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6岁,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穿衣风格,总结成8个字:返璞归真,自在当下。2015年5月,我创办了第1整理术YiOrganizer。当时,它只是我读复旦大学新闻系在职研究生一个论文的题目。我正在写我的毕业论文,聊聊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转型之路。我想做一个实验,看看这条路能否走通。2015年8月,我从工作了7年的《外滩画报》辞职,去到上海万科教育新业务部门担任品牌负责人。那年我正好30岁。因为从来没在朝九晚六的企业工作过,我对职场白领的穿衣规则十分陌生(记者时期穿衣自由,完全属于随心所欲地穿),所以请了形象造型顾问和我一起去逛小店,买衣服。我记得2015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飞到北京,参加《断舍离》中国首场读者见面会。他们邀请来日本作者山下英子做分享,并邀请我担任见面会主持人。我也是穿着形象顾问为我打造的服装而去。时间一长我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穿衣自信,完全建立在造型顾问的审美之上。一旦离了她,我就慌了神。自己完全不会搭。我发现自己好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时刻需要形象顾问帮我键入程序。我非常羡慕会穿衣服的人。比如山下英子。采访时,我仔细研究她的豹纹外套是DVF的,搭配一只深黄Coach手提包,还有一只丁香紫Longchamp饺子包,配色大胆且惊艳。2015年8月形象顾问Lynn老师帮我搭配的职场造型。2015年10月我第一次在线下遇见可爱的第1整理术读者。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留言告诉我哦。
2016年 随心而动 2016年8月,我从上海万科辞职。开始了正式创业之路。辞职后不久,我去了一次日本东京,考察了一些整理大师和极简生活的践行者,通过与他们交流补充能量。与此同时,我还去到日本东京附近的镰仓和日光旅行。那时候,正值我和近藤麻理惠心动整理法的蜜月期。我把“是否让我感觉心动“当作购衣的唯一信条,买了些衣服,几乎全部来自快时尚,比如H&M,ZARA,优衣库。回看这些照片,我依然可以清晰记得当时在镰仓、日光旅行时的快乐。我发现,穿衣服和心情,关系不是很大。当时,我完全属于”乱穿衣服的人”,但正因为离开了原本的高压环境,心情舒服了,自然而然,衣服问题并没有非常困扰我。当时并不认知赵筱筠老师。我没有意识到背后隐藏着一个穿衣灾难:我心动的,别人不一定为我心动。比如,当时我已31岁了,穿着膝盖以上的裙装不太适合,我却不自知。怎么心动,怎么来。 2016年10月在东京旅行的我,很放松,很放空,但不清晰“穿地好看”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2018年 爱上简单简洁的衣服 我和远在法国的风格设计师赵筱筠一起合作《21天胶囊衣橱训练营》。赵筱筠老师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因为她将穿衣技巧讲得出神入化,而是她关于穿衣哲思的部分。她把“穿衣”和“快乐”联系到一起。这个概念让我感觉很新鲜。“穿衣服应该是不长不短的人生里,一件原本是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如何快乐穿衣服,是需要学习的。衣橱和你的人生愿景,一样需要规划,需要作出精准预算。”我被这三句话打动了。经过一年学习,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我开始不爱逛MUJI和优衣库了。2018年我又去了一次日本东京。我15天的旅程,我只去了一次优衣库。当时花了一小时逛遍上下好几层楼,一件衣服都没买。2年前,我在东京时可是逢优衣库必逛,买得不亦乐乎呢。2018年6月我在东京。当时刚和第1整理术YiOrganizer居住在东京的读者Linlinxing逛完GINZA SIX里的茑屋书店,走出商场斜对面即是优衣库旗舰店。他帮我拍下这张照片。从St James的蓝白海军条纹衫开始,我爱上了穿简单的衣服。有了“身体喜欢”这个大原则,我开始慢慢找到适合的风格。我开始琢磨自己搭配衣服。我脱离了对形象顾问的依赖。
上浅下深,成为我毫不费力的穿衣标配。
