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岸一家亲

 江北大汉 2021-10-28
我们这个旅游团的接地导游是一个40开外的女性。与她的比一般导游稍大的年龄相比,她的家庭背景无疑更加引人注目:她祖籍宁波,父亲曾经是老蒋的保镖;她的母亲则是闽南人——祖上很早就移民台湾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她的身上流淌着大陆和台湾两岸的血液。而我们这个旅游团的领队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苏州小姑娘,她的叔爷——爷爷的弟弟,早年随“国军”撤退到台湾,并病逝于台湾。
不仅如此,在我们旅游团里,有好几位游客,跟台湾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瓜葛:飞机刚刚到达桃园机场,就有一对姐弟向导游申请短暂离团——原来他们此番随团旅游的第一目的是奔丧,因为他们的爷爷前些天刚刚去世;团中被人称之为蒋老大的那位中年人,在接地导游询问团中有谁来过台湾的时候,他将手高高举起,并表示这是他第六次跟团来台湾——原来他是做模具的,经常在世界各地奔波参加各种模具展览会,这次他便是借机来参加正在台北举办的一个展览会的,台湾他常来常往;在台湾,他有不少朋友也可以说是生意伙伴。就是一直很少言语的我,其实与台湾也有一定的缘分:我母亲的小舅舅昔日曾经在台湾工作,后来移民美国,在他退休之后则又选择了在台湾养老。数年前,他看到我在某家报纸上发表的一篇写他对故乡怀有身后感情的文章,还给我母亲去过一封信表示赞赏。
当然,在台湾各地走过一遭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里有太多的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城市街头的广告牌,与今天上海等大都市一样琳琅满目,并且风格相近;人们彼此间交流使用的语言,与我们一样,国语——普通话为主;诸如旅馆、购物点等大陆游客频繁进出的地方,铭牌、招贴、警示等使用的汉字,虽然是以繁体字为主,但简体字也并不鲜见;另外,如台北等地的诸多“小吃一条街”,那里的“小吃”除去偏甜、偏淡这些属于台湾饮食的特点之外,与大陆的“小吃”如出一辙,就连名称也完全相同或者十分相近,比如说,阳春面、臭豆腐、肉夹馍等等。
此外,在台湾旅游期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对于不少台湾同胞来说,让他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是,这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或许做得比大陆更好。尽管说,对于台湾的地接导游等人的这一说法我不是很愉快,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承认,至少在某些方面这里确实做得比大陆更好。比如说,这里的人们“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不离口;又比如说,这里的人们对他人的充分信任,绝少猜疑——旅馆退房从没有先要查房的,游客的行李临时放在旅馆大堂里,也没哪个人担心会被他人顺手牵羊;再比如说,地上绝少痰迹,购物自动排队等等。因此,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说,海峡两岸委实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拥有共同的“根”,仅仅乎是从“根”上长出之后,不同的枝条撇向不同的方向,导致其枝条粗壮与叶儿丰茂的程度以及色泽的深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已??
因此,既然同为炎黄子孙,我们肤色相同、血脉相通,那么,即便是我们因为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以致我们意识、习惯、观念乃至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我们依然是一家人;而作为一家人,也不管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等等,恐怕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便属于“在所难免”。但我以为无论如何,当我们之间出现此类问题的时候,都该“有话好好说”——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求同存异。或者说,如果两人一旦龃龉,便怒目相向,甚至于老拳伺候,那么,还像是兄弟、像是自家人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