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生气!莫生气:遇事不与人争辩,牢牢记住鲁迅这句话

 个人图书馆CCT 2021-10-28
莫生气!莫生气:遇事不与人争辩,牢牢记住鲁迅这句话
莫生气!莫生气:遇事不与人争辩,牢牢记住鲁迅这句话

编辑 | Seven

小时候,家里总挂着一副字: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父亲总在闲来无事时,让我背诵一遍。

那时的我根本读不懂当中的道理,只觉得好玩儿,读起来朗朗上口。

现在看来,这副字真是句句箴言。

那时的爸爸也只是一个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家里挂这幅字也是为了规劝自己。

莫生气!莫生气:遇事不与人争辩,牢牢记住鲁迅这句话

等我长大,出来行走江湖后,发现城市里的人讲究优雅得体,方方面面注意个人素质。

于是,很难在生活里见到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状况。

人人戴着一张面具,客气礼貌。

那些吐槽都放在深夜里,倾泻在某个无人知道的小号上。

自娱自乐,圈地自萌,仿佛打开了平行时空里的第二个世界。

对于那些有着强烈记录和表达需求的人,网络是最佳疗愈法。

它好在既可以让别人看见你的观点,又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像个黑客一样,酷。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被网络治愈的。

但彼此熟悉的朋友,很少会问对方的社交平台ID是多少,自觉保留边界感,除非朋友愿意主动说。

基于网络可以隐藏身份这一便利性。

上网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对网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涌入网络的人数量倍增,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这是肉眼可见到的结果。

我常常想:那些在网络上任意攻击别人的人,现实中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生活得好吗?他们平时也这样说话吗?

有人对我说:会关注你的人,要么是关心你的人,要么就是讨厌你的人。

讨厌你的人关注你,一方面是为满足自身窥探欲,一方面是为了从你的动态中找到蛛丝马迹用来反驳你。

今年,网络环境开始整改。

对于恶意造谣、人身攻击,都有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可是,伤害是不可逆的。

遭遇过网络暴力的人不敢轻易发言,也杜绝在网上暴露个人生活。

名人在社交账号分享有趣的日常,似乎是10年前的事了,他们的社交平台变得跟现实生活一样,不得不戴上一张端庄的面具。

最糟糕的是在网络上经受的伤害会蔓延到实际生活里,轻则影响心情,重则导致名誉被毁,社会性死亡。

作为默默无闻的普通网民,你被陌生人攻击过吗?

因为一条评论,私信被轰炸。

更新一条无心的感慨,触碰到某人的敏感点,而被有心解读。

普法人罗翔老师说:不要与喷子争论,知识越贫乏就越自信,也越不讲逻辑。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没有听过与此对立的观点。网络喷子为什么不讲逻辑?因为他们是在吵架,并不是在辩论。吵架需要什么逻辑?

深以为然。

话不投机半句多,认知水平不在同一层次,就如同对牛弹琴。

被这种负能量消耗过的人,都学会了躲避。

身边的几个朋友,都表示自己已经不在网上发言了,但他们仍然会在现实中与你认真探讨某个具体问题、现象。

遇到胡搅蛮缠的人,不要搭理就好了。

如果在网上无法遇到包容的灵魂,不如把时间花在与朋友面对面的实体交流当中。

在心里默念那句人生格言: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很酷的话: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共勉。

愿你一切顺利,情绪稳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