下搭碎花半裙,形成有趣感的变化,很好地遮掩了略粗的双腿。 第1整理术团队外出拜访环保机构,只需要在上浅下深的基础上,搭配一件休闲西装(左二),轻松搞定。 2018年因为绿舍离,受邀出席上海时装周旗下的系列活动,意外登上了VOGUE和ELLE。这是我第一次和时尚走得那么近。Vogue app和EllE中文网刊登了我主讲的绿舍离衣橱整理分享会的报道。
2019年 去纽约前,我先去了一次东南部小城萨凡纳。我在萨凡纳设计艺术学院的博物馆里参观了小黑裙展,看到了卡尔·拉格斐在内的名家设计的好几条小黑裙。原本感觉千篇一律的小黑裙,居然可以有无穷的精彩与变化。2021年8月,我在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博物馆仔细端详小黑裙。 纽约旅行期间,我逛了好多家二手服装店,也去了纽约附近的奥特莱斯Woodberry。我在Woodberry的CK专卖店,找到了我的真命小黑裙。有趣的是,当时我和第1整理术居住在纽约的读者嘻嘻见面,在SOHO区逛街的时候,还被《纽约时报》时装记者和摄影师拦下,做了一个小访问。当时她们的主题是:黑色时尚。好可惜当天我没有穿那条小黑裙,否则说不定就上了报纸。我遇见的真命小黑裙。高腰线的设计,让我告别五五身。纽约SOHO街头被《纽约时报》时尚记者和摄影师拦下采访。这张照片是第1整理术居住在纽约的读者嘻嘻拍摄的。 我在Woodberry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鞋子:圆头芭蕾舞鞋。同时,我发现3-5cm的低跟尖头鞋,也非常适合我。我意识到,自己的脸型最适合戴贝雷帽。它帮我拉上脸型,弱化了圆脸的稚气和钝感。这顶贝雷帽是在二手小店Buffalo Exchange买的,16美金,来自意大利百年老牌制帽品牌Borsalino。 同样是在2019年,我找到了自己适合的穿衣品牌:ICICLE之禾。我尝试它家的彩色,几何图案,不太夸张,终于打破了我的黑白灰迷思。同时,我很爱穿它家高质感的浅色。一旦把自己包裹在高品质的衣服里,心情也会明媚。自从成为之禾的用户后,我意外收到之禾抛来的橄榄枝,我成为了ICICLE之禾衣橱整理课的特约讲师。自从转换成作家思维后,书会自带吸引力,把我喜欢的人吸引到身边。今年我有机会采访我喜欢的两位作家李欣频和欧阳应霁。李欣频老师爱穿一身黑。采访那天,她穿很朴素的黑色T恤加黑裤子,以及一双带有白色翅膀的黑色休闲鞋。但有意思的是,她的T恤衫上有一个蓝眼睛的图腾。我感觉到,简单的衣服,需要通过一些细节的营造,来表达自我。欧阳应霁老师也同样如此。他总穿黑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总是穿最鲜亮颜色的跑鞋。我觉得他的创意和奇思妙想,全都藏在鞋子的颜色里。我曾问欧阳老师:你觉得简单穿衣会是一种流行吗?等过一段时间,它就不流行了?他说:你看看我们四周,是不是都喜欢穿黑与白。喜欢穿黑与白的人,会相互吸引。它不是一种潮流,而是同频人之间的相互吸引。2021年中秋节,我在之禾上海世贸旗舰店做穿衣讲座。当天讲座完,我翻出一张10年前中秋节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我正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手里拿着中国大使馆送给记者的月饼。相比10年前,我更爱现在的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上图拍摄于2011年,下图拍摄于2021年。和可爱的Yi读者一起慢慢变老,被你们关注、守护、陪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啊。2021年10月之禾上海世贸旗舰店的衣橱整理分享会。23-30岁的我,在外滩画报社做记者,我见过一些世界上顶级优秀的人。可惜的是,我和他们大多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30-36岁的我,是第1整理术YiOrgnizer的出品人。我遇见了一群我想要成为的人。他们是我的同频人、有交集、聊得来。我把他们一一收集到我的公众号里,一起做些喜欢的事。他们身处世界各地,因为这个小小公众号串联在一起。我发现,爱整理的我们有着相似的生活信仰:返璞归真,自在当下。左图为2013年9月我作为《外滩画报》的教育记者在上海思南公馆专访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和他夫人。右图为2019年8月我在美国萨凡纳与第1整理术居住在美国的读者、好朋友Stephanie见面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