。1913年孙中山、黎元洪为其昭雪,将遗体迁往岳麓山举行国葬,并亲撰挽联。

民国湖南国葬第二人:蔡锷

蔡锷(1882-1916)

对蔡锷,大家都很熟悉,知道他原名艮寅,字松坡,是近代著名军事领袖、爱国将领。蔡锷1882年出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13岁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师从梁启超、谭嗣同。17岁赴日本留学,先学经商,后转学军事技术。

蔡锷一生虽只有短短34年,却做了两件对国家和民族极有功的大事: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二是1915年在云南领导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蔡锷任云南都督府都督;在反袁护国战争中,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后任四川省督军兼省长。

蔡锷灵柩从日本运回上海时的照片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在日本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当年年底,蔡锷的灵柩从日本运回上海,前去迎接的社会各界人士挤满了码头。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湖南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追认他为陆军上将,蔡锷因此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社会各界自发给蔡锷送葬,万人空巷

蔡锷的葬礼称得上空前绝后。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唐继尧等纷纷撰写挽联纪念,尽管当天下雨,但社会各界自发给他送葬,现场人山人海。

笔者以为,蔡锷将军之所以被人们深深追悼、怀念,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更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在云南领导新军起义、发动反袁护国战争,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目的:结束帝制,维护共和,他的名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而一旦革命目的达到,决定急流勇退,不贪权势,这是他超越同时代人的伟大之处。

民国湖南国葬第三人:黄兴

黄兴(1874-1916)

黄兴是继蔡锷之后,民国第三位获国葬殊荣的湖南人。

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生于1874年,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辛亥革命前,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民国湖南国葬第四人:林修梅

林修梅(1880-1921)

林修梅,名祖坤,字浴凡,1880年出生于湖南省安福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城北约十公里的凉水井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03年考入长沙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190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长期进行反对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历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代理零陵镇守使、湘军第二纵队中将司令、湘西靖国军总司令、广州军政府顾问、国民议会参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等职。

1921年10月,林修梅因牙病被庸医误诊,病逝于广州,享年42岁。1921年北洋政府为他举行国葬,1928年迁墓穴至岳麓山。

林修梅不为大众熟识,但他有一个堂弟林伯渠是“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林伯渠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民国湖南国葬第五人:李仲麟

李仲麟(1886-1919)

李仲麟,字契隽,1886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1912年赴日本留学,研习政治,1913年回国后任湘军总司令部副官长。1915年12月,蔡锷发动护国运动,次年2月,程潜出任湖南招抚使,李仲麟任招抚使署总务处长,后任护国军湖南人民讨袁大会副主席,在靖县(今怀化靖州)推举程潜为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随后,李仲麟随程潜占领长沙,将汤芗铭赶出了湖南。

1919年初,程潜与谭延闿、赵恒惕争权落败,被迫出走广东,作为程潜的老部下,李仲麟留驻长沙。同年7月7日,中华民国广东军政府授予李仲麟陆军少将军衔。1920年6月,谭延闿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他将全省划为十二区,李仲麟任第六区司令。11月,谭延闿辞职,赵恒惕继任,当年12月,李仲麟回乡祭祖,返回长沙城被赵恒惕派人枪杀。

李仲麟被杀后,时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程潜报请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1928年5月,李仲麟国葬于长沙岳麓山穿石坡。

民国湖南国葬第六人: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

谭延闿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字组庵,别号无畏,斋号切斋,生于1880年,湖南茶陵人。

很多人知道谭延闿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其实,他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是政治家、美食家,做过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组庵湘菜创始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相比前面三位湖南人,谭延闿的出身很好,是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钟麟是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谭延闿幼承家学,12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入翰林,授编修。慈禧晚年推行“新政”,他是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谭延闿积极支持革命党,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后被咨议局推举为湖南省都督。在反袁护国战争中,积极倒袁,任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后来投奔孙中山,成为国民党政府核心人物,历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葬于紫金山中山陵旁。

民国湖南国葬第七人:熊希龄

熊希龄(1870-1937)

对熊希龄这个名字,湘西以外的人不太熟悉。其实熊希龄是民国重要人物,因为他曾担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

熊希龄生于1870年,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湘西凤凰人。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武昌起义后因拥护袁世凯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民国2年(1913年)7月,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和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民国3年(1914年)2月6日,因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被迫辞职。

晚年的熊希龄积极从事实事和慈善业。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起,他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2月24日晚,熊希龄在旅馆突发脑溢血;12月25日晨6时,因抢救无效在九龙医院去世,享年68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民国湖南国葬第八人:覃振

覃振(1884-1947)

覃振,原名道让,字理鸣,生于1884年,湖南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

覃振是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 。早年就读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大元帅府参议、湖南巡阅使,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司法院副院长等职。

覃振与毛主席私交甚笃,两人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就认识。抗战爆发后,覃振极力主张国共合作抗日,并致信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拥护中共的主张。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飞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覃振抱病亲赴机场迎候。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两次登门拜访覃振, 覃振两次设家宴款待毛主席。

1947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写在后面的话

要说明的是,以上八位湖南人是有明确记载属于国葬的人,而实际上,整个民国、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湖南出了很多被视为“民国元勋”的人,其中如蒋翊武、焦达峰、刘建藩等人去世后,其墓葬规格也很高,相当于国葬。如果大家还发现有其他湖南人获得国葬,欢迎留言补正。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语言描写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创作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点赞、留言并转发。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媒体记者、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历史文化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大邵阳历史文化尽